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为什么在近代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独特的地理位置论
1.1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文化交流的有限性
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太平洋的西海岸,珠穆朗玛峰将中国与南亚次大陆隔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与西亚、欧洲及南亚次大陆文明的交流仅限于丝绸之路这一条通道。而且这一通道时断时续,到了明清时代更是基本上不通。因此严重的阻碍了近代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从历史上看,凡是这条通道打通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都比较发达(盛唐、元代)。
有人说,中国可以通过海上交流,但科技水平不高的时候,海洋是交通的最大障碍,虽然有郑
和下西洋,但主要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炫耀武力而不是为了文化交流。而且海上交流成本太高,时间效率差,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古代来说无异于劳民伤财。
古希腊人的科技,大多借鉴于古埃及、两河流域,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提高。他们的冶金、建筑等技术都是从西亚传入的。这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1.2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政治统一与思想统一
中国封闭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的土地与劳动力从根本上决定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的形成。从秦代开始实行大一统政治,社会改革比较因难,稳定的因素大于改革的因素,形成超级稳定的结构,尽管时不时改朝换代,但很快又被整合起来,致使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概念,所以整个社会处于缓慢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中。思想统一以后,就没有了自由,自由创新就成为艰难的事情。独尊儒术,就像焚书坑儒一样,都是扼杀文化的做法,甚至比后者更为严重。思想没有自由,就不能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不可能发展。虽然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但在科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即使观念落后也并不妨碍科技的缓慢进步,而且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具有较多先进思想的人(但是密度不大)足以推动科技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刺激了造纸术、指南针、
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也阻滞思想的开放。
反观西欧等国则始终未能形成“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主要表现是封建割据,各封建领主以城堡为据,各自为阵,数百个封建小国散布整个欧洲,即使有独霸欧洲的查理曼帝国和以后阿拉伯人建立的横跨欧亚的穆斯林帝国,然而也仅是县花一现。而政治上的不统一,使各城邦都没有“大一统”的统治思想,这有利于不同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自由讨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长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技繁荣局面。而且西欧等国土地资源不足,劳动力不足,就要另发展生产的道路,最终求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
反观我国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那时候奠定了后代各种思想、科技的基础,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当时的思想繁荣,充其量只是发展补充,在没有先进的思想超越。
1.3 地理位置决定对外闭关自守的方针
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万里长城的修建,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不受外族侵扰及思想的杂交。偏于一方的思想在中国人中,尤其是汉族人中根深蒂固,历史上强盛的王朝几乎没有对外扩张。这本身反映了闭关自守的思想。
近代科学传入中国时,中国人在对异文化排斥的同时,也拒绝了这些科学技术。15世纪之前西人充分享用了从中国传人的许多重大发明,这些发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艺复兴与近代科学革命的产生.然而一个世纪以后,当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第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并带来一部分西方科学技术时.中国人在对异文化排斥的同时,也拒绝了这些科学技术。满清康熙皇帝是一个极有野心的君主,他以东北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对付反抗,巩固统治.显示自己是中国‘正统’的继承者、于是刻意比‘正统’更正统,排斥异端邪说与异质文化划清界限。拒绝近代科学技术的传人。
2 儒家的保守思想与实行科举制度
中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创立了儒家学派,属于政治伦理学,提出了一系列保守落后的思想,特别是重义轻利,重农轻商,重“道”轻“技”,抑制商业发展,妨碍经济繁荣,影响科技进步,导致社会停滞。例如,隋文帝开皇十六年规定“韧制工商不得仕进”;在宋代,商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雍正也曾说过:“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以农为本的政策将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就工商业而言,它之所以被历代封建王朝压制,在于它具有一系列与封建制度相悖的特征:工商业内含的平等意识和契约精神
与封建制度的人身依附关系和专制是相悖的。“重农抑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便是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失去了原动力。
到了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孔子成为大圣人,儒家的教科书成为经典,从此以后,儒学就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尤其是在宋元之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思想,更是进一步束缚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客观世界的探求:以“尊孔读经、八股取仕“的精神枷锁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实行科举制度1000多年,科举只考“四书”、“五经”,使知识分子只重视儒家经典而不重视社会实践,只重视社会伦理而不重视自然科学。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热心于读书做官,注意力不在科学研究上。科学不发达,社会就难以进步。
