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师附小三年级语文组 刘霞
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等人对小学语文有这样一句论述:“语文姓语,小语姓小。” 这句话道出了他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语文姓语”,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认定了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小语姓小”,明确了小语教学的基础性,认准了小学只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要从实践意义上去培养他们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旗帜鲜明地上出语文的味道,立足于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突出母语文化传承的生命高度。我想从“语言文字训练”的角度,结合五年级语文组周剑老师、殷璐老师执教的《黄山奇松》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抓住关键词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文本中往往有一些资源是隐形的,需要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去挖掘,并把它完整地摆到课堂的平台上,与学生一起去探寻更广阔的空间。《黄山奇松》一文中“饱经风霜”一词容易被忽视,两位老师都能够通过巧妙的问题牵引,“迎客松都经受了什么”提供情境、给出句式,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迎客松可能遭遇哪些困境,使“饱经风霜”一词变得立体饱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勃勃的生机。教师寓情感教育于无形之中,可谓润物无声。课后,我对这个词的教学也进行了思考,也许我们还可以把“饱经风霜”一词更深入地挖掘一下,让学生说说对于磨难的理解或名人名言,更加深入地挖掘一下它的社会意义。或者说学生在感受迎客松这一品质的同时,也可以迁移到生活中来,我们还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对象呢?(如建筑物、人物……)这样进行一下语言的迁移、点拨,学生会理解得更深刻。
二、重视说话教学怎样提高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重视说话教学,加强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抓住小学阶段发展儿童口语的最佳期,十分重视说话训练,每个练习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就是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要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再造想象,发展言语的交际功能,沉淀言语的交际经验。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能抓准语言训练点,将“口语交际”训练落到了实处。她们利用学生对黄山奇松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介绍黄山奇松,这个不光是很好的迁移运用,更是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周剑老师的转换角“争当小导游”、殷璐老师的“选
择一颗松树介绍给你的家人或朋友”都为学生创设了很自然的口语表达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三、积累范文语言,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标重视在读中感悟,但更强调语言积累。积累什么?当然是积累范文的语言,而绝不是积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和背诵,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这是我们苏教版一贯倡导的思想。
在这两节课中,两位老师首先注重让学生积累范文语言。描写三棵名松的句子写得多好,不仅写出了松树的奇,还写出了松树的美,这么好的句子,不让学生背上,不让学生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能提高?殷璐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了三棵名松的“奇”、“美”之后,安排了写作迁移的环节,由“黄山上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松树”引导学生先欣赏了四幅图片,前两幅是由老师命名的,让学生猜猜老师为什么叫它们“大鹏展翅松”、“孔雀松”,为下面两幅图的命名以及写作迁移做好了铺垫。后两幅图片由学生自己命名并说理由,就很简单了,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探海松”、“鸳鸯松” ……很多好听又形象的名字学生信手拈来。接着老师又提醒学生“怎样用最美的文字把它们介绍给别人呢?”通过
比较描写三棵名松的句子,总结出了三段话的相同之处:前半句写松树的姿态,后半句是作者的想象、联想,中间用上了“如同、好像”等词语。最后老师用煽情的语言“即使看不到它们,但是它们的形象也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活灵活现了”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兴致盎然。先给树取名,再比较句子,最后总结写法,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写作方法也是分析得很透彻的,学生有“法”可依,当然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的同时,还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了他们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真是一举多得啊!
四、重视课外拓展,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重视积累,还包括积累名家名句、名人名言、好词佳句等等。周剑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补充了赞美“迎客松”、“送客松”的诗句以及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记得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爬云龙山观景台,便听到一个少先队员一边向上爬一边对他的小伙伴大声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同学学过的《登鹳雀楼》一诗竟在这儿派上了用场。周老师让学生们记住徐霞客的名言,说不准哪一天学生真游玩完黄山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那时真有一鸣惊人之感。若是平日这些同学积累甚少,头脑空空,我想即便面对更加绮丽迷人的景,恐怕也只能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吧!
个人觉得,这篇美文中还有很多的语言训练点。如:学完第二自然段后,可通过出示三大名松的图片进行比较加以区分:“第三幅图的枝干也不是像张开的手臂吗?那我也可以说第三幅图是迎客松啊?”我相信老师的这一问定会激起千层浪,学生会积极主动去探索文本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区别,并且在头脑中形成语言符号所蕴含的表象,再加以与图画进行对照区分。如:通过“遒劲、蟠曲”等区分迎客松、送客松两大名松。在整个探寻的过程中,学生本身自己去寻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符号,构建言语内部的表象体系,再将鲜活的表象外化成自己的语言传达出来。
语言文字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不是孤立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渗透。无论是哪一种的方法,都离不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把握新课标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真正挖掘出教材中值得训练的点,进行最优化、最有实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提高,并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作为语文课的重点,我们的语文课才称得上是语文味十足的语文课,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扎实的提高,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