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是传统文化大国,其国学之大美,美轮美huàn( ),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你能感受到它繁yǎn( )百亿人的伟大,你能感受到它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的雄壮。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wàng mù B.wáng mó C.wàng mò D.wáng mù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美轮美huàn( ) 繁yǎn( )
二、情景默写
2.古诗默写。
历遭坎坷,不坠青云之志。李白怀才不遇,借“ , ”表达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行路难(其一)》);刘禹锡长期被贬,用“ , ”抛开个人悲苦,表达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尽显慷慨激昂之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岳阳楼记》中“ ,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野花芬芳,树木茂盛。正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说“ , ”。
三、名著阅读
3.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一些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人。请从下列两组人物中任选一组,简要分析前者对后者成长产生的重要影响。
A.大堰河与艾青(《艾青诗选》) B.宋江与李逵(《水浒传》)
四、选择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该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①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
②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
③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④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
⑤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行为
A.①③②④⑤ B.③①⑤②④ C.④③⑤①② D.⑤②③①④
五、综合性学习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任务。
(1)班级开展“冬奥会与中国传统文化”探究活动,小明搜集了三则材料,请整合三则材料中的信息,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制服装备的外观设计的灵感源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与京张赛区山形、长城形态,以及《千里江山图》的高度融合,基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将服装顾、线条与中国水墨画的特别韵味有机结合,将中国传统美学精髓和冰雪运动的动感韵律巧妙结合,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文关怀。
材料二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十分重视体育对于塑造人格的作用,他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儒家的礼乐活动中,“射礼”仪式十分隆重,“射礼”中人们挺直的身体形态、持弓的审慎和内心的专注,都是君子之仪表和内心状态的写照。
材料三 关于奥运精神,最为耳熟能详的便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与“重在参与”,
强调竞争、拼搏和强调集体、团队、团结精神。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各国运动员通过竞争达到广泛参与、互相联系和交融团结的目标。奥林匹克在竞争中求联系的精神,无疑与中华文化的“和而不同”相通。
(2)小华收集了一幅图片(如下图),图片左侧为冬奥火种灯,顶部有隐藏的通风管道,确保火种不熄灭,双层玻璃护罩能保证火种燃烧充分;右侧为西汉长信宫灯,长信有永恒的信念之意,侍女手袖为排烟通道,底层水盘,能过滤烟尘。请你说说冬奥火种灯的设计是如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
(3)此次活动引发了同学们对“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热议。请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
话,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科技 精神 创新 传承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内秀的父亲
①刚上小学时、我还跟随母亲在农村生活。每到夏天,父亲便会接我去城里过暑假。父亲其实也是农村孩子,自小家境贫寒,幸运的是他考进了技工学校,毕业后,捧上了“铁饭碗”,住进了城里。
②天长日高,暑热炎炎,上班的父亲中午必得午休,他也逼着我睡一会儿。而我贪玩,不愿睡、父亲便教我唱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父亲一句一句耐心地教着,我有一搭没一搭地学着。阳光白花花地打在玻璃窗上,窗外蝉声高一声,低一声,嘈切嘶鸣,父亲摇着蒲扇,凉风一阵一阵扇过来,不知不觉,我迷迷糊糊睡去。一个暑假过去,父
