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2008年是中国经济急剧动荡的一年。上半年,受制于通胀持续走高影响,所以财政政策采取的是稳健的方式,货币政策则是紧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量发行央票,紧缩货币供应。下半年,尤其9月份以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财政政策开始转向积极,大幅增加支出,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相继出台,货币政策名义稳健,实际宽松了,大幅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央票发行。
2008年,货币政策在存款准备金率上的表现:上半年央行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了3个百分点至17.5%,CPI指数也从年初的7.1%下降到8月份的4.9%,通胀得到大幅抑制,经济回落。然而进入9月以来,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况下,央行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大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2个百分点至15.5%,中小型金融机构则下调了3个百分点至14.5%。11月26日,对大型、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下调1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的调控力度尤其罕见。货币政策的180度转向使得2008年的存款准备金率坐上了“过山车”。
2008年,货币政策在贷款利率上的表现:不足百日 连降5次。“降息”,无疑是2008年货币政策
中最亮眼的关键词。从9月中旬至年底,央行密集下调存贷款基本利率:9月15日,央行6年来首次降息0.27个百分点,紧接着10月8日又下调0.27个百分点,10月29日0.27个百分点,11月26日1.08个百分点,12月22日0.27个百分点。不到百日,连降5次,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累计下调198个基点,从年初的7.47%一路降至12月底的5.31%,活期存款利率也由0.72%降至0.36%,被市场诠释为刺激经济的“猛药”。其中最大一次调低108个基点的幅度更是历史罕见,足见中央“保增长”的决心。
  利率的密集调降,作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涵,是提高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制造宽松的货币环境,确保市场流动性的传统手段,与新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相辅相成,旨在竭力为经济回温铺路。
2008年,货币政策在央票发行上的表现:为保证市场上的流动性充足,自2008年9月下旬进入降息通道以来,央行已暂停了6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票发行,3月期央票改为隔周发行,市场上可配置的短期品种锐减。其中,3月期央票一度出现收益率和发行量齐跌的状况,年底虽然发行量有所回升,但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收益率还是以1.0456%的历史最低位结束了2008年行情。这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是,央行自9月中旬以来释放的流动性由于不稳定的经济预期,没有流向一级市场,而是淤积在银行系统中,催生了大量的央票需求。
事实上,自2003年央票问世以来,累计发行总量已经接近17万亿元,占到同期债市发行总量的55%以上。作为债市分量最大的品种,目前尚无任何品种有实力替代央票的缺席,这无疑给以银行、货币基金等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选择造成极大压力。
乘数-加速模型
也称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乘数——加速数原理的基本内容为:投资扩张时,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增加作用,收入的增加又通过加速作用对投资产生加速推进作用,这样,经济进入循环扩张阶段;相反,投资减少时,减少的投资又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缩减作用,收入的缩减又通过加速作用进一步减少投资,这样,又不断循环的导致经济进入衰退阶段。金融危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