所说的:“科学技术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更缺乏通过科技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这是近代科学技术首先在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出现,而未能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3官方科技的消极作用造成研究没有自由
古代中国没有私人的科研机构,只有政府的科研机构,封建的官办科研机构,可以集中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因此对科技发展有它积极的一面。其消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官方只重视科技为其统治活动和农业生产等服务,造成了我国古代实用科技居世界领先地位,而在自然哲学和以原理、定律表观的理论性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相对落后,使科学校术的发展缺乏潜力,当它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进入趋于停滞的状态。
()在官科技的情形下,科技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封建统治者,封建统治者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主要是维持当时的农业生产、保持“天子”神话、为统治者服务等,这种低水平的需求是不会成为近代科技产生的动力的,相反,它还压制着新的创造要求,如在天文学方面,任何危及“天子”神话的思想、原理都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在这方面,有些王朝(如宋朝)禁止民间研究天文、历法知识就是例证。
()官科技带有封建官僚政治的一切弊病。它使科技工作和生产过程规范化、标淮化之后,也使这些规程、标准成为僵死的教条,它们限制着一切革新要求,如建筑工程的标准化使我国古建筑日趋统一,形式上缺少变化,甚至当时进行建筑设计时,只须绘出建筑物的平面团就可以了,封建官场的恶习影响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官方垄断消除了竞争,世袭使科技发展
缺乏活力等,这些封建官僚政治的弊病部影响着科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封建社会中,科技官员的地位较低,学者对科技研究的热情下降,以技获官之路较难行得通,重人文轻自然,重伦理轻科学,称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之风日长,这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科学技术发展日趋缓慢的原因之一。明清时期,他们只是一些中、下层官吏。这样,在古代中国官本位思想极严重的情况下,学习和研究科技知识对学者们来说,显然是缺乏吸引力了。
4方块字代表的文言文不利于以数学为基础的系统科学的形成
中国人在古代那种较为经验的、直观的、混一的科学技术中能够做出巨大贡献,而发展不出纯逻辑、数学以及以之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现代物理学及数学中繁杂的以阿拉伯数字为基础的各种公式,设想能够以汉字简明的表示出来吗?看看《九章算术》等古代中国的优秀的数学书籍,无一不是用深奥得令人难以理解的古代文言文写成的。这些不利于数学知识的普及,只能使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另外,古代中国的用于交流的口语与书面语不是一种结构,是从书面遇到交流有一个翻译过程,大大降低了科技知识的交流。
因此中国古代只有以语言描述的技术,或者言传身教的技术,而少有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以数字为基础的科学。一般说来,科学应该是由概念、定律、定理、公式和原理等要素组成的具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中国历史上的《墨经》、《徐霞客游记》等著作只是对自然现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九章算术》、《齐民要术》、《农政全书》、《伤寒杂病论》、《天工开物》等著作也只是对解决有关计算问题,如何长好农作物,如何医治疾病和如何进行各种手工业等问题所作的较为系统的经验总结。
因此,在16世纪前,中国只是在技术和在对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头,而在自然科学方面从来就没有走在过世界的前头,甚至根本就没有出现过西方意义上的独立的、系统的自然科学理论。随着欧几里德几何、阿基米招浮力定律等力学原理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与之相关的一套逻辑思维方法、逻辑系统的诞生,这些为近代科学在西方的产生奠定了逻辑及方法基础。科学技术的利与弊 
5 缺乏实验科学传统和完整的学科体系妨碍了科技本身向近代延顺   
实事求是地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有过辉煌的成果,但也有不足,主要是没有形成实验科学传统和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侧重于经验和实践,而在科学理论或理论科
学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并且科学知识不能系统化,而加上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使科学知识的共性特征无法张扬、科学知识不能普及、科学体系无从完善。
中国古代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经世致用”而轻理论构建,科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既缺乏外部的刺激又缺乏内部的动力,经验事实一直停留在经验的层次而无法上升为理论。如举世瞩目的赵洲桥,经历了1300余年的风吹雨打而仍然坚固,可这一重要技术成就却并未留下理论上的提炼;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记载了1892种药物,留下了10000多个药方,却并未留下更多的原理性阐述,正是如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中国古代科技为其向近代的传承与发展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我们的祖先经验,往往是片面、零星而不系统的,科学的抽象也只是经验性的。所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经产生,就形成一个无形的壁垒,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保守性和排它性。随着体系自身的充实与完善,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它使得与该体系相左的科学成果、科学思想的出现,成为很困难的事,要突破原有体系的框框是很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同时也造就了其对外来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吸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局限性。如数学方面,笔算的方法随佛教而传人中国,但由于筹算法的高度发展,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三角函数表早在唐
代亦已传人,但由于代数法的高度发展,也被淹没在浩瀚的史籍中“。这些对我国古代数学和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较大的缺陷。
从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角度考察,理论、实验、技术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包含和互相渗透的关系,实验不可能脱离理论设计与技术操作,理论也须依赖实验事实与实验证实,技术也往往要以理论与实验为基础。在理论、实验、技术三者互相割裂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它们不可能出现互相促进的循环加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