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2021年第4期(2021年4月)
No.4 2021
有意”与“故意”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组近义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对“有意”释义为:动词,“有做某事的愿望”;动词,“指男女间有爱慕之心”;副词,“故意”。对“故意”的释义为:副词,“有意识地(那样做)”;名词,“法律上指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会造成侵害他人的后果,而仍然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1] 可见,“有意”与“故意”中部分义项相同,人们也常将“我不是有意的/故意的”混淆使用。但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凭借语感会发现两者在许多语境实则“小同大异”,比如:
(1)要知道,这是他经常有意用外语背诵海湟、歌德的许多诗,进行记忆力锻炼的结果。        王义炯《记忆妙法》
(2)他放低双手,晃动着头还不时地故意眨眼激怒对手。
《世界重量级拳击世纪之战》
例(1)中“有意”不可替换成“故意”,例(2)中“故意”不能替换成“有意”。因而厘清两者的区别对于语文教学有重大意义,可以令使用者真正掌握两者的区别并正确使用。
对于“有意”与“故意”的研究,目前可见到的有周媛媛[2]
与赵撮[3]的论述。周文在对“有意”“故意”的比较分析中得出“有意”的使用范围较“故意”更广泛,以及能否作动词是区分二者的主要方面。赵文侧重对表“故意”类情状副词这类词共同具有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的描述,两篇文章均侧重“故意”与“有意”之同而轻异,对两者差异关注不够。本文将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二者的比较加以补充。
一、 “故意”与“有意”的语义与语用差异
“故意”与“有意”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两者都可以修饰谓词性成分作状语;两者的语义指向都是动作的发出者;都可以与“是……的”连用充当合成谓语等。以上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重点从语义、语用上研究两者之差异。
(一)“故意”与“有意”的语义差异
本文只将表“故意”义的副词“有意”与副词“故意”的语义进行比较。
1.语义强度不同
“有意”与“故意”都表示“有意识地(做)”,但两者“有意识”强度不同。“有意”在多数语境中所体现的“有意识”强度较弱,一般是凸显施事主语为了达到一个目标而想去做某事。可以理解为“想要,特意”。
(3)她认为:这是她有意在向自己的衰老挑战。
焦国力《幻影商店》
(4)学校教育是专门为人的身心发展而有意组织起来的特殊环境,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5)为突出该剧表现内容的真实性,该剧还在镜头的用光和用上,有意 “作旧”、大胆“还原”,并且处理得非常自然贴切。                          《人民日报》2001年10月14日
例(3)中,是“她”为了不衰老,想要向自己的衰老挑战,不可替换成“故意”。例(4)中隐藏主语“人”为了人的身心发展,特意组织了学校教育这一特殊环境,不可替换为“故意”。例(5)中,为了达到好的拍摄效果,特意将镜头做旧,不可替换为故意。
“故意” 在多数语境中所体现的“有意识”强度较强,可以理解为“刻意”。
(6)这个刘梦,大概是怕我一进门就发现了秘密,所以故意让机器人坐在那里。  苏永智《第一次采写“独家新闻》
(7)茅盾对儿童文学的语言讲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话:“语法(造句)要单纯而又不呆板,语汇要丰富多采而又不堆砌,句调要铿锵悦耳而又不故意追求节奏。
翁世荣《文学写作教程》
(8)70岁仍然身体硬朗的王老太,有时会故意 “不小心”打破家中物品,她告诉别人,哪怕听子女数落几句,也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很高兴。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10月20日例(6)可以理解为,刘梦为了防止我进门发现秘密,刻意让机器人坐在那里。例(7)可以理解为句调要铿锵悦耳而又不刻意追求节奏。例(8)可以理解为王老太为了引起子女的重视会刻意打破家中物品。
收稿日期:2021-02-02
作者简介:刘畅(1997—),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黑河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
“有意”与“故意”的语义语用差异
刘 畅
(淮北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安徽  淮北  235000)
摘  要:“有意”与“故意”是一组意义相近的词语,两者有时可以互相释义,有时它们又有各自的语义与用法,不可以互换。从语义和语用角度探讨二者之差异,并尝试从词汇化、语法化角度解释其同中有异的原因。
