2022年第4期(总第193期)
㊀㊀㊀㊀㊀㊀
黑龙江社会科学
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
㊀㊀
㊀㊀㊀㊀㊀㊀㊀No.4ꎬ2022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93
历史学研究
中国之志 与 草原本位 :辽前期统治者的政治抉择
耿㊀㊀涛
(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ꎬ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㊀要:阿保机称帝建元后ꎬ契丹征服倾向经历了由北向南的变化ꎬ 草原本位 逐渐隐匿ꎬ 中国之志 成了辽前期统治者的共同抉择ꎮ以往学者多从经济视野出发ꎬ思考契丹人缘何南下入主中原ꎬ该观点过度强调游牧经济的脆弱性ꎬ拔高游牧民族对中原经济的依赖性ꎬ从而预设了契丹南下的必然性ꎮ实际上ꎬ契丹乃至北族南下现象的背后体现出的是部族体制走向集权国家的历史路径ꎬ 皇权 在北方草原腹地没有根基ꎬ统治者只能借助中原汉地实现集权政治的建设ꎬ故屡有逐鹿中土之举ꎬ此即 中国之志 产生的根源ꎮ
关键词:辽代ꎻ 中国之志 ꎻ 草原本位 ꎻ皇权
中图分类号:K246.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2)04-0096-0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耶律阿保机建国史事真伪研究 (130211121101)
作者简介:耿涛ꎬ1989年生ꎬ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ꎬ历史学博士ꎮ
㊀㊀大唐帝国崩塌后ꎬ以阿保机为代表的辽朝前期统治者屡有南下跃进中原之举ꎬ中土系统文献将之叙述为 中国之志 («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 契丹虽无所得而归ꎬ然自此颇有窥中国之志 ꎻ«旧五代史»卷137«外国传一»: 同光中ꎬ阿保机深著辟地之志ꎬ欲收兵大举 )ꎮ与 南下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ꎬ辽朝内部
似还有执着于安居草原故土㊁并不期许逐鹿中原的政治倾向ꎬ陈述先生将之凝练为 草原本位 ꎮ 南下 与 北进 代表了辽前期统治者政治抉择的两种面向ꎬ两者也决定着辽朝扩张的进程与方向ꎮ学界对此问题颇为关注ꎬ但以往研究视角大多较为单一ꎬ罕有将两者置于同一背景下进行探讨ꎬ尤其对 中国之志 产生原因讨论深度不足(很多研究将契丹南下入主中原问题纳入辽与其他政权关系史范畴之内ꎬ思考角度又多从宋朝等中原政权出发ꎬ缺乏以契丹为本位的思考)[1]
ꎬ致使契丹南下进而迈向汉
制政权成了一个不容置喙却又难堪细究的既定
结论 ꎮ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ꎬ走出惯性思维ꎬ由契丹社
