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它能够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同时语文的教学也是一场美丽的文化之旅,涉及到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确立,语文能够带给他们的是一种向善的力量,引导他们追求人生的美好,陶冶学生的情趣。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能够广泛地开启他们的心智,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奠基作用。本文将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审美 兴趣 功底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同时也是一个很讲究逻辑的学科,它首先依靠表达而存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与别人交谈和讨论,这些都离不开语文的表达作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就是说语文是一门相当实用的学科,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这些都是循序渐进的,
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规律和常识,以此来提高语文的水平和素质,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但是如果小学阶段忽视了对于语文的教学,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不去,就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2.领悟真善美,奠定学生的美学基础。语文是一门充满美感的学科,通过语文教育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情感和情操,让学生去追逐内心的美丽,对于奠定学生的美学基础是极为重要的。“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语文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语文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语文知识和理论的教育,而是对于语言、情感、德行、认知的教育,让学生各个方面的软实力得到更好的锻炼,这将是学生今后一生的财富。
3.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政治、历史、地理同样离不开语文。即使是数学等学科,似乎与语文风马牛不相及了,其实,如果语文基础太差,要理解那些公式定理也非常困难。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将制约着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
二、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
1.活化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在动力,是学生入门的先导。特别是小学生,对语文是喜欢还是厌倦,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要注意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肢体语言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从语文中到乐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快乐成长。
2.注重将课堂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还要将课堂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语文不是上层建筑,不是空中楼阁,它与我们平时的生活很接近;加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活为载体、还原生活场景来进行语文知识的导入和教学,对于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郊游,给他们讲解一些小知识,怎样认识自然事物,如何描绘眼前的景物,词语使用上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学习和语文素材的直接来源。因此说,小学语文不能过多地拘泥于课本,而是要走出去,让学生从生活中到语文。
3.扩大小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悟性。扩大语文的阅读量,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悟性。可引导他们多读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红与黑》、《傲慢与偏见》、《飘》;多阅读语文杂志和优秀篇目,比如冰心的《
怎样提高表达能力再寄小读者》、泰戈尔的诗歌、纪伯伦的诗歌。阅读是一个较长较慢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一旦积累量达到了,就会厚积薄发,这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4.有目的地让学生吟诵古诗词,加深语文功底。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古诗词,不仅能够让他们充分地领略我国古典文化的美感,同时也能够在无形之中加深学生的语文功底,对于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语文素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他们的经典广为世人传颂,这些经典篇章字字珠玑,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营养品。
三、结语
小学语文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领悟真善美、奠定学生的美学基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学好小学语文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将是开启他们一生情感之路的金钥匙。在进行小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活化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将课堂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扩大小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悟性,有目的地让学生吟诵古诗词,加深语文功底。总而言之,语文学习是需要实践的,不能空谈纸上文章,要让语文的学习真正与学生生
活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应维英 让影像资料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助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
[2]王世建 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J].《电子制作》,2014,(03)。
[3]陈建伟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4]杨国威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认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