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灌南华侨双语学校孙振友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提升文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古诗词的教学,能够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其文化品位,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在诗词所营造的氛围中,让他们的身体、心理、灵魂都得到情感上的升华,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固定僵化
我国当前的高中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应试特征极其明显的教育。表现为只注重提高学生的成绩,应付考试,提升学校的升学率。在这种消极思想影响下的教育,必定会打上功利性的烙印。在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简单翻译课文大意,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学生个性的情感体会,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片面性,难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与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2.教师自身学识匮乏
在当代社会学校教育中,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难以支撑难度较大的教学活动,体现在缺乏对古诗词知识的深入了解,鉴赏能力低下。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对课文中个别字词的涵义把握不准确,造成翻译词句时无法深刻理解个中意味,只停留在表面。二是讲解时注重参照标准答案,缺乏自己独立的见解,生硬地将教学参考书里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忽视诗词本身的意境和学生的情感体会。三是教学内容紧跟应试教育,只对考试大纲中存在的考点进行教学,考点外的知识基本忽略不计。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依赖教科书,只注重盲目地死记硬背,使教与学的关系形成了恶性循环。
3.学生难以把握重点
教师 诗词高中语文古诗词在教学上一直停滞不前,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问题、教师学识短缺的原因之外,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难以把握重点,从而丧失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现在的高中生兴趣广泛,爱好看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上网、听音乐、玩游戏,由于受到如此多种类娱乐项目的诱惑,很多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都认为其冗长难懂,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而且有的学生比较偏爱理科,对学习文科方面的知识存在抵触心理,之所以学习古诗词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难以融会贯通。另外,背诵古诗词也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就促使学生将学习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学科上,放弃了对古诗词的学习。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策略
1.引导学生注重诵读,了解背景
诵读不仅是学习古诗词的首要任务,也是熟悉掌握其课文大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高中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跳过了诵读环节,未能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文字美、韵律美、情感美,而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基于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听,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注意诗词平翘舌的发音与词句的押韵,使学生心、眼、鼻、耳全身投入。此外,教师还可播放音乐和借助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在优美或是跌宕起伏的旋律中体会
作者的思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为其意境的分析奠定基础。
2.帮助学生分析意象,品位意境
古诗词中的意象,是指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很多诗人都是通过描述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抓住这些意象才能对诗词有进一步的理解。例如,“鸿雁”在古诗词中指代书信,因为鸿雁在秋季会南迁,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古人还用鸿雁表达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学生之所以难以对古诗词学习产生情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学方式的单一死板,强调死记硬背,完全剥离了字词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使学生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诗人情感,这样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作者,并在此基础上对课文进行讲解。因为诗词的每一句都渗透出作者的情感,所以教师在翻译句子时要让学生去想象这一刻的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意境的展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把握作者的情感节奏,深刻体会其情感的抒发,感受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使自身情感得到升华。
3.教会学生品评词句,诗词对比
由于经历、际遇、喜好、情感等方面的不同,每位诗人写出的诗词的风格也就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品评和对比同一作者在同一时期创作的同一题材的诗词,还可以对比不同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相同题材的文章,寻两者之间情感表达的异同,加深巩固学生对某一种作品类型的理解,提高其鉴赏水平。
例如,我在学习李煜的《望江南》时,将其与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进行对比。前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李煜在沦为阶下囚时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而后者则是杜甫在经历万千沧桑变迁之后为有安身之处而抒发的欣喜之情。虽然两首诗的风格大不相同,但是表达的情感却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不仅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望江南》,同时也对《江畔独步寻花》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