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省情李开复
一、概况
甘肃古属雍州,省会兰州。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人口2600万(1949年968万人),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族、撒拉族、满族等民族。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监军司,甘肃为其一,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二、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我要怒放的生命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的六大地形区域: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的“纤秀”,北国的“粗犷”,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这里有苍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丰富的石油、煤炭,也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造就了多少天险夜渡,雄关要塞,峪口大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的水轮,把无穷无尽的动力和光明,奉送给这块土地,焕发它新的青春,改变着它昔日的贫困。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
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组成了一幅彩斑斓的立体画面。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人们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一块块山间平原,是难以耕作之地,人烟虽然稀少,却能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最主要的山脉首推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其次诸如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三、自然资源
凤整容
1.土地资源
甘肃的土地资源丰富。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根据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省耕地462.71万公顷;园地20.54万公顷;林地517.76万公顷;牧草地1410.99万公顷。
根据土地的综合特点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交互作用,甘肃省土地可分为七个类型:
(1)陇南山地南部湿润北亚热带;
(2)陇南山地北部湿润、半湿润暖温带;
(3)陇中黄土高原;什么是罪
(4)甘南高原;
(5)祁连山、阿尔金山;
(6)河西温带干旱荒漠;
(7)河西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
陈冠希门事件甘肃省全省共有40多种土壤类型。如黄褐土、灰褐土、黑垆土、灰钙土、黄绵土、棕壤土、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棕钙土、黑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盐山、灌耕土
、风沙土、沼泽土、草甸土、潮土等。
2.矿产资源
甘肃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截至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甘肃省查明矿产资源的矿种数有97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5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地891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77个、中型202个、小型612个。据全国主要矿
产资源储量通报(2005),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中,甘肃省列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10种,前五位的有25种,前十位的有49种。
3.水利资源
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及其它直接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3个水系。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415.8亿立方米,其中,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
条。该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但流域内绝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长江水系包括省境东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和西汉水,水源充足,年内变化稳定,冬季不封冻,河道坡降大,且多峡谷,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内陆河流域包括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个水系,有15条,年总地表径流量174.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河流大部分源头出于祁连山,北流和西流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戈壁之中。具有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下游河谷浅,水量小,河床多变等特点,但水量较稳定,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4.植物资源
森林资源:甘肃是一个少林省区,据第五次全省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省林业用地面积802.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9.9%,远低于全国森林覆盖率12%的水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甘肃主要林区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康南、关山、大夏河、西秦岭、马衔山10大片。
森林蓄积量:全省活立木蓄积1.993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积1.628亿立方米,人工林蓄积1439.1万立方米,疏林蓄积435.77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505.67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1272.38万立方米。
草场(地)资源:甘肃草场有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三种。其中: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山地、西秦岭、马衔山、哈思山、关山等地,这些地方海拔一般在2400-4200米之间,气
候高寒阴湿,特别是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牧草生长季节短,枯草期长;年均降雨量多数地区大于400毫米,唯祁连山西部渐减至200-300毫米。
主要野生植物资源:甘肃境内野生植物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主要资源7大类:(1)油料植物有100多种,如文冠果(木瓜)、苍耳、沙蒿、水柏、野核桃、油桐等。(2)纤维和造纸原料植物约近百种,如罗布麻、浪麻、龙须草、马莲、芨芨草等。(3)淀粉及酿造类植物20多种,
如橡子、沙枣、蕨根、魔芋、沙米、土茯等。(4)野生化工原料及检皮类有20多种,如检皮栎、五倍子、槐、猫屎瓜等。(5)野生果类100多种,如中华猕猴桃、樱桃、山葡萄、枇杷、板栗、沙棘等。(6)野生药材951种,有大黄、当归、甘草、红黄芪、锁阳、肉苁蓉、天麻等。(7)特种食用植物10多种,其中比较名贵的野生植物有发菜、蕨菜、木耳、蕨麻、黄花菜、地软、羊肚、蘑菇、鹿角等。