会演进的具体历史语境分析 中国之志 与 草原本位 两种面向ꎬ思考契丹人缘何萌发 中国之志 ꎬ从政治史的视野考察其南下入主中原的原动力ꎬ解读 南下  北进 背后辽前期统治者的政治抉择ꎮ
㊀㊀一㊁对 草原本位政策 并不存在这一论断的反思
㊀㊀陈述先生在探讨契丹政治政策时ꎬ提出了 草原本位政策 的概念:
㊀㊀太后的主张与穆宗及当时诸酋的主张ꎬ前后相映ꎬ意旨玄同ꎮ这种反南进或保守意见ꎬ可拟曰草原本位政策ꎮ述律后所说: 我有西楼羊马之富ꎬ足以娱乐 ꎬ满足于牛马奴隶的享受ꎬ尤其是这一政策的正面说明ꎮ述律后是向太宗建议这个政策的ꎬ穆宗及其左右则是这个政策的贯彻执行者ꎮ陈先生又补充道:
㊀㊀草原本位政策内容很多ꎬ如懂汉语不说汉话ꎻ朝廷官职重北面ꎻ不许契丹人应科举等等ꎮ对宋的不积极进攻是一个时期表现的一种倾向[2]121ꎮ
不难看出ꎬ陈先生对 草原本位政策 的定义略为宽泛ꎬ且其论述基点多为中原典籍ꎬ对史料的
69
思辨不足ꎬ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ꎮ在缺乏深入探讨的情况下ꎬ该观念被泛化使用ꎬ质疑之声遂现ꎮ有学者针锋相对地指出: 其实 西楼羊马 一段话ꎬ原本是述律氏向阿保机说的ꎬ因此如果说这就是 草原本位政策 的正面说明ꎬ则应当说她是向辽太祖而不是向辽太宗建议此政策ꎮ然而ꎬ太祖㊁太宗㊁世宗都未采取这个政策ꎬ直至 睡王 穆宗上台才实行此策ꎬ而至景宗又 稍改此策 ꎬ这究竟是何缘故?对此不做出合理的解释ꎬ是无法证明在辽朝历史上确有 草原本位 或 草原保守 政策的ꎮ [3]晚近ꎬ林鹄又撰专文探讨了辽穆宗的草原本位政策ꎬ从分析其内政外交入手ꎬ提出
辽穆宗耶律璟并未推行所谓草原本位政策  事实上ꎬ辽朝九帝ꎬ自开国太祖至末帝天祚ꎬ并无一人反对汉
化ꎬ提倡草原本位 [4]ꎮ后继学者对 草原本位政策 这一概念的反思着实颇具见地ꎬ然现在看来ꎬ 草原本位政策 并不存在的论断多少有些矫枉过正ꎮ
批驳者的论述角度虽有不同ꎬ但主要抓住的都是 政策 二字的漏洞ꎬ若将 草原本位政策 视为一种与 截然相反ꎬ且具体的㊁持续性的方针ꎬ那么批驳者的反思并无问题ꎮ但若将关注重点回落到 草原本位 之上ꎬ则会发现这不过是一种政治倾向ꎬ并不一定需要具体的 政策 作载体ꎬ从实体政策的角度切入自然无法到 草原本位 的蛛丝马迹(实际上ꎬ那些带有北族特质的权力表达方式都可以归于 草原本位 之中ꎬ如契丹人的 贵族大会 ㊁蒙古人的 库里台大会 等)ꎮ此外ꎬ批驳者仅仅关注了皇帝是否有与 草原本位 相关的举措ꎬ但体现这种倾向最明显的恰恰并非皇帝(从前引文即可知ꎬ述律后便是一位拥护 草原本位 的代表人物ꎮ另据罗新先生的分析ꎬ阿保机之所以能够预测自己的 归期 ꎬ不得不承诺自己三年后会死ꎬ之所以不得不死ꎬ症结即在于内亚传统的约束力ꎮ其实这种所谓的 内亚传统约束力 即是来自 草原本位 拥趸者的束缚[5])ꎮ而且ꎬ由于过度强调矛盾的对立性ꎬ批驳者将反对 与提倡 草原本位 画等号ꎬ可二者并非不可兼容ꎬ选择 草原本位 并不意味着完全割舍 ꎬ更不意味着放弃对中原的诉求ꎬ这种非此即彼的论点简化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ꎮ
