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头女郎梅吉》中的凝视谈起
*舒奇志
内容提要斯蒂芬·克莱恩的《街头女郎梅吉》是一部经典的贫民窟小说。作品通过视觉主体而非言语主体的形式,以女主人公的欲望
凝视将“男性看和女性被看”的关系颠覆为“女性看和男性被看”
,隐含了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对应建构,书写出男性气质危机中传统女性对中产阶级男性气质的跨阶级误读和女性气质的嬗变及其重新塑形所遭遇到的阻隔、拒斥和毁灭,最终传统女性气质的符号意义被男性气质危机的表征消解。克莱恩通过这部作品传达了他对19世纪末美国社会男性气质危机的思考。
关键词《街头女郎梅吉》斯蒂芬·克莱恩
女性气质男性气
质凝视
19世纪后半叶城市贫民窟的迅猛发展使美国人意识到贫穷问题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移民潮的到来以新的形式入侵美国。许多城市被分解为贫富鲜明的两个部
分:老内城和新外城,贫民窟城和郊区富人城,希望与失败之城和成功与享乐之城。①在这种繁荣与贫穷的巨大反差中,贫民窟底层阶级的生活方式严重威胁着美国中产阶级传统体面生活的规范标准,昔日由美国建国者以农业和前工业化经济和父权社会体
系为基础的欧洲世界观,在新大陆重建的“
自我奋斗型”男性(self-made man )身上岌岌可危。中产阶级一方面称贫民窟居民为“危险的阶级”
,视贫民窟为社会动荡的渊薮,另一方面又对贫民窟陌生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报纸、杂
·
891·*①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男性气质危机与1890年代的美国社—
——斯蒂芬·克莱恩作品研究”(09A095)阶段性成果。Sam Bass Warner
,“Introduction ”,in Sam Bass Warner ,Streetcar Suburbs :The Process of Growth in Boston 1870-1890(Cambridge :Harvard UP ,1978)vii -viii.*
志、导游指南等均辟专栏介绍贫民窟之行,组织参观贫民窟,使游览贫民窟成为中产阶级盛行一时的旅游活动。诸如通讯记者、犯罪小说作家、摄影家、揭发黑幕派以及社会改革家等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加入到由媒体发起的考察城市贫穷问题的队伍
中。虽然在此项活动中考察者和参观者各怀心思,但都带着共同目的—
——观看社会中存在的强烈阶级反差和社会试图逃避的矛盾—
——以期从贫穷问题中到中产阶级再塑自身男性气质的契机和重析美国文化的新起点。
①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 )也成为考察队伍中的一员,他以记者身份深入贫民窟,又以贫困学生的身份租住在纽约曼哈顿区,由此写下了贫民窟小说《街头女郎梅吉》(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 ,1893)。此书讲述了贫民窟女孩梅吉在受到男友诱惑失身后被迫流落街头沦为的故事,勾勒了梅吉遭到无情贬斥、拒绝和放逐一直到死亡的过程。这部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并无新意,故事情节也与当时流行的贫民窟小说无甚差别,但克莱恩以文字化的图像生产将贫民窟景观化,因而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产生了独特的美学效果,使这部
作品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表现贫穷问题的经典之作。
②作品中的贫穷问题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许多评论家认为此中蕴含了阶级差异和冲突,彰显了19
世纪末期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内在对立及历史和
现实的关系,
③从更大范围上再现了当时民众形象与美国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④·
991·从《街头女郎梅吉》中的凝视谈起
①②③④John P.Loonan ,Always With Us :Images of Poverty in American Culture (PhD Dissertation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4)2.
