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志当存高远”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分析能力、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理想,应该是结合了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人类的前途的,结合了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结合了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合乎理性的目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 | 用多媒体播放同学们3年学习生活的照片,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 问题:看了刚才的照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中学阶段的3年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结束同时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有人说中学是梦开始的地方,而我希望它是你们放飞理想的开始。今天,我们一起讨论的话题就是“志当存高远”。 板书课题:志当存高远 | 播放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主题 |
教学环节一:什么是理想 | 设置情境,引入对理想的讨论。 有人说理想是天上的星,看着很近,但是其实很遥远;有人说理想是河中的水,如果流入生活的海洋,就没有了自我;也有人说理想就是现在的我,我现在的样子就是我理想的样子。 问题:你同意上面的观点吗?你认为理想是什么?(漫谈) 教师总结:理想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代表着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期盼,反映着我们的生活态度。 | 呈现对理想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的思考 |
教学环节二:我的理想 | 组织开展“理想树”活动。 教师:我相信,大家一定都是有理想的人。请你打开自己面前的画纸,让我们共同绘制一棵“理想树”。请先想一想,从小到大,你都有哪些理想呢?把你的理想化作一片片树叶,看哪个同学的理想之树枝繁叶茂。 提示:理想可以分为社会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家庭理想、学业理想、休闲理想等。 学生用5分钟时间制作“理想树”,进行交流。 |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童年时期的理想和现在的理想是不同的,从而认识到我们对理想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性思考 |
教学环节三:理想,应该是结合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人类的前途的,结合了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结合了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合乎理性的目标 | 教师:现在,我们来深入的分析一下职业理想。 问题: (1)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如科学家、歌手、教师、公务员、画家、医生、军人、企业家、金融职员、专业技术人员、作家、律师、警察等) (2)大家在确定职业理想时会考虑什么因素? (自己的特长、爱好、社会的需要等) (3)到底是社会需要决定个人理想,还是个人爱好决定个人理想? 就问题(3)组织开展辩论活动。学生自由辩论。 教师总结:2002年5月l5日,同志在纪念共青团成立80有志者事竟成的案例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希望青年树立远大理想。青年富有理想,而真正远大的理想,必须与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紧密结合。”同志的讲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希望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二是强调青年要有与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紧密结合的理想。 | 通过讨论和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之明确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
教学环节四:志当存高远 | 板书:志当存高远 教师:古人讲,志当存高远。在我国古代,理想被称作“志”。古人很重视理想,即使到了穷困潦倒的境地,也要恪守“人穷志不穷”的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翻开史册,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古往今来凡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必定在青少年时代就胸怀大志。作家蒲松龄落第后,下决心干一番事业。他写下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这么写的,也这么做了,终于完成了传世名著《聊斋志异》。 呈现周恩来的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教师:这是1917年9月敬爱的周总理决定东渡日本求学时写下的诗句。字里行间洋溢着总理的爱国热情。正是因为周总理年轻时就树立了如此豪壮的理想,所以才能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鞠躬尽瘁。 问题:你如何看周恩来的志向? 呈现梁启超的名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问题: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怀抱远大的理想,在人生的航程中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和人民的意愿、祖国的前途相结合的理想才是高远的理想) | 深化主题并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崇高的理想 使学生懂得:青少年要具有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理想是和祖国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相结合的理想 |
教学环节五:课堂内容总结 | 理想就是人们心目中所定的奋斗目标,是鼓舞人们前进的一种精神动力。志当存高远。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让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高飞。 | 总结课堂,提升情感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