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影视节目制作流程为线索,结合优秀影视作品,分别从影视剧作、场面调度、后期编辑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打造影视作品的快节奏,最后指出几点注意事项:影视作品整体节奏与观众心理节奏的协调统一;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的协调统一;画面节奏与声音节奏的协调统一;避免删减关键场景和镜头。
关键词:节奏;快节奏;蒙太奇;场面调度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077-03
文如看山不喜平,对于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而言,节奏的变化同样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观众视听能力的提高,一些影视作品的节奏也越来越快。“以好莱坞电影为例,在1930~1960年间,大多数好莱坞故事片大体包含300~700个镜头。到了20世纪80年
代末,许多影片的镜头数达到了1500个以上。紧接着出现了镜头数达2000~3000个的影片。”[1]虽然并不是所有作品都适合使用快节奏,但是从世界影视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如何制造较快的视听节奏,已经成为许多创作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影视节目的制作流程为线索,结合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影视剧作中的快节奏
(一)文学剧本阶段
疯狂石头演员 如果从宏观上谈一部影视作品的节奏,必然会涉及到作品的基本构思与剧作结构。对于戏剧性较强的剧本,要制造较快的节奏,无疑要从剧情上下功夫。
首先,应尽量删减与主题或核心事件关系不大的剧情,避免拖沓庸长,作品中的每一场戏力求短小精悍。例如,大多数好莱坞电影的叙事往往比较简洁明快,情节紧凑,丝丝入扣,
让观众始终沉浸在精彩的剧情之中,从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编剧们在幕后的辛苦付出和对剧情的精益求精。再如香港地区的电影,20世纪邵氏兄弟出品的武侠片大多属于此种类型,影片开头往往通过几组镜头和旁白,简明扼要的交代出时间、地点及主要角,很快引领观众进入剧情的发展阶段,结尾部分更是干净利落,反面人物被杀死,甚至还没有倒地,“剧终”两字就出现了。
另外,更为重要的就是要制造激烈的矛盾与冲突:生与死的考验、追逐与对抗、多重矛盾的交织……这样做不仅增强了戏剧性和观赏性,同时也使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加快了影片的心理节奏。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影片,往往通过上述手法加强影片的戏剧性,进而通过把握观众的观影心理,打造影片紧张激烈、扣人心悬的节奏。
此外,还应注意对比与反衬,在一系列的快节奏中穿插一些较慢的节奏,从而为后面的快节奏做铺垫。最后,为避免平铺直叙,加快作品的内部节奏,有时可以考虑使用一些非常规的叙事结构,如:《机遇之歌》与《劳拉快跑》中的三段式结构、《杀死比尔》的无序结构、《记忆碎片》的颠倒性结构、《撞车》的网状叙事结构等。对于非戏剧性的剧本,如果需要制造快节奏,除了从剧情上下功夫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写好分镜头剧本。
(二)分镜头剧本阶段
相对于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考虑更多的是镜头、镜头间的关系、视听语言等一系列的微观问题。在这一阶段,要创设较快的节奏,首先要尽量删减不必要的镜头,有时甚至可以考虑跳剪、越轴等手法。前苏联的电影,镜头应用一般紧扣主题和人物性格,不太讲求地理蒙太奇和轴线等问题。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影片开头由村庄和驻地的全景一下跳至一个士兵的近景,较之于传统的景别渐变式的镜头组接,更加精炼,也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应用于叙事和人物性格塑造。其次,要制造快节奏,在分镜头剧本阶段应综合考虑场面调度、蒙太奇、配音配乐等具体的制作问题,详情参见以下面内容。
二、场面调度中的快节奏
(一)拍摄对象的调度