关键词:“有意”;“故意”;词汇化;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21)04-0131-03
doi:10.3969/j.issn.1674-9499.2021.04.042
2.语义侧重点不同
“有意”强调施事主语有(做某事)的心思,可以理解为“有心”。
(9)我们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
(10)莫雷尔大声说,“我是有意要比别人早一分钟到您这儿的。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11)当美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硬化”时,欧洲国家将会“有意”显示出与美不同的外交个性。
《人民日报》2002年4月12日例(9)“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也就是我们怀有想让人们去联想的心思。例(10)“有意比别人早一分钟到您这儿的”,是我怀有要比别人早一分钟到您这儿的心思。例(11)“欧洲国家将会有意显示出与美不同的外交个性”,可以理解为欧洲国家有心显示出与美国不同的外交个性。
“故意”强调施事主语的动作行为。
(12)在公开集会上,他从不发表意见,有时还故意不参加,装出不问国事、只钻学问的样子。
胡国华《默默无闻的翻译家》
(13)故意把另一只手的无名指伸得直直的,有意让人看到他与美丽的订婚戒。                        赵淑侠《我们的歌》
(14)我并不是故意 “语焉不详”,但是这种托付的话语出现在这样的场合,实在是太平常不过了,以至于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经年之后,具体的何时、何地、何人,都已经忘得干干净净了——但这句话,却莫名地记住了,像一粒遗落在悬崖缝隙里的种子,毫无征兆地扎根、生长,就那么显眼地兀立在那里,让我时不时地回望、咂摸。(人民日报2017年6月12日)
例(12)“有时故意不参加”,强调故意没有参加这一动作事实。例(13)中“故意把无名指伸得直直的”,强调故意把手指伸直这一动作行为,“有意让人看到他与美丽的订婚戒”,是主语怀有想让人看到他与美丽的订婚戒的心思。例(14)“故意语焉不详”,强调“我”故意没有将事情讲清楚这一行为。
“故意杀人”与“有意杀人”的区别也充分体现在这一点。“有意杀人”指“怀有杀人的心思”,但“杀人”这一动作行为不一定已经发生。“故意杀人”则是强调杀人这一行为已经发生。
(二)“故意”与“有意”的语用差异
“故意”与“有意”在语用上的差异很多,比如,语体上“故意”多用于法律文体,“有意”则很少使用。本文主要分析二者在语义彩上的区别,以老舍的作品为例,研究二者所修饰谓词性成分的语义彩。
1.“故意”所修饰成分的语义彩
查语料发现,“故意”修饰的谓词性成分的语义为消极彩的用例最多,比如:
(15)大家越着急,门外的人越慢,似乎故意的磨烦。
老舍《骆驼祥子》
(16)伊姑娘一面招呼她们母女,一面顺手儿把帽子摘下来,戴上,非常的自然,一点没有显排帽子的样儿,也没有故意造作的态度。                                          老舍《二马》
(17)“你管不了你的女儿,教我去挨打,你是故意的欺侮我!”                                                          老舍《火葬》例(15)(16)(17)中的故意所修饰的谓词性成分有“磨烦”“造作”“欺侮我”,本身都含有消极的彩。
“故意”修饰的谓词性成分为中性彩的用例少于消极彩:
(18)马威故意的跳动,吃完早饭,一跳三层楼梯,上楼去念书。                                                          老舍《二马》
(19)我还是故意打哈哈似的说:待一会儿?(老舍《歪毛儿》)
(20)自从一入冬,她的怀已显了形,而且爱故意的往外腆着,好显出自己的重要。                      老舍《骆驼祥子》例(18)(19)(20)中故意所修饰的谓词性成分有“跳动”“打哈哈似的说”“往外腆着”,均为中性彩。
“故意”不能修饰具有积极彩的谓词性成分。
2.“有意”所修饰成分的语义彩
查语料发现,“有意”所修饰的谓词性成分为中性彩的用例最多:
(21) 她长着一部小黑胡子,挺软挺黑还挺长;要不然伊牧师怎不敢留胡子呢,他要是也有胡子,那不是有意和她竞争吗!                                                            老舍《二马》
(22)他并非有意激动我,他是真怕;可是我的火上来了:“赵五,你看我会揍她一顿不会?”  老舍《柳屯的》
(23)倒不是金先生有意阻止虾仁们干这些营生,或是以为这种营生有什么不体面;他伤心的是既然他们经营着这些事业,为什么不给他房钱?                            老舍《哀启》例(21)(22)(23)中有意所修饰的谓词性成分有“竞争”“激动我”“阻止”, 均为中性彩。
“有意”所修饰谓词性成分为消极彩的用例少于中性彩:
(24)娘家妈带来的东西越多,婆婆越觉得这是有意羞辱人;婆婆越加紧张罗吃食,娘家妈越觉得女儿的嘴亏。
老舍《抱孙》
(25) 反正没晴天大日头地用敞车往家里拉人,就不算是有意犯教规,大家闭闭眼,事情还有过不去的?