美国文学中表现贫穷问题最初始于19世纪40年代后期。当时由于工业化和移民浪潮,贫穷问题变得十分明显。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大城市已出现了贫穷地带,作家们没有发现这一问题在文学中的表现价值。至19世纪后半期,文学作品受到工业化和农业萧条、政治动乱、严重的劳动力市场动荡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它们对于贫穷的表现仍充满浪漫彩。1890年,雅戈布·理斯(Jacob Riis )的摄影报道《另一半人的生活》(How the Other Half Lives ,1890)以图片形式展示出“穷人已成为了市场商品”,给文学作品表现贫穷问题带来了巨大影响,贫民窟小说开始盛行一时。如爱德加·福瑟特的《男人们干的坏事》(1889)、威廉·迪恩斯·豪威尔斯的《新财富的危机》(1890)、H.H.波亦森的《社会抗争》(1893)、詹姆斯·W ·苏立文的《纽约出租屋的故事》等都是当时贫民窟小说的代表作。参见Robert H
amlett Bremner ,From the Depths :The Discovery of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2)87,102;Keith Gandal ,The Virtues of the Vicious :Jacob Riis ,Stephen Crane and the Spectacle of the Slu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39-40。
Benedict Giamo
,“Introduction ”,in Benedict Giamo ,On the Bowery :Confronting Homelessness in American Society (I-owa :Universit of Iowa Press ,1989)xviii.
参见James Edwin Feast
,“The Figure of Crowd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 and its Appearance in Stephen Crane's Writings and Pulitzer's New York World ”(Ph.D.Dissertation of New York University ,1991);Mary Esteve ,“A ‘gor-
吉米是男是女geous neutrality ’
:social justice and Stephen Crane's documentary anaesthetics ,”in Mary Esteve ,The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of the Crowd in American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96-117;Lorna K.M.Brittan ,“Pressured Identi-ties :American Individualism in the Age of the Crowd ”(Ph.D.Dissertation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3);Michael Tritt ,“The Tower of Babel and the Skyscrapers in Stephen Crane's ‘An Experiment in Misery ’,”in ANQ :A Quarterly Journal of Short Arti-cles ,Notes ,and Review s 16.2(2003)46-51。
为“中产阶级到了新的方式去观察、感知和干预城市贫民生活,这不仅是中产
阶级对贫民窟忧虑的回应,也是对自身担忧的回应”
。①也有不少评论将阶级问题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分析结合起来,从自然主义文学的表现原则、美学观、伦
理道德观等方面探讨了梅吉作为女性人物的特征及其命运归属的社会因缘,
②或从女性主义或社会学视角分析梅吉的命运,审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问题
与女性人物命运间的关联,
③反映出女性身体和社会机器技术之间的不断协商。④阶级问题与视觉再现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评论家们的关注,他们或认为克莱恩作
品的艺术效果和主题表现与文学印象主义密切相关,
⑤或认为作品在将无家可归者的生存条件客观化的过程中使贫穷可视化,产生了冲击性的效果。
⑥作品以贫穷景观展示了底层阶级作为阶级弱势体的创伤,
⑦在梅吉个体与民众体之间的彼此审视中潜藏着深刻的文化意蕴。
⑧这些评论较好地阐释了作品中的贫穷问题及其再现的文化意义,但遗憾的是都忽略了一个重要方面:素以男性书写著称的克莱恩在其第一部作品中虽然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但在讲述主人公梅吉的故事时,对于女郎梅吉的言语描写远远少于对女童梅吉和其他人物如吉米、皮特、母亲、甚至是次要人物娜尔等的言语行为表现的刻画。长大成人的梅吉几乎是以沉默者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主体间性并非以言语主体,而更多是以视觉主体来传达。从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和阶级的互动关系以及自然主义文学的性属再
·
002·外国文学评论No.4,2010
①②③④
⑤⑥⑦
⑧Keith Gandal ,The Virtues of the Vicious :Jacob Riis ,Stephen Crane ,and the Spectacle of the Slum ,13.
