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有风有浪
作者:肖舒妍 林子人 陶紫东 叶雨晨
来源:《现代青年·精英版》2020年第07期
        你眼中的“30+”是怎样的?工作陷入瓶颈期不知所措?回归家庭安稳地过日子?6月12日,《乘风破浪的》正式开播,对于“30+”,我们又有了更多一层理解。
        节目片头击中观众:“三十岁以后/人生的见证者越来越少/但还可以自我见证/三十岁以后/所有的可能性不断褪却/但还可以越过时间,越过自己”,“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直挂云帆,乘风破浪”。打破年龄桎梏,唤醒女性独立、女性自信的节目立意,节目中30+女性飒爽的发言引发共鸣。
        张含韵:“30之前我们的青春、美好是天生的是父母给的,但三十岁之后的人生,是自己一手创造的。”
        万茜:“每个年龄的女生都有她自己的魅力,我为什么要否定自己呢,现在是到了我的黄金时期啊!”
        金莎:“我仍然想过一种不凡的人生,就是哪怕别人会有争议,我来这个节目的初衷就是超越过去的自己。”
乐华娱乐
        钟丽缇:“Everything is possible,因为我不想他们觉得20岁肯定会赢,为什么20岁会赢?我不懂为什么年轻会赢?我觉得不管是你20岁、30岁还是50岁,我们其实是一样的,只要你要努力。”
        和这两年以青春面孔为主的女团选秀不同,《乘风破浪的》里个顶个都是事业成熟的艺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魅力和实力,也各有人生阅历和故事。节目打出“三十而骊”的宣言告诉我们:三十岁,生活不是只有一种选择,依然能以黑马之姿奔腾在再度逐梦的人生征程上。
        来了,有风有浪。们通过逆龄而上、敢于追求自我的行动,打破长期以来传统观念对女性年龄的刻板印象,和女性对于年龄危机的无奈和恐惧。在她们身上,大家能看到的不只是节目本身创新型选秀的“噱头”,更是身上经过岁月积淀的自信与美丽,是她们对敢于把控自己人生的勇气。
        时隔16年鼓起勇气重回出道舞台的张含韵;52岁事业家庭稳定却选择追逐初心的家庭主妇伊能静;不被年龄所困,一如既往敢说也敢做的宁静.....她们用自己“30+”的选择告诉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到什么年纪都不晚。拥有自己的魅力和内涵,不惧怕年龄的增长,
每个年龄的女人都可以让自己的人生继续发光发亮。
        这几年在日韩和欧美影视市场上,风一直走上扬路线。比如最近很火的韩剧《夫妻的世界》里的主演金喜爱,和去年大热的美剧《致命女人》的女主演兼导演刘玉玲,两人都已是50+的年纪。但她们和剧中的年轻演员搭戏不仅毫不逊,甚至通过自身成熟、气质的女性魅力迷倒无数观众。可以说这几年很多30+、40+、50+的女演员,用自信、豁达、从容的状态渐渐赢得市场,到事业第二春。
        在国内,娱乐圈里关于中年女演员的境遇问题的讨论,从2018年开始,就会不时跳出来成为热点。
        在2018年浙江卫视播出的综艺《我就是演员》中,演员杨蓉感慨:“自己30+了,但还要在市场上维持着少女人设,因为怕被淘汰没戏拍。”这番言论撕开了中年女演员处境艰难的事实;2019年,海清在First影展闭幕式上的讲话也引发广泛讨论;此后,随着影视行业资本退潮,资源略微有向实力演员倾斜的迹象,再加之女性平权话题热度持续,自信独立、能打能扛的“系偶像”开始崛起。
        网友甚至脑补了由俞飞鸿、陈数、曾黎、袁泉主演的电视剧《淑女的品格》,湖南卫视的配音秀综艺节目《声临其境》也贡献了不少人选,万茜、刘敏涛、秦海璐和李沁等都在这档节目中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
        与“妹妹”相对应地,她们被粉丝称为“”,甚至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系女明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称呼已经不是原本的亲属称谓,也不再和年龄挂钩,更像是一个形容词,代表着成熟的气质、强大的气场或者能力。比如角里走路带风、眼神凌厉、一身职场精英范儿的袁泉,骂过导演、怼过演员、自称“虎了吧唧”的宁静,都能让人尊称一声“”。“系女明星”在网络话题上也陆续重回公众视野。
        而从现在荧屏中的女性形象来看,大众正在抛弃过去的单一审美,重新发现、审视并挖掘实力派“”们的价值,给各个年龄段的演员更多机会。在这种新的审美潮流下,才有了《乘风破浪的》的横空出世,未播先火。
        近几年来市场上还出现了经济。护肤和服装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莫兰迪、低饱和度气质款,而不只是推崇少女感、减龄妆。可以看出女性普遍越来越敢直面年龄,到自己在任何年龄段的美。大众、市场也不再单一地判定女性的美与年龄的关系。
        事实上,无论是杨蓉感慨自己年过30还要维持少女人设否则没戏拍,还是海清在2019First电影节闭幕式上呼吁行业给中年女演员多一些机会,从2018年开始,关于中年女演员困境的讨论就時不时出现在公共讨论中。近年来,女性平权话题的热度不断走高,全社会都越来越关注针对女性的年龄歧视问题,女艺人的“年龄焦虑”无疑更加让人心有戚戚——毕竟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都已属社会上游,而即便如此,她们也逃不过父权社会对中年女性的规训和定位。