老舍《柳屯的》
(26)倒好像松叔叔有意骗她,她看不到那个新面孔。
老舍《火葬》例(24)(25)(26)中有意所修饰的谓词性成分有“羞辱人”“犯教规”“骗她”,均为消极彩。
“有意”所修饰谓词性成分为积极彩的用例最少:
(27)这种事不是感情上的,是历史的;不是故意骂人的,是有意做好文章的。                                老舍《二马》例(27)中有意所修饰的谓词性成分是“做好文章”,为积极彩。
“有意”与“故意”均可修饰消极以及中性彩的谓词性成分,“有意”可修饰积极彩的谓词性成分,但使用较少,故意不可以。“故意”更多的是与消极彩的谓词性成分搭配。“有意”更多的是与中性彩的谓词性成分搭配。可见,在与谓词性成分搭配上,“有意”的范围更广。
132
二、“故意”与“有意”的历时演变
“故意”与“有意”在古汉语中是初始义和结构都不同的短语,经过历时的演变才成为一组语义以及用法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近义词。笔者将从两者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角度来探讨这种变化。
(一)“故意”的语法化与词汇化
(28)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                        战国《庄子》
(29)故意合则胡、越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硃、象、管、蔡是矣。  东汉·班固《汉书》上面两例中,“故”与“意”虽然处于相邻的位置,但并非在同一结构中,所以,不多加讨论。
(30)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西晋·陈寿《三国志》
(31)而文洛尚以故意,修饰诣李,李盛列左右,引文洛立于阶下,数之曰:“遭难流离,以至大辱,志操寡薄,不能自尽,幸蒙恩诏,得反藩闱。      唐·李百药《北齐书》
(32)今乐府所存,失其故意。
唐·温庭筠《张静婉采莲歌》
(33)若人故意偷他物,必感当来贫贱因,作驴作马负偿他,衔铁带鞍多饥渴。              唐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
(34)及朝旨本无日限,辄敢差人监勒,于数日内蹙迫了当,故意扰民,以坏成法。                        北宋《栾城集》通过查古汉语语料库发现,“故意” 最早在西晋出现,表示“原来的心思”,唐朝时衍生出“旧有的情谊”“原来的意义”,在唐五代才出现表示“存心,有意识”的副词“故意”,见例(33)中“故意偷他物”,表副词义的“故意”出现。之后“故意”便多作副词出现。表示“原来的心思”“旧有的情谊”的名词性短语“故意”在句中通常位于谓词前作状语,见于例(30)中“以故意待之”,表示用某种方式对待他。解惠全指出:“一般来说,状语和补语的位置容易引发语法化,是因为表示范围、程度、时间、工具、方式、原因、结果等语法范畴的词汇一般都出现在这两个位置上。”[4]因而经常位于状语位置表方式的名词性“故意”易于语法化为表方式的副词性“故意”。
凌剑春认为“主观化”是语法化的演变机制之一,即发生语法化的语言单位意义变得越来越植根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5] 。“故意”由客观性意义“旧有的情谊”演变成主观性较强的意义“有意识地做”,主观性逐渐加强,正是发生语法化的结果。演变为副词的“故意”在古代汉语中开始出现修饰消极成分的现象,比如,例(33)(34)中“故意偷他物”与“故意扰民”表示主语有意识地做“偷他物”与“扰民”不好的事情。
从词汇化来说,“故意”经历了由短语到词的一种词汇化过程。董秀芳认为在句法上越靠近中心语的定语越容易与中心语黏合为一个双音词,在这些定中结构中表示品性的修饰语与中心语构成的定中结构黏合为定中式双音词的比重较高,仅次于表示类别的修饰语与中心语构成的定中结构 [6]。因而表示经验品性
的“故意”定中短语便容易黏合为定中词语。发生词汇化后的“故意”,其结构整合度变强,意义也逐渐凝合,产生了“有意识地做”这一意义。
(二)“有意”的语法化与词汇化
“有意”最初的意义是“有意图,有意愿(做某事)”。