总而言之ꎬ学界所谓 草原本位政策 并不存在的论断稍显过犹不及ꎬ本文所要讨论的 草原本位 便是一种政治倾向ꎬ是契丹人面向北方部族的一种征服倾向ꎬ是其面临政治抉择时所选路径之一ꎬ并非指代具体的某一政策ꎬ更非指代僵化的㊁一成不变的 唯草原论 ꎮ下文即就 草原本位 的表现入题ꎬ阐述 草原本位 是
如何过渡到
中国之志 的ꎬ 中国之志 萌发的根源又是什么ꎮ
㊀㊀二㊁征服的转向:从 草原本位 到 中国之志
㊀㊀讫至建国前后ꎬ契丹恰活动于农牧混交地带ꎬ多样的地域环境与迥异的经济类型使之成了一种复合型的政治体ꎮ受之影响ꎬ面向北方的游牧部族的活动范围ꎬ形成了一个边界并不清晰且具有伸缩性的广阔边疆区域ꎻ而面向南方的割据政权ꎬ则构筑了一个界限相对鲜明的边疆地带ꎮ基于这种二元化的边疆分异ꎬ向北或向南的拓疆之举遂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征服倾向ꎬ此即 草原本位 与 中国之志 的具体表现ꎮ而伴随契丹由部族迈向国家的演进过程ꎬ征服活动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向ꎬ向北的征服倾向消隐ꎬ 中国之志 渐成主流ꎮ
在阿保机称帝建元之前ꎬ契丹人的征服重点并未放在中原汉地之上ꎬ巴菲尔德即指出: 契丹一开始的军事行动直接对抗的是其周边部落而非中原ꎮ [6]216阿保机之前的统治者ꎬ即其伯父释鲁ꎬ他所征服的对象便是以北方部族为主: 德祖之弟述澜ꎬ北征于厥㊁室韦ꎬ南略易㊁定㊁奚㊁霫ꎬ始兴板筑ꎬ置城邑ꎬ教民种桑麻ꎬ习织组ꎬ已有广土众民之志ꎮ 阿保机延续了释鲁的策略ꎬ继续征讨其他部族: 痕德堇可汗立ꎬ以太祖为本部夷离堇ꎬ专征讨ꎬ连破室韦㊁于厥及奚帅辖剌哥ꎬ俘获甚众  遣偏师讨奚㊁霫诸部及东北女直之未附者ꎬ悉破降之ꎮ («辽史»卷1«太祖纪上»)如果说此时的征服方向是遥辇氏族把持可汗之位时制定的
方针大略ꎬ阿保机另有谋划的话ꎬ那么在其继任可汗之后征服方向自然会发生变化ꎬ然而事实并非如此ꎬ阿保机仍将室韦等作为主要征服对象( 讨黑车子室韦  讨东部奚 ꎬ见«辽史»卷1«太祖纪
79
上»)ꎮ王明荪先生指出: 阿保机承袭了游牧民
族的一贯作风ꎬ以北亚草原各民族为其主要对象
了ꎬ他仍不断地征讨各个民族部落ꎮ [7]而且ꎬ阿保机在征服这些 未附者 之后ꎬ采取了 因种迁
落ꎬ内置三部ꎬ以益吾国ꎬ不营城邑ꎬ不置戍兵 («辽史»卷103«萧韩家奴传»)这种明显非集权式的治理方式ꎮ此外ꎬ彼时阿保机对中原汉地的渴求
并不强烈ꎬ虽也曾多次南下ꎬ但多以劫掠为主ꎬ停
留在 打草谷 的阶段(«辽史»卷34«兵志»: 每
正军一名ꎬ马三匹ꎬ打草谷㊁守营铺家丁各四人ꎮ
人马不给粮草ꎬ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
之 )ꎬ并不在意对城池的占领: 以兵四十万伐河
东代北ꎬ攻下九郡ꎬ获生口九万五千ꎬ驼㊁马㊁牛㊁羊
不可胜纪  复攻下河东怀远等军  引军略至
蓟北ꎬ俘获以还ꎮ («辽史»卷1«太祖纪上»)在军力
占优的情况下也没有想过入主中原取而代之ꎬ只
