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余幼时就喜欢研究,但家境贫寒,无法买书阅读。于是每次都去向藏书之家借书,自己手写笔记,然后计算时间还书。即使天气酷寒,砚台都结冰了,手指也无法弯曲,他也不敢懈怠。写完笔记后,他会赶紧送回去,从不敢超过约定时间。因此,许多人都会借书给他,他因此得以遍览书。长大后,他更加崇拜圣贤之道。但他也面临着一个问题:没有硕师名人可以向他请教。于是,他会趋向百里之外去拜访先达,向他请教经义。先达德高望重,门徒弟子满了他的房间,但他从未轻视过余,余站在他左右,提出疑问和问题,俯身倾听。即使XXX有时会严厉批评他,他的态度也更加恭敬,不敢再说一句话。只有等到先达高兴了,他才会再次请教。因此,即使余很愚笨,最终也获得了很多知识。
XXX两岁时就成为孤儿,家境贫寒,没有依靠。但他有雄心壮志,把天下大事视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他会熬夜读书,但感到疲惫时,他会用水洗脸提神。即使没有足够的食物,他也会啃粥边读书。后来,他成为一名官员,总是慷慨地讨论天下大事,甚至不顾个人安危。但他也曾被人诽谤并贬职,被派往邓州。XXX刻苦自励,不再重视肉食,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只是勉强维持生计。他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该先为天下人的忧患而忧患,后为天下人的乐事而高兴。”
1.A组的词语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
2.(1)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的“假”是借的意思。(2) “走送之”中的“走”是跑的意思。(3) “或夜昏怠”中的“或”是有时的意思。(4)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中的“妻子”是指妻子和孩子们。
3.(1) 我虽然很愚笨,但最终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2) 士人应该先为天下人的忧患而忧患,后为天下人的乐事而高兴。
4.两个人幼年时的共同点是:家境贫寒和刻苦读书。
5.从这两个人的成功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要刻苦勤奋研究;(2)要广泛阅读;(3)要虚心请教他人。
甲]这段文字讲述了余早年热爱研究的经历。虽然家境贫寒,但他每次都会去向藏书之家借书,并亲自抄录下来。即使在严寒的天气里,他也不会懈怠。加入XXX后,XXX更加崇拜圣贤之道,但他却没有名师指导,也没有名人可以交流。因此,他不惜跋山涉水,前往百里之外向XXX请教,即使先达有时很严厉,他也始终保持恭敬,不敢随便发言。最终,他因此获得了知识。即使在跟师求学的过程中,他也经历了很多艰辛,但他始终坚持下去。
乙]这段文字讲述了XXX和弟弟XXX的故事。在熙、元之间,他们讲授孔、XXX的思想,深受河、XXX地区的学子们的推崇。当时,调官不赴,他们前往XXX拜访XXX,颢非常欢迎他们。在他们离开时,颢说:“我要走向南方了。”四年后,XXX去世,他们设立了哭寝门,以书信告知其他同学。后来,他们又在洛阳见到了XXX。一天,他们去拜访XXX,发现他正在闭目思考。当他们离开时,外面已经下了一尺深的雪。
14.(1)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很多人借书给我,我就得以遍观书。(3)四支僵劲不能动——四肢僵硬,不能动弹。(4)颐既觉——颐已经醒来。
15.(1)我抄写完毕后,就赶快把书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2)我以拜师的礼节去拜见XXX,师生之间相处得非常愉快。
16.内容上,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求师”这一内容。感情上,两篇文章都体现出了求师的诚恳和对老师的尊重。
17.甲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天气的寒冷,但写作目的不同。甲文写天气寒冷是为了突出自己研
究的刻苦,鼓励XXX努力研究;而XXX则是从侧面写天气寒冷,突出了XXX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了尊师重教的思想。
甲)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7.将甲乙两段文字的主旨简述出来。
28.甲乙两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有何联系?
29.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成现代汉语。
30.将乙段文字中的“不逾矩”解释一下。
答案】
27.甲段:研究应该时常温,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相会应该感到高兴,不被别人所知也不生气,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乙段:人到了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心态和追求,最终达到从容自在的境界。
送马东阳马生序翻译28.甲乙两段文字都在谈论为人处世的道理,甲段强调了研究、交友和心态的重要性,乙段则强调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应该有不同的心态和境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