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教学古诗词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诗词的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拓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词教学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关键词:吟诵 联想 想象 心灵 合作探究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注意到了诗歌的艺术美感作用,注意到了诗歌有利于处理人际关系,帮助人认识自然,提升文化素养,指明了古典诗歌的人文教育作用。既然诗歌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怎样利用中国古典诗词教学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一、反复吟诵,领悟诗词的丰富内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词也是如此,不仅体现在对诗词情境的理解和贯通上,更应体现在对诗词的吟诵上。因此,读背古诗词无疑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方法。我国古代教学也一贯注重对诗歌的涵咏、体悟,但在急功近利的今天,却丢失了这一贯的传统教学方式。
学生即使背诵,也是带着任务去背,而不是带着乐趣去背,这使原本富有美感的诗词变得枯燥乏味。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诗词的感性形式主要是声音、韵律的组合,适当的吟诵不仅能使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诗词的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词深层次的理解。
所以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加强吟诵指导很有必要,课堂上也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涵咏吟哦,让学生在对字词节奏掌握的基础上带着情感诵读。如《旅夜书怀》的诵读:本诗沉郁孤伤,前两联写旅夜风景,情在景中,要使听者品出此中情味。第一联宜读得轻而稍缓,渲染出孤寂的氛围;第二联宜读得更缓一些,顿挫更分明一些,声调提上来一些,读出大自然的苍茫壮阔的气势;第三联直抒胸臆,将感情彩带进去,要读出压抑感;尾联语调平和下来,语速减缓,“天地”之后稍顿,然后平平地送出“一沙鸥”三字,读出“余音绕梁”之效,让听者展开联想,感受作者的孤独伤感乃至悲愤。前三联节拍为二二一式,尾联则是二一二式。
二、联想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
教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
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也可以通过表演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最终实现对诗歌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我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诗人组合了千里江南、啼鸣莺鸟、红花绿柳、傍水村庄、依山城郭、招风酒旗、南朝寺院、楼台烟雨等意象,将自己对江南的喜爱神往与凭吊之情、历史兴亡之感贯注在美丽动人、妩媚多姿的春描绘中,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三、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诗词内容
教师 诗词由于时代的差异,生活境遇的悬殊,文化素养的欠缺,今天的中学生阅读古典诗词本来就容易产生隔膜;再加上诗贵深曲,往往语近意远,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表面意义之下,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就更显困难。要想理解诗词的内在含义,除了认真分析作品外,联系写作背景,常常是理解诗词内容的捷径。
众所周知,杜甫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但杜甫也不乏轻快明丽的作品。要准确领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切感受作品或轻快明丽或沉郁雄浑的意境,就不能不结合当时的时局背景。如“杜甫律诗五首”第一首《客至》,表现的正是诗人欢快喜悦的心情,教师可在课文关于写作背景注解的基础上做扩充性解释: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春意盎然的一天,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了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所以,教师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为学生的自觉自主阅读做好准备。
四、通过分析意象来揣摩、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两千多年来中国诗教传统对诗的内涵的本质认识,而诗歌形象塑造“立象以尽意”的根本特征,在决定其语言的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和非确定性等特点的同时,又赋予其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和语象造型的画面美。
意象是诗词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词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鉴赏诗词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韦应物的《闻雁》为什么写雁?原来大雁是候鸟,春迁秋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我们理解诗词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词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所以鉴赏古诗词,重要的是把握意象。我们要引导学生捕捉并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反复揣摩,体味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词意境。
五、加强合作探究,在开放式探究学习中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对合作探究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这时,教师应主要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如“意象特征与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与诗词的主题、风格”“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这些专题还可分为更具
体的主题,不求高、大、全,这才适合实际;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上给予指导,比如对书刊、网页的泛读和精读;三是指导学生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注重课外拓展,提升鉴赏能力,丰富文化积淀,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总之,古诗词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锻炼能力;抓住朗读环节,让学生品味诗意;不断向课外拓展,提高其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力.诗词格律概要[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赵京战.诗词韵律合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潘涌.关于诗歌教材和诗歌教育[J].教育艺术,2001,(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