是与等割据政权结盟ꎬ保持着若即若离的 合作 关系(蒋金玲指出: 先是阿保机拥兵30万寇云州ꎬ乞和ꎬ双方才约为兄弟  可见阿保机与的力量对比相差悬殊ꎬ是在 力屈 之下结盟 )[8]24ꎮ对此胡三省评论说: 夷狄觇国势而为去来ꎬ彼以梁为强ꎬ则其背晋宜矣 («资治通鉴»卷266«后梁纪一»ꎬ太祖开平二年五月)[9]8700ꎻ王夫之亦有相近论断: 三雄角力ꎬ阿保机持左右手之权ꎬ以收其垄断之利ꎮ [10]无论何种角度看ꎬ此时阿保机明显更注重培植巩固在 草原 上的统治权威ꎬ也就是以 草原 为 本位 ꎬ对入主中原似不在意ꎮ
若按照上述发展趋势ꎬ契丹人很可能在阿保
机的领导下走向草原式的游牧帝国ꎬ但神册元年(916)后情况陡然转变ꎮ此时阿保机虽仍注重北方疆域
的拓展ꎬ甚至有 未终两事 的喟叹(«辽史»卷2«太祖纪下»: 六月乙酉ꎬ召皇后㊁皇太子㊁大元帅及二宰相㊁诸部头等诏曰: 上天降监  三年之后ꎬ岁在丙戌ꎬ时值初秋ꎬ必有归处ꎮ然未终两事ꎬ岂负亲诚?日月非遥ꎬ戒严是速ꎮ 闻诏者皆惊惧ꎬ莫识其意ꎮ是日ꎬ大举征吐浑㊁党项㊁阻卜等部  十二月乙亥ꎬ诏曰: 所谓两事ꎬ一事已毕ꎬ惟渤海世仇未雪ꎬ岂宜安驻! 乃举兵亲征渤海大諲撰 )ꎬ但这不过是为了南下而做的基础工作ꎮ姚从吾先生即指出: (阿保机)力谋南侵中原ꎬ欲与后唐庄宗李存勖争夺华北的霸权ꎻ为免除两面作战的危险ꎬ乃决定先灭渤海ꎬ然后再举兵南征ꎮ [11]勾稽史料不难发现ꎬ契丹人征服的重点在神册元年后开始向中原汉地倾斜ꎬ屡屡出兵南下ꎬ围绕幽云地区的争夺甚至反复了数年之久ꎬ与姚坤的会谈更是将阿保机对中原汉地的渴求展露无遗(«旧五代史»卷137«外国传一»:
尔先复命ꎬ我续将马万骑至幽㊁镇以南ꎬ与尔家天子面为盟约ꎬ我要幽州ꎬ令汉儿把捉ꎬ更不复侵入汉界 ꎻ«资治通鉴»卷275«后唐纪四»: 若与我大河之北ꎬ吾不复南侵 [9]8989)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ꎬ阿保机的军事活动不再以劫掠为主要目的ꎬ而是带有了强烈的军事征服特性ꎬ攻城占地成了主要目标ꎮ林鹄即指出: 神册元年前ꎬ契丹南侵仅以掳掠为目的ꎬ攻破汉地城邑后随即退走ꎮ但神册元年ꎬ契丹对汉地政策则有一个重大转变ꎮ [12]与之同时ꎬ阿保机也改变了释鲁以来对征服得来土地的管理模式(«辽史»卷37«地理志»: 越王城ꎮ太祖伯父于越王述鲁西伐党项㊁吐浑ꎬ俘其民放牧于此ꎬ因建城ꎮ在州东南二十里ꎮ户一千 )ꎬ尽可能地保持原貌ꎬ兴汉城㊁用汉人㊁行汉制ꎮ而且ꎬ这种南下的诉求并未因阿保机之死而消隐ꎬ反而为后继者所承袭ꎮ耶律德光在与后唐的作战中虽屡受挫败ꎬ但仍 观衅而动 («辽史»卷3«太宗纪上»)
ꎬ等待良机ꎮ后虽从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地区ꎬ已遂阿保机生前之愿ꎬ但仍不满足于此ꎬ不顾述律后的反对执意南伐ꎬ试图问鼎中原ꎮ灭晋后更是俨然以中原天子自居: 大同元年春正月丁亥朔ꎬ备法驾入汴ꎬ御崇元殿受百官贺  二月丁巳朔ꎬ建国号大辽ꎬ大赦ꎬ改元大同ꎮ升镇州为中京ꎮ («辽史»卷4«太宗纪下»)王德忠先生即言: 辽太宗此举的意义在于宣布他不仅是契丹族的皇帝ꎬ而是全中国的皇帝ꎮ [13]至于世宗ꎬ虽其在位不久ꎬ很多内政外交政策尚不及展开ꎬ但他在内乱不断的情况下仍 自将南伐 («辽史»卷5«世宗纪»)ꎬ甚至 诸部大人皆不欲ꎬ兀欲强之 («新五代史»卷73«四夷附录»)ꎬ最终招致 火神淀之乱 ꎮ世宗图进中原愿望之强烈由此可见一斑[8]51ꎮ