要制造快节奏,往往需要拍摄对象的快速运动变化。拍摄对象包括演员、道具、环境等。演员的运动一般包括人或其他生物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惊险片、歌舞片、喜剧片中的快节奏往往表现为演员的闪、展、腾、挪和较为夸张的面部表情,如:《暴力街区》和《企业战士》中的“跑酷”、《叶问》和《霍元甲》中的“功夫”、《七对佳偶》和《红磨坊》中的“舞酷”等。道具的运动最典型的就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运动变化,如:《正午》中的马、《关山飞渡》中的马车、《生死时速》中的公共汽车、《职业特工队》中的火车、《真实的谎言》中的战斗机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道具的运动变化所带来的快节奏,如:武侠片中的“刀光剑影”、战争片中的“林弹雨”、歌舞片中的“长袖善舞”等。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快节奏,常见的有: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天崩地裂、烈焰飞腾等,典型的影片如:《龙卷风》、《完美风暴》、《后天》、《2012》等。吴宇森导演的《辣手神探》中,周润发和梁朝伟所扮演的角在走廊中与敌人交火时的一个长镜头,接近两分四十秒,通过演员、道具、烟火等的调度,打造了经典的快节奏场面。
(二)灯光的调度
灯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到拍摄对象里面,但是因其特殊性,本文单独列出。灯光的类
型、位置、角度、亮暗、彩等的运动变化会带来画面节奏的变化,尤其在电视综艺类节目、演唱会及MV中,常常利用灯光亮暗的急剧变化制造动感与激情。究其原因,“灯光即剪刀”。灯光的忽明忽暗其实是起到了快速剪辑的作用,灯光变暗或关闭,相当于镜头被“剪断”,灯光亮起,下一个镜头出现。灯光亮暗的急剧变化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短镜头”的组合,这种“蒙太奇”效果必然是快节奏的,这也是绝大部分快节奏MV普遍使用灯光的主要原因,例如《Dolores O' Riordan When We Were Young》、《Rumors》等。在电影中,灯光的调度也被广泛使用。例如前苏联影片《雁南飞》中,飞机轰炸之夜,马尔克占有维罗妮卡的一段,灯光的频闪,既制造了一种真实感,又产生了类似快速剪辑所达到的效果。《泰坦尼克号》中,船舱进水,将要沉没的场景,船舱内的灯光频繁闪动,既营造了逼真的环境,又表现了灾难即将来临的惊险。动画片《埃及王子》中摩西与兰姆西斯的手下在大殿较量的一段,综合应用灯光角度、明暗、彩等的变化,烘托了紧张激烈的气氛。
(三)摄影机或摄像机的操控与调度
摄影机或摄像机常见的运动方式有:推、拉、摇、移、跟、甩、转等,通过这些运动方式及其综合运动镜头,就可以有效制造影像的快节奏。有时还经常打破“平、稳、准、匀、清
”的一般拍摄原则,故意使镜头产生倾斜、晃动、变速、虚焦等效果。例如:香港的动作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急推、急拉、倾斜等拍摄效果。在《人类之子》、《上帝之城》、《有话好好说》、《疯狂的石头》等影片中,手提式摄影机的倾斜、晃动、快速移动造成了强烈的动感和纪实效果。快节奏不是蒙太奇的专利,通过摄影机或摄像机的调度,长镜头同样可以“激动人心”。在电视节目中,很多综艺类和体育类节目也经常利用这种手法。MV《Dolores O' Riordan When We Were Young》中,音乐是典型的快节奏,然而导演并没有使用蒙太奇来制造画面的快节奏,恰恰相反,整个MV由一个镜头贯穿,但是,由于摄影机的综合运动,包括镜头的急推急拉、甩、振动等手法,使整个MV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与音乐的快节奏和谐统一。此外,停机再拍、低格摄影、长焦距横移、广角纵深移动、前景遮挡、微距摄影等拍摄技巧也常用来制造快节奏。纪录片《失去平衡的世界》、《流逝的大自然》等影片通过低格摄影使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极大提升了影片的节奏。《雁南飞》中维罗妮卡从医院冲出后的一段奔跑综合运用长焦距横移、前景遮挡等拍摄手法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段落。
(四)高科技条件下的场面调度
当前,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为场面调度中的快节奏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在“拍摄对象”的调度中,利用三维动画制作的人物、道具及环境可以做出创作人员所能想象出来的任意运动和形变,河流、远山皆可自由调度,并且可以实现无接缝的时空交错与并置,从而为影视作品带来更为紧张激烈的节奏感,如:《终结者》系列中的“液态机器人”、《异形》系列中的“异形”、《黑客帝国》系列中的“机器乌贼”、《阿凡达》中的“阿凡达”及“潘多拉星球”等,这些数字技术创作的虚拟角动作丰富,虚拟环境动态十足,成为影片的焦点所在。此外,在三维动画与虚拟现实系统中,灯光、摄影机或摄像机的调度更加自由灵活,可以做任何形式的运动变化,而且可以穿透物体,灯位与机位不受现实空间的约束。计算机三维动画《料理鼠王》中小老鼠Remy第一次进入餐厅厨房时的一场戏,虚拟摄影机跟拍Remy,在人、厨具等狭小拥挤的空间中穿行,制造了动感十足的视觉奇观,这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后期编辑中的快节奏