参见Gerard M.Sweeney
,“The Syphilitic World of Stephen Crane's Maggie ,”in American Literary Realism 23.1(1991)79-85;Keith Gandal ,“Stephen Crane's ‘Maggie ’and the Modern Soul ,”in ELH 60.3(1993)759-785;Donald Pizer
,“Maggie and the Naturalistic Aesthetic of Length ,”in American Literary Realism 28.1(1998)58-65;David Fitelson ,“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 Portrays a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World ,”in Bonnie Szumski ,ed.,Readings on Stephen Crane (San Diego :Greenhaven Press ,1998)168-179;Patrick K.Dooley ,“Stephen Crane's Distilled Style (and the Art of Fine Swearing ),”in Stephen Crane Studies 15.1(2006)28-31;Don Dingledine ,“‘It Could Have Been Any Street ’:Ann Petry ,Stephen Crane ,and the Fate of Naturalism ,”in Studies in American Fiction 34.1(2006)87-106。
参见Mary Jane Clerkin
,“A Feminist Interpretation of Three Nineteenth Century Literary Heroines :Hardy's Tess ,Crane's Maggie and Ibsen's Nora ,”(Ph.D Dissertation ,St.John's University ,1992);Keith Fudge ,“Sisterhood Born from Se-duction :Susanna Rowson's Charlotte Temple ,and Stephen Crane's Maggie Johnson ,”in Journal of American Culture 19.1(1996)43-50;Howard Horwitz ,“Maggie and the Sociological Paradigm ,”in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10.4(Winter 1998)606-638;Shunji Kuga ,“Feminine Domesticity and the Feral City :Stephen Crane's George's Mother ,Maggie ,and ‘A Detail ’,”in Stephen Crane Studies 13.2(2004)21-31。
Mark Seltzer ,Bodies and Machines (London :Routledge ,1992)96.James Nagel ,Stephen Crane and Literary Impressionism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0).John Allen ,Homelessnes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Romanticism ,Realism ,and Testimony (New York :Routledge ,2004)63-81.
Keith Gandal ,Class Representation in Moder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97.Lorna K.M.Brittan
,“Pressured Identities :American Individualism in the Age of the Crowd ”,31-38.
现来看,
①克莱恩将梅吉建构为男性气质的对应物女性气质的理想化身,以梅吉的凝视传达了男性气质危机中传统女性对于男性气质的跨阶级误读以及这种误读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作品透过“看”这一行为书写出19世纪末美国男性气质危机中不同阶级的互动关系以及中产阶级与底层阶级的主体间性和身份认同问题。
在贫民窟里长大成人的梅吉被比喻为“泥潭里的一朵花”
,②得到了毗邻小伙子的关注和议论。这一隐喻传递了梅吉生物学上的性吸引力,
③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花儿一样的身体标记使梅吉成为了传统女性气质的能指符号,被期待生产出符合传统他者欲望的所指意义。此时的梅吉身体意向性是符合传统所指意义的:当她
哥哥希望她不管是去“当”
,还是“去做工”时,“她凭着女性的本能,厌恶前一种抉择,于是便决定去工作”
,(24)在一家制衣厂当缝纫工,并安于这种生存状态。然而这种稳定性在梅吉对皮特的凝视中开始瓦解,其所指代的传统女性气质在马克·塞尔泽所言的“身体-机器”情结④中因对男性气质的误读而受到侵蚀,逐渐发生嬗变,导致梅吉错误地建构了一种主体与他者的生存关系。
梅吉在家中第一次见到皮特。在她的观察中,皮特的形象具有生物学上的性别意义和性别的社会意义:
他坐在约翰逊家的一张桌子上,穿着方格裤子的双腿荡来荡去,神气冷
·
102·从《街头女郎梅吉》中的凝视谈起
①②③④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阶级和性别的关系问题成为男性气质研究中的一个讨论热点。康奈尔指出,从性别的社会实践看,阶级影响着阶级实践和男性气质。男性气质又体现出性别关系的位置、男性和女性通过实践确定这种位置的实践活动以及这些实践活动在身体经验、个性和文化中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蕴含了主体间的多重关系,体现了主体在对
象化的活动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即主体间性
。《街头女郎梅吉》正是一部糅合了作者、社会和作品人物性别属性和阶级属性的作品。参见R.W.Connell ,Masculiniti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71;王晓东
《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一种形态学视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2;June Howard ,Form and History in American Literary Naturalism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5)88;Irene Gammel ,Sexualizing Power in Naturalism :Theodore Dreiser and Frederick Philip Grove (Calgary :University of Calgary Press ,1994)36;Larry J.Reynolds ,“American Cultural Iconography :Vision ,History ,and the Real ,”in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9.3(1997)389-390。
Stephen Crane
,“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 ,”in J.C.Levenson ,ed.,Stephen Crane :Prose and Poetry (Library of America ,1984)24.下面引文皆出自该版本,随文标注页码。引文译文参考了孙致礼译《街头女郎玛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Matthew Quinn Everston
,“Strenuous Lives :Stephen Crane ,Theodore Roosevelt and the American 1890s ”(Ph.D Dis-sertatio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2003)165.