由此可见ꎬ 南下 似乎成了贯穿辽朝前期的政治倾向ꎬ历代君主都试图征服汉地ꎬ实现 中国
89
之志 ꎮ行文至此ꎬ疑题已现ꎬ发轫于草原的契丹
并未选择继续扩大在草原的统治力ꎬ而是选择南
下ꎬ这背后的转变根源究竟为何?释读神册元年
这个时间点ꎬ似乎可以为解答这个疑题提供一个
契机ꎮ
㊀㊀三㊁ 南下 与 嫁接 皇权
关于契丹乃至北族南下的原因ꎬ有学者试图
从经济因素去解读ꎮ如周良宵先生从游牧经济的
单一性和脆弱性入手ꎬ分析指出: 这种经济上的
要求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磁轴ꎬ有力地吸引着北方
游牧民族ꎮ因此ꎬ北方民族共同的㊁重复发生的向
心运动是由其本身经济要求所决定ꎬ同时又是由
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客观规律运动ꎮ [14]何天明先生持相近观点ꎬ亦认为向中原地区发展是
契丹人摆脱经济困境的选择ꎬ并指出阿保机制定
南下方针也是受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的
吸引所致[15]ꎮ而许倬云先生则指出: 北方草原民族的移动ꎬ每以南迁为目的ꎮ民族移动ꎬ须有引
力以及推力ꎬ否则不能取得移动的即时动机ꎮ引
力者ꎬ中原若有内乱ꎬ边防空虚ꎬ甚至邀约北族为
援ꎬ则北族自易成军南下  推力者ꎬ原居住地生
活条件不佳ꎬ或是后面更有其他民族压迫ꎬ则北族
也有南徙之动机ꎮ后面有人推挤的局势ꎬ仍须归
结到更北地区的生活条件有了问题ꎮ如果其他条
件不变ꎬ忽然生计不足ꎬ最大可能即是因气候变化
引起ꎮ [16]
上述许倬云先生的观点ꎬ在气候变迁与中国
古代历史发展关系的讨论中似已成定论:气候骤
冷导致经济窘迫ꎬ北族进而被迫南下ꎮ但实际上ꎬ
竺可桢先生在论及五代时期的气候时指出: 在
此动乱时代(五代十国)没有什么物候材料可以
作为依据ꎮ [17]«胡峤陷北记»虽云: 又行三四日ꎬ至黑榆林ꎮ时七月ꎬ寒如深冬 [18]ꎬ但属其个人经历ꎬ偶然因素过多ꎬ并不足以证明当时的整体环境ꎬ可谓孤证不立ꎮ而且ꎬ即便此时气候确有异常ꎬ但游牧经济也并非如上述观点所说ꎬ其自给能力显然被轻视了ꎮ而且显然并非所有契丹人都随之南下ꎬ尚有不少部族驻于北方草原腹地ꎬ这部分人则完全能够在 气候寒冷 的条件下生存下来ꎮ故而 气候决定论 并不能客观且完整阐释契丹人的南下行为ꎬ尤其不能解释契丹统治者试图建立中原政体的动机ꎮ
再来看经济因素ꎮ诚然ꎬ在游牧族发展的早期ꎬ其确实和中原政权之间存在一种经济上的伴生关系ꎬ但是这种经济上的 依赖 完全可以通过劫掠的手段得以实现ꎬ而且这要比占领土地更加方便ꎮ巴菲尔德即指出: 通常认为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像狼一样越过长城ꎬ坐等中原走向衰弱并进而将其征服ꎬ但实际情况是ꎬ来自中央草原的游牧民族会避免征服中原领土ꎮ从中原的贸易与奉金中得到的财富稳定了草原上的帝国政府ꎬ而他们并不期望去破坏这种资源  除了蒙古人之外ꎬ 游牧征服 只发生在中原的中央政权崩溃之后没有政府可以加以之时ꎮ [6]12事实上早期契丹人也确实是这样做的ꎬ他们不断通过