        根据“DT财经”的统计数据,参加《乘风破浪的》对于部分女星来说可谓是一次自救:在参加节目的25位有表演经历的艺人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女艺人在2018年-2020年年均有一部新作品播出;2019年能有五部及以上作品播出的女艺人在全部演员中占比仅1%,65%的人同年没有任何影视作品;在2019年没有影视作品的演员中,超过六成空窗期达到两年以上。统计数据显示,整个行业内女演员面临的竞争比男演员更激烈。2019年,女演员无影视作品的比例比男演员高7%,女演员的平均空窗期也比男演员长近100天。
        也正是因为如此,观众对《乘风破浪的》充满了期待——人们希望看到女性在过了“傻白甜”的年纪后,能够展现与“少女人设”不同的、独属于成熟女性的智慧和主见,能够用
实际行动证明年龄不是女性的束缚,反而是资历和能力提升的证明。“看理想”以《没有给出完美答案,却是一个好的开始》为题刊文指出,虽然中年女性困境在全社会范围内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单靠一部综艺节目并不能改变什么,但《乘风破浪的》带来的巨大声量,还是给了市场和社会一个强有力的反馈。
        最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中年女性多元的可能性。上述文章指出,无论是节目中还是节目外,《乘风破浪的》营造了一个开诚布公讨论这一议题的氛围:一直以“甜儿”形象示人的金莎和张含韵选择在节目中突破自己的往日形象;用传统女团的单一标准去评价们的评委杜华被节目组、们和观众质疑;节目的配套访谈节目《定义》每期与一位深入对谈,展现她们真实的状态;《乘风破浪的》豆瓣小组执行不主动挖“黑料”的不成文规定,组内各种有深度的见解比比皆是,“哪个更有少女感”的话题被嘲是“让整个立意变浅了”。
        与此同时,也有评论认为《乘风破浪的》目前呈现的内容仍配不上这档节目的初衷和野心。“3号厅检票员工”发布的剧评《很好,乘风破浪一般》指出,《乘风破浪的》吸睛之处——们每一个人都很有自我主张,很有性格——其实是这的个人魅
力使然,而不是節目本身的效果。观众可以明显感觉到,对于这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选秀节目,节目组虽然有野心,但其实没想好自己要做什么,依然在用选年轻女团的赛制和评价体系要求、评价们。
        初评级的打分结果明显违背了节目的初衷:分数较高的基本是30+年龄段的年轻,40岁以上的则普遍分数较低,这个结果意味着这档节目依然相信“年纪越轻越好”的选秀逻辑,区别只在于原来是20岁比30岁好,现在是30岁比四五十岁好。文章认为,节目组邀请杜华来当评委是一大败笔——节目的定位本身是反对娱乐业资本对女团审美的定型和垄断,但节目组扭头又请了乐华娱乐的老板杜华来当评委,而她又再度以“传统女团”的标准来评价们,即使节目组“生存欲满满地”在字幕里打出“仅代表杜华女士个人标准”字样,但并无法抹去她作为评委对们的去留拥有极大话语权的事实。所以到头来,评委做的是从各具特的们中选出有“标准女团像”的,一些个人特很强的可能拿不到高分。
        “至少在我个人的意识里,30+之后的们的魅力,是不需要去做年轻女孩一样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年轻有年轻的好,客观的身体条件摆在那。但有的魅力,她们自信,独立,成熟,大方,她们可以用任何形容词……应该让大家通过比赛来看到这些,才能
最终传达出让中国女性都不要恐惧变老这样的最终奥义。这才是这档节目的正确方向啊。”文章写道。
        微博博主@白鱼Fiasili 认为节目中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节目组把观众的期待——在公平竞争的标准下,不同年龄和处境的女性通过努力焕发自己的魅力,打破主流偏见,敢于说真话、表达自我——附着在一些错误的对象上,比如宁静和张雨绮。她们在节目中的“真性情”“气场足”人设更多是建立在用自身已有的资历和话语权去谋求特权。
        在回答杜华的问题时,宁静一会说想跳舞,一会说不想跳舞,这种“混不吝”的态度背后是她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特权,并且她在节目中一再利用这一点。张雨绮带着王丽坤要求《艾瑞巴蒂》组的选手跟自己换位置,本质上也不是“真”,而是“我弱我有理”,是对规则的蔑视和对其他选手的不尊重。而这样的行为,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就是“你只有掌握压倒性的权力的时候,才能和别人不一样”,不掌握这些特权的大多数人得不到优待,只能努力。
        宁静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特权,并且她在节目中一再利用这一点。
        有评论认为,《乘风破浪的》虽然让观众看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但节目本身
并没有在女性议题上做任何努力,而只是靠这些女性自己的故事和衍生话题来卖热度。节目没有用心去纠正针对“中年女性”的偏见,却任由其发展。另外,节目也没有建立一个较为公平、有核心标准的制度,为观众提供多元的审美和感受。从这个角度而言,《乘风破浪的》是否只是借用了“中女”的噱头,把“”当成一个新的刻板印象来消费,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