(35)时则动,不时则静,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阳也。
春秋《管子》
(36)薄媪曰:“疑,君之臣也,君有意从之,甚善。(战国《韩非子》)
(37)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
东汉·班固《汉书》例(35)(36)(37)中“有意”都表示“有意图、有意愿”的意思。在句中充当谓语或状语。
(38)其后桂见太祖久不立太子,而有意於临菑侯,因更亲附临菑侯而简於五官将,将甚衔之。
西晋·陈寿《三国志》例(38)“有意于临菑侯”中“有意”是“中意”的意思。有意愿于某事是希望做某事,有意愿于某人便是中意某人、爱慕某人,从而衍生出“有爱慕之心”这一义项。
(39)曰:“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去,间至军,故使臣献璧。”                                          东汉·班固《汉书》
(40)錦按:西被流沙東漸於海朔南暨聲教意已完足,故杜氏有意不錄迄于四海四字,似無須據禹頁及賈捐之傳增補。                                                          唐·杜佑《通典》
(41)問:如何是欺?曰:有意瞞人,便是欺。曰:看得子路不是瞞人底人。曰:無臣而為有臣,乃欺也。
北宋《朱子語類》到汉朝时“有意”出现了“有意识地做”的意思。鲍尔·丁·霍伯尔把较旧意义和较新意义的共存、形式和阶段之间的细微差别看作语法化的特殊之处[7]。例(39)“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译为“他听说将军有意追究他的过失”,这里的“有意”既可以译为“有意愿的”,又可以译为“有意识地”,是两个意义共存的时期。至唐朝以后,“有意”完成了语法化历程,如例(40)“故杜氏有意不錄迄于四海四字”中“有意”就表示“故意”的意思。
从词汇化来说,“有意”经历了由短语到词的一种词汇化过程,古时的“有”与“意”组合后得到的是一个动宾短语,表示“有意愿”。董秀芳认为动宾短语词汇化的语义条件是“符合动词动作性弱、宾语具体性低等语义条件的动宾短语能从句法单位转变为词汇单位。”[6]“有意”中动词成分“有”是“领有,具有,存在”的意思,是抽象动词,动作性弱。宾语成分“意”是“心思,想法”的意思,是抽象名词。满足词汇化的条件,因
而“有意”易于由动宾短语演变为副词。
从上述演变情况看出,“故意”由初始义“原来的心思、旧有的情谊”演变为“有意识地做”,“有意”由“有意愿、有意图”演变为“有意识地做”,“故意”的语义变化显而比“有意”大。“故意”由客观性意义逐渐演变成主观性意义,而“有意”无论是初始义,还是后来的演变义一直具有主观性,即“故意”的主观化程度较强。主观化强的“故意”更凸显出说话人逆反、刻意的主观态度,有时会出现消极的情感倾向,而“有意”没有这种强烈情感的呈现。
(下转第144页)
133
144
Humorous Features of Jin Kemu’s Prose
——Self-Mockery and Irony
Zhang Xu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aiyuan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9, China)
Abstract: Much of the humor in Jin Kemu’s prose is expressed through self-mockery; Jin Kemu’s “self-mockery” gives people the feeling that he is “wise as a fool”, and this humorous expression is irony. The expression of irony is the self-innovation in Jin Kemu’s prose. Self-mockery and irony a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structure of “inconsistency”.