打草谷 的方式获取大量物资ꎬ而非直接占领土地ꎮ所以说ꎬ游牧民族对南北的取舍ꎬ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更便利的生活条件ꎻ如果有必要ꎬ他们亦可退入草原深处ꎬ靠传统的经济模式维持下去ꎮ故而这种经济视
角上的解读同样只能解答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原因ꎬ而不能阐释他们入主中原进而试图建立集权统治的内在动力ꎮ
欲解该疑ꎬ还须从契丹社会发展历程入手ꎬ剖析其内在动因ꎮ林幹先生指出: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势力的兴起及其对中原汉族不断南侵或对西方各族不断西侵ꎬ固不能归咎于各族的人民ꎬ就是对于各族的贵族阶级ꎬ也要从他们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条件进行深入的探讨ꎬ才能究明当时的历史真相ꎮ [19]如前所述ꎬ释读神册元年这个契丹征服目标转向的时间节点ꎬ系拨开迷雾的关键所在ꎬ如果我们能够借助政治史的视野就会有所发现ꎮ
对于游牧民族而言ꎬ在长期的劫掠与扩张的过程中ꎬ部落首长的力量不断增加ꎬ部族的权力也愈发集中[20]ꎮ作为契丹人的军事领袖ꎬ阿保机也萌发了集权意识ꎬ这种意识在汉地 不受代 的观念影响下也逐渐发酵ꎮ阿保机任可汗后试图建构集权统治ꎬ即培育皇权ꎬ但在当时契丹的部族体制之下ꎬ各部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ꎬ是基于利益主动达成的联合ꎬ是 统一 于阿保机旗帜之下的 联合组织 [2]107ꎬ所谓的 君臣关系 并不似中
99
原政权那般牢固ꎮ所以当阿保机不断尝试突破这
一框架体系的时候ꎬ遂激起了旧贵族的不满ꎬ引发
了三次 诸弟之乱 ꎮ可见ꎬ在北方草原民族的政
治体制之下ꎬ适宜 皇权 滋生的土壤有限ꎮ这样
一来ꎬ一项抉择便摆在阿保机的面前:要么维持部
族体制不变ꎬ平息族人的不满情绪ꎻ要么继续建构
集权统治ꎬ走上皇权之路ꎮ显然ꎬ阿保机不再甘于
做部族之主ꎬ选择了后者: 从其长远规划来看ꎬ
确有意将其帝国打造成一个以汉制集权为主导的
政权ꎮ [12]
在平定 诸弟之乱 后ꎬ阿保机趁势于神册元
年称帝建元: 神册元年春二月丙戌朔ꎬ上在龙化
州ꎬ迭烈部夷离堇耶律曷鲁等率百僚请上尊号ꎬ三中国最大的草原
表乃允ꎮ丙申ꎬ臣及诸属国筑坛州东ꎬ上尊号曰
大圣大明天皇帝ꎬ后曰应天大明地皇后ꎮ大赦ꎬ建
元神册ꎮ («辽史»卷1«太祖纪上»)不过ꎬ此时阿保
机所掌握的 皇权 仍不过是脱胎自可汗之权ꎬ贵
族的反击使阿保机认识到ꎬ要想在草原地区推行
皇权统治过于困难ꎬ以一己之力难以抗衡整个部
族体制ꎮ而与之相比ꎬ中原汉地则全无这种困扰ꎮ
也就是说ꎬ 南下 是契丹由部族社会迈向皇权国
家的一个必经路径ꎬ统治者没法在草原腹地实现
集权统治ꎬ只能借汉地称帝ꎬ将皇权 嫁接 到中
原地区ꎮ
由此ꎬ上述神册元年之后契丹的攻势发生转
向也就不难理解了ꎮ阿保机有着建构皇权的需