亲教会了我好几首歌,《妈妈的吻》《妹妹哥泪花流》,都是那时在年轻人中风靡一时的歌曲。我也学得似模似样,回老家唱给大家听,邻居的一位婶婶一边听我唱《妈妈的吻》,一边用手背抹眼泪。直到现在,父亲低沉温厚的嗓音还留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他青春的印记。
④后来,父亲生了一场大病,退居二线。我和哥哥、母亲跟随父亲寄居城里,成了根在农村的半个城里人。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全家四口人,生活日益艰辛。母亲四处打零工都补家里的开销,大多时候煮饭的任务就落在父亲身上。父亲撑面条、包饺子、烙饼,变着花样给我们做面食,妥妥就是一个优秀的白案师傅。耍弄起厨刀也毫不逊。手速又稳又快,只见刀锋闪光,“嘁嘁嘁”几下,将咸菜、土豆、萝卜切得细如发丝、均匀齐整。油锅正冒着烟,菜“哗”地一下下了锅,翻炒两下就成了美味佳肴。
⑤只是,我很少再听到父亲唱歌。偶尔,我从抽屉角落里翻出只旧口琴,他会接过去,仔细擦擦上面的灰尘,含在嘴里吹几声,却音阶生涩,曲不成调,又收进抽屉。有时闲下来,他也会拿起我的吉他摸索着拨弄几下,又放下。那瞬间,我明白了他内心的纠结和冲突,似乎有个声音总在对他说:“该上班了,该做饭了……”音乐生活对如今的父亲来说,实在太过于奢华。
⑥其实我并不记得父亲会什么乐器,但母亲说过,父亲会简谱,会吹笛子、拉二胡,还能自己动手削竹笛。他用矫皮蒙琴箱,用马尾做弓子,让二胡的音更加明亮。父亲的青春形象,该是一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艺青年的标准样子。我也曾无意中翻到父亲一个包着暗红塑料封皮的手抄本,里面用蓝钢笔抄满了一首首诗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蓝的钢笔字已悄然褪,而在字里行间,我仍能看到父亲曾经鼓张着风,高高扬起的帆,闪着光的梦想。
⑦原来父亲会这么多乐器!我欣喜中又暗暗惊讶,我希望父亲能回他本该拥有的音乐生活。说来惭愧,也只是到了父亲退休后,我才想到给他买一把曲胡。他常常坐在阳台,对着曲谱咿咿呀呀地拉。父亲挥动弓子,手指在弦上快速移动,神情专注而认真,仿佛不是在拉弦,而是在一针一线,缝补早些年破碎的东西。古稀之年的父亲,眼睛变得越来越混浊,但拉起二胡时,他的眼里顿时神采烁然,仿佛回了年轻的岁月。
⑧有朋友说父亲是个“内秀”的人,竟跟多年后同事对我的说法一样。“内秀”这个词听起来多少有点惋惜的意思,就像人常说:“喷喷,可惜了一根好苗子。”正如同可惜一颗永远藏在蚌里的珍珠,或者痴等一个迟迟不来的春天。我从来没有想过“内秀”这个词会同时用到父亲与我的身上。多年后,想起父亲教我唱童谣的那些午后,我惜惜懂懂悟到了什么。
⑨有时我会想,生命之旅恰如一朵花开落的过程。一粒粒洁白的花朵在黑暗的荒原上列成一条条小径,当一朵花慢慢凋谢,会将自己的芬芳和光彩传递给下一朵,人们沿着这样的小径走向无尽的时空。“父亲是个内秀的人”,朋友的评价,于我,却是莫大的安慰。
(刊载于2022年10月18日)
6.文章围绕父亲的内疚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按顺序简要概括。
7.作者在文中运用“青春的印记”“闪着光的梦想”“年轻的岁月”等字眼有什么用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8.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偶尔,我从抽屉角落里翻出只旧口琴,他会接过去,仔细擦擦上面的灰尘,含在嘴里吹几声,却音阶生涩,曲不成调,又收进抽屉。(赏析加点词句)
(2)“父亲是个内秀的人”,朋友的评价,于我,却是莫大的安慰。(朋友评价“父亲是个内秀的人”,为什么“我”却感觉“是莫大的安慰”?)
9.作者认为“生命之旅恰如一朵花开落的过程”,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用心一者事必成
谷爱凌爸爸是谁①“工贵其久,业贵其专。”用心专一、持之以恒,是古往今来成就一番事业的必备品质。锚定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激扬“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力,人生就能因此而精彩,事业因此而辉煌。
②不专注无以攻坚克难,不专注无以固本开新。在把坎坷之路铺成胜利坦途的所有筑梦力量中,专注力是至关重要的。从南仁东24年甘坐“冷板凳”,打造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到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使万里海疆因核潜艇的守护而更加安宁,无不说明成功之路从来就没有捷径,唯有沉潜下来专注有益之事,方能取得不平凡的成绩。
③坚持一时或许是激情使然,坚持一世则是对意志力、忍耐力的综合考验。赵声良与61窟,
张元林与285窟,苏伯民与85窟……一事一生,一人一窟,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用卓著的研究成果扭转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也让人们感受到“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魅力。一个专注做事的人,必然是一个能够管好内心欲望、调适个人和外界关系的人。
④从生活现实看,专注是克服时间碎片化、精力分散化的必然选择。剪去人生之树上不必要的“枝丫”:主干才能充分吮吸养分,向上生长,叶茂枝繁。当专注成为习惯,就会内化为一种强大力量,支撑我们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踏上事业精进之路。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如今,在网络社会,手机成了人们的必需品。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习惯于抓住一切空当刷刷手机,以为这样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知晓天下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