Key words: Jin Kemu; self-mockery; irony                                                                                                                                [责任编辑:李慧慧]
力决定了幽默的深度。”这两者之间的反差愈大,幽默的力度也就愈大。
具体而言,金克木表现幽默的自嘲、反讽等手法是“不一致”的结构的体现,“不一致”就是一种“不对称”,即字面意思与文本内涵的不对称,幽默就从“不对称”中产生。表达的意义与内涵相反的表层语句的生动描写,与内涵无关、或与内涵关系较远的语句的故意书写,都可以体现金克木散文的幽默性。
在《阿Q——辛亥革命的符号》中,金克木说:“艺术品总是超越艺术家而更加长寿的。”金克木将堂吉诃德与阿Q进行对照,最后补充说明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幽默的态度,但从表面看,这句话和前面的内容关系不大,甚至可以看作另一方面的事物,是议论艺术品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阿Q,但细细揣摩会发现,看似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其实通过深刻的内涵联系起来,这样就形成了表面意义的不一致和本质的一致的冲突,看似冲突,实则是一个意义的不同角度的表达。其实金克木真正
想表达的是——阿Q的精神是超越了《阿Q正传》本身的,鲁迅创造了阿Q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但阿Q比鲁迅其他作品的形象更具有国际性,阿Q精神带来的启示是会长久传播的,阿Q的精神也必将长久地引起文学和社会学界的关注,但深层的意思实际是,表面文本呈现出对阿Q看似进行褒奖,其实却故意从文化的角度对阿Q间接地贬抑。
金克木通过自嘲、反讽,消解了自己的学者地位,消解
了自己对文化的权威解释,实际上,他是在消解精英文化对接受主体中非精英体的文化侵蚀作用,颠覆了散文中学者散文家对文化传播的“传声筒”作用,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角度,不在文本中填充抽象的宏大的历史感和文化概念,在文本中将对文化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理解融为一体,传达对生活、对社会、对文化贴近人心的真切感受。金克木对散文家的职责进行反思,通过反讽手法的运用,作者含蓄并敏锐地传达了自己的真实意图,而读者却在不自觉的微笑中达到与作者的心意相通。作者将自己的态度隐藏在模糊的陈述中。“金克木的散文不单单是站在权威地位俯视卑劣灵魂并对其进行揶揄、鞭笞,也不是那种站起来的灵魂对着没有站起来的灵魂的调侃。正是‘我也在其中’的一种心态。”[8]金克木谦逊是因为他没有那种文人的架子,他和整个环境的关系是融合的、平等相处的。参考文献:
[1]卫华.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新批评”之文学批评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3.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1.[3]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5:246.
[4]孙绍振.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78.[5][英]D.C.米克.论反讽[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156.
[6]陈剑晖.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与文体价值 [J].江汉论坛,2010(1).[7]楼肇明.关于散文文体性的思考[J].文艺评论,1995(4).
[8]钱文忠.金克木:艺术与学术的相生相克[J].新阅读,2007(10).
On Semantic and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Guyi” and “Youyi”
Liu Chang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 “Guyi” and “Youyi” in Chinese are a pair of words with similar meanings in Chinese. Sometimes they can be used interchangeably for mutual paraphrase, while, they can be used independently due to their own semantics and usage. To this e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nd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Key words: “Guyi”; “Youyi”; lexicalization; semantics; pragmatics                                                                                        [责任编辑:李慧慧]
三、结语
通过历时考察,发现“有意”与“故意”同中有异的情况与它们的词汇化语法化历程有关:首先,两者由“初始义”与“结构”不同的短语经历时演变出具有“有意识地做”这一共同义项的副词,但在具体语境中两者因语义强度、语义侧重点、感情彩等方面的差异不可互换。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者主观化的程度不同,“有意”的主观化程度较低,从“有意图/有意愿”演变为“有意识地做”,一直都侧重于说话人“有做某事的想法”,表示的情感态度较为平和。一般多修饰中性彩的词语,表达了主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有心为之。“故意”的主观化程度较高,其由客观性的“原来的心思、旧有的情谊”演变为主观性的“有意识地
做”,侧重于说话人“刻意的做某事”,更适宜于表达或修饰消极的情感,表达了主体明知道是不好的事情仍旧去做。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471.
铿锵的近义词
[2]周媛媛.“故意”和“有意”的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3]赵撮.“故意”类情状副词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5.
[4]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论丛》编委会.语言研究论丛(第4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216.
[5]凌剑春.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2).
[6]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149-154.
[7][美]鲍尔·丁·霍伯尔.语法化学说[M].梁银峰,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9.
(上接第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