求ꎬ五代割据的局面又为其南下提供了极佳的契
机ꎬ于是其规划了一条 打草谷  兴汉城  建东
丹 的 嫁接 皇权之路[21]ꎮ可惜的是ꎬ阿保机征渤海归来时离世ꎬ更倾向 草原本位 的述律后称
制ꎬ契丹复陷入皇位纷争之中ꎬ南下遂成未终
夙愿ꎮ
继任者耶律德光在述律后的扶植下称王ꎬ然
述律后通过 扶余之变 大肆屠杀耶律皇族ꎬ以此
确保自身权威ꎬ德光也对其不得不避让三分: 天
皇王(德光)性孝谨ꎬ母病不食亦不食ꎬ侍母于前
应对或不称旨ꎬ母扬眉视之ꎬ辄惧而趋避ꎬ非复召
不敢见也ꎮ («资治通鉴»卷275«后唐纪四»)[9]9118述律后的强势使德光同样无法确立实质性的皇权统治(最明显的例证是德光甚至无法指定自己的继任者:备受述律后宠爱的三子李胡身兼皇太弟与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双重身份ꎬ而其自己的子嗣却没有获得皇位的继承顺位)ꎬ故他亦将目光放到了中原汉地之上ꎮ然与后唐的作战屡屡受挫:
自是契丹大败ꎬ数年不敢窥边ꎮ («旧五代史»卷137«外国传一»)直至石敬瑭奉上幽云十六州ꎬ德光才如愿获取汉地(罗亮认为: 石敬瑭称臣㊁献土㊁岁输ꎬ不仅使契丹在经济上获取丰厚回报ꎬ在军事上取得南进的重要据点ꎬ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为辽太宗树立了威望ꎬ促成其举办再生㊁柴册礼ꎬ无异于第二次登基ꎮ同时ꎬ辽太宗借此机会推行政治改革ꎬ将大量的汉家制度吸纳到行政体系之中ꎬ完成了部落国家到王朝帝国的跨越ꎮ从这个角度言ꎬ石敬瑭父事契丹的意义应当重新认识ꎮ [22]石敬瑭称臣献土对契丹无疑影响深远ꎬ但若凭此便认为契丹完成了从部落国家到王朝帝国的转变ꎬ多少有些不尽客观)ꎬ可代价则是契丹扶植石敬瑭建立后晋ꎬ将之打造成藩辅(«辽史»卷3«太宗纪上»: 宜受兹南土ꎬ世为我藩辅 )ꎬ失去了直接一统中原的机会(巴菲尔德认为: 四十年来ꎬ辽朝大体上专注于东北和草原地区的战事ꎮ阿保机从未试图发动对华北的重大袭击  辽朝朝廷保护后晋皇帝免受对手的打击ꎬ进而换取中原的一小块地区ꎮ如果辽朝是一个更为野心勃勃的国家的话ꎬ则可能已经夺取了全部土地ꎮ然而ꎬ契丹满足于间接控制ꎬ这是因为跟那些在混乱时期没法生存的其他东北王朝一样ꎬ只有在更多军阀割据国家灭亡之后才会去征服华北ꎮ [6]22
0巴菲尔德恐怕高估了契丹的武力征服能力ꎬ契丹统治者其实并非满足于间接控制ꎬ而是受限于局势ꎬ能得到幽云十六州已是天赐之机ꎬ绝非没有征服中原的野心)ꎮ但德光并未因此放弃对中原的觊觎之心ꎬ与述律后的争执就将其欲借汉地 嫁接 皇权的意图暴露无遗: 契丹连岁入寇ꎬ中国疲于奔命ꎬ边民涂地ꎻ契丹人畜亦多死ꎬ国人厌苦之ꎮ述律太后谓契丹主曰: 使汉人为胡主ꎬ可乎? 曰: 不可ꎮ 太后曰: 然则汝何故欲为汉主? 曰: 石氏负恩ꎬ不可容ꎮ 太后曰: 汝今虽得汉地ꎬ不能居也ꎻ万一蹉跌ꎬ悔何所及! 又谓其下曰: 汉儿何得一向眠!自古但闻汉和蕃ꎬ未闻蕃和汉ꎮ汉儿果能回意ꎬ我亦何惜与和!  («资治通鉴»卷284«后晋纪五»ꎬ齐王开运二年六月)[9]9293德光为实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