5.动物资源
黄荷娜 艺人下毒
主要畜种禽种:甘肃养殖的牲畜主要有马、驴、骡、牛、羊、骆驼等。甘肃养马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100多年的汉武帝时期,西北边境设有官马场36处。民间养马亦较繁盛。自汉至今,一直是我国养马业的重地。建国后,还先后引进和改良了阿尔登、整顿河、卡拉巴依马等品种,养马、驴、牛等得到了发展。禽种,除对静宁鸡、太平鸡、临洮鸡等杂交改良外,现主要有来航鸡、澳洲黑、芦花洛克
、洛岛红、科尼什、新汉、狼山鸡等优良品种。水禽有北京鸭、麻鸭、中国白鹅、灰鹅和狮头鹅等品种。
野生动物资源:甘肃境内共有野生动物650多种。其中:两栖动物24种,爬行动物57种,鸟类441种,哺乳动物137种。这些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文县、武都、康县、成县、天水、两当等地。文县让水河、丹堡一带,已列为全国第十三号自然保护区,出产大熊猫、、麝、猞猁、扫雪等世界珍贵动物,并对梅花鹿、马鹿、麝进行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24种,二类保护的24种,三类保护的4011种。
四、人口民族
1. 200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2617.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26.76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1.59%,比重比上年提高0.50个百分点;乡村人口1790.40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8.41%,比重比上年下降0.50个百分点。按年龄分,0~14岁人口占21.33%,比重比上年下降0.9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占71.18%,比重提高0.82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占7.49%,比重提高0.14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34.36万人,出生率为13.14‰,比上年上升0.2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7.39万人,死亡率为6.65‰,上升0.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9‰,上升0.25个千分点。
2.民族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2006年底,总人口为2606.25万人,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219.9万人。在少数民族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6个民族,此外还有38个少数民族成份。东乡、裕固、保安为3个特有少数民族。
从分布情况来看,回族主
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东乡、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裕固、蒙古、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
甘肃省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351.75万人,占90.7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39.97万人,占9.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59.24万人,增长了2.58%,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下降了0.5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0.05万人,增长了9.12%,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51个百分点。
3.宗教
甘肃现有5种宗教: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其中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信仰的人口较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是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有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在各民族中都有信仰,但人数不多。
五、行政区划
甘肃省设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兰州市:五区三县。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
嘉峪关市:不辖区、县,市直管六街道、三镇。包括:五一街道、新华街道、前进街道、胜利街道、建设街道、镜铁山矿区街道、峪泉镇、文殊镇、新城镇。
金昌市:一区一县,包括:金川区、永昌县。
白银市:二区三县,包括:白银区、平川区、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
天水市:二区五县,包括: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武威市:一区三县,包括: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天祝藏族自治县。
张掖市:一区五县,包括: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酒泉市:一区二市四县,包括: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平凉市:一区六县,包括: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
庆阳市:一区七县,包括:西峰区、正宁县、华池县、合水县、宁县、庆城县、镇原县、环县。
定西市:一区六县,包括:区、通渭县、陇西县、漳县、渭源县、岷县、临洮县。
陇南市:一区八县,包括:武都区、成县、两当县、徽县、西和县、礼县、康县、文县、宕昌县。
临夏回
族自治州:一市七县,包括: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广河县、永靖县、和政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县,包括:合作市、舟曲县、卓尼县、临潭县、迭部县、夏河县、碌曲县、
玛曲县。
六、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汉代先在省境置凉州,至元封五年(前106)省境先后改置武都、陇西、金城、天水、、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10郡。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元代始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明代废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清代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1927年废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肃省名相沿至今。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
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远古时期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是个稀疏的草原环境。低凹地丰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丛,台地上疏松的黄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种动物,为原始人类生存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因此,这里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建国以来,先后在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庆阳巨家塬,环县楼房子和刘家岔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