马克·塞尔泽认为19世纪末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本是通过双重话语来表现的。在这种双重话语中,身体和
机器两个明显对立的领域在规训和生产灵活的控制技术中相互协调和“管制”。他将这种双重话语称为“身体-机器”情结。参见Mark Seltzer ,Bodies and Machines ,95。
漠又迷人。他的头发梳得油光光的,蜷曲着耷拉在前额上。狮子鼻向上翘着,好像不愿碰到下面又短又硬、竖得笔直的小胡子似的。蓝的外套是双排纽扣的,镶着黑边,纽扣直系到皱巴巴的红领带上。一双漆皮皮鞋看上去像是两件兵器。(25)
皮特的外表不像一般贫民窟小说里俗套的英俊潇洒的诱骗者。厄维特森指出,
他好斗的形象类似达尔文《人类的起源》里对于鸟类的描写
———“雄性动物通常以羽毛作为装饰来吸引异性”—
——引起了梅吉对他的本能喜爱。①厄维特森的观点侧重的是性别的生物意义,却忽视了性别的社会意义。皮特虽然也出生于贫民窟,但作为酒吧招待员,他试图通过模仿中产阶级服饰和生活方式将自己转型为新的白
领阶级。
②事实上,梅吉的凝视点也并不完全在皮特的身体性征和性能力上,而更多的是在皮特的装束和仪态上。正是皮特类中产阶级的外表和仪态勾起了梅吉的欲
望凝视和视觉想象
:“她的两眼带着迷茫和渴求的神情,凝视着皮特的面孔”,(26
)“眼睛半睁半合”,心想“皮特一定是个非常高贵的酒吧服务员”,(25)并感到“这是个理想人物”
。(26)在梅吉眼中,皮特就是中产阶级男性气质的能指符号:高贵、勇敢、无所畏惧、蔑视一切,梅吉对皮特的凝视因此是一种跨阶级凝视。在男性眼中花儿一样的梅吉的凝视中,传统女性气质的能指符号与(虽然是表面上的)中产阶级男性气质的能指符号相遇,开始了所指意义的嬗变路程。
梅吉的凝视具有梅洛-庞蒂的“感知的自反性”
。在梅吉的欲望凝视中,她的主体性在凝视对象皮特那里被客体化,使她突然产生了一种处境意识,感觉她
家“那些破烂不堪的家具、污迹斑斑的墙壁……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
,(26)似乎会玷污皮特的贵族风度。这种处境意识衍生出自身生存处境与皮特之间的距
离感,使梅吉陷入到另一种视觉想象中:“她眼巴巴地瞅着[皮特]
有时寻思他是不是瞧不起她家。
”(26)梅吉对皮特的感知自反性进一步减小到她作为身体主体与世界、作为视觉主体与存在的关系:家中的器物开始让她厌恶,滴答的时钟声音令人焦躁不安,模糊的地毯图案变得面目可憎,就连她用来装饰旧窗帘的蓝缎带也变得可怜巴巴起来。这些象征传统女性气质的器物的意义在受到跨阶级他者力量的侵蚀下发生了变质反应。
梅吉的这种欲望凝视颠覆了“男性看和女性被看”的关系,将之转变为·202·外国文学评论No.4,2010
②Matthew Quinn Evertson ,“Strenuous Lives :Stephen Crane ,Theodore Roosevelt and the American 1890s ”,165-166.Andrew Lawson
,“Class Mimicry in Stephen Crane's City ,”in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16.4(2004)59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