(一)运用蒙太奇
蒙太奇是影视的基本语言,镜头的剪辑和组合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一般来讲,一系列较短的镜头连在一起就可以创造较快的节奏。在这方面,前苏联维尔托夫的《带摄影机的人》(1929)无疑是早期电影中的杰作,其中的许多镜头已经短到了人眼所能辨别的极致,具有典型的未来主义风格。早期电影中,法国阿贝尔•冈斯的《车轮》(1922)和《拿破仑传》(1927)、苏联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1925)等影片中也都有经典的快速剪辑的应用。经典好莱坞时期,希区柯克的惊险片同样把快速剪辑娴熟的应用于快节奏的创设中,《精神病患者》中“浴室谋杀”一段的蒙太奇手法已成为后来许多惊险片的范本。另外,“在中国武侠动作电影中,勇猛、激烈的对打动作与快速的、密集的剪辑会形成一种连续不断的视觉影像的激流,给观众的心理造成一种强烈的冲击”。[2]当然,要制造更快的节奏,除了镜头的频繁切换以外,还要考虑不同镜头之间的彩、亮暗、景别、角度等诸多因素的对比与变化。例如:把冷、暖调不同的几个镜头穿插,更容易造成观众心理上的快节奏;把角度不同的俯仰镜头穿插,更容易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远景或全景中插入特写,会产生突然、突兀的感觉;动作片常利用越轴、跳剪制造紧张激烈的气氛;恐怖片常把较多的长焦距镜头、特写镜头剪辑在一起……
(二)运用转场特效
为避免产生“间离”效果,影视作品中运用最多的转场特效就是不加特效,即“零度剪辑”。但是,有时为了一些特殊需要,影视作品也会使用一些转场特效。尤其是电视节目(栏目片头、广告等),经常用推拉、卷页、飞入、飞出、划变等转场特效来增加作品的动感与活力,创造较快的节奏。而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转场特效的制作愈来愈简单,效果愈来愈丰富,为电视节目增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
(三)运用视频特效
常用的视频特效有:画面变换(移动、旋转及缩放)、画面变形、速度调整、透明度调整、亮度与彩调整、虚实变化等。对于节奏较慢的拍摄素材,使用这些视频特效同样可以产生类似拍摄时所能达到的快节奏效果。例如:用单机位固定镜头拍摄一个睡眠中的人物全景,面对这样一段几乎没有变化的素材,如何把它编辑的“活力四射”?应用视频特效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为该镜头添加亮度或彩调整特效,使画面忽明忽暗,忽冷忽暖;还可以把画面缩放、移动,产生类似推、拉、摇、移的镜头效果;甚至可以把该素材复制几份,然后分别应用放大、分割等特效,把画面分成几块,如:面部特写、手的特写、身体等,
然后运用交叉蒙太奇把这几个镜头相互穿插,进而制造一种较快的节奏。如今的数字技术几乎能够实现所有可能的视频特效,如何应用它们,那就要看制作者的想象力了。
(四)运用声音
总体而言,要通过声音打造快节奏,就要使声音有抑扬顿挫的快速变化。从物理声学来讲,这种变化一般与声压级、频率等数值有关;从人类的主观听感要素来讲,这种变化主要与响度、音高和音有关。对于一部影视作品,声音又分为语言、音响和音乐。通过语言打造快节奏,一般来讲,就要使语言简洁凝练;句式短促有力;语速适当加快;音量与音高富于变化。例如:解说类的电视节目、影视广告及许多动漫作品,较之于20世纪,语速明显提高。其中,我国的新闻播报类节目,20世纪60年代,语速每分钟约180字左右,90年代约250字左右,现在已提高到300字左右,节奏明显加快,也比较符合现代受众的需求心理和接受能力。另外,通过音效创造快节奏也是影视作品常用的手段之一。动作片中人体及道具的碰撞声;恐怖片中的夺命狂呼与急促脚步声;战争片中各种武器音效的交织;及相关影视作品中的风雨雷电声、秒表的“咔咔”声……这些音效结合画面既营造了真实可信的环境氛围,又带给观众紧张激烈的心理感受。最后,要打造快节奏,音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较之
于画面,音乐更能触动人的灵魂,快节奏的音乐也更容易带给观众心理上的快节奏。例如: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孤独的牧羊人》、《哆来咪》节奏明快,自然带给观众欢快活泼、热情幽默的愉悦感。BBC与美国国家地理拍摄的纪录片之所以生动有趣,原因之一就是快节奏音乐的运用。当然,要制造快节奏的音乐,有很多方法。随着数字音频制作与处理软件的发展,音乐的创作和调整也更加方便快捷,对于影响节奏的几个重要因素,如:响度、音高、音及声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等,在数字音频软件中都可以进行直观精确的控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