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某校九年级学生开展“巴山美村·父亲原乡”实践探究活动。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巨fú【 】画布上,头缠毛巾的老农脸部特写一下子击中人心,画中人脸部一道道沟壑般的皱纹令人过目难忘……画家罗中立的经典油画《父亲》火爆美术圈40多年后,画中人物原型所在的乡村——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也跟着火了。
40多年前,罗中立以双城村村民邓开选为原型创作了油画《父亲》,双城村因此被誉为“父亲的村庄”________仿佛让来到这里的人们穿越了时空隧道,勾起一段又一段时代记忆。
时至今日,罗中立依然经常间或走进大巴山写生,描绘着大巴山的农村和农民。农民命运的兴衰与国家未来的走向一脉相承。对于一个平民百姓而言,他们是多么渴望、多么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他们哪怕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一如既往地过着以农田为本的生
随着《父亲》这幅作品的诞生,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现在、未来。而今,当我们面对《父亲》,仍然能够感受到一种逼人的烧灼感。那张被疲劳所摧残,因太阳bào【 】晒而布满皱纹的脸,将是我们浮光掠影的脸。他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有力见证,也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填入【 】内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幅 hè zhuó 暴 B.幅 hé zhuó 爆
C.副 hé sháo 爆 D.副 hè sháo 暴
2.文中画横线的四个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脉相承 B.一如既往 C.绚丽多彩 D.浮光掠影
3.文中画波浪线的四句有语病,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至今日,罗中立依然经常间或走进大巴山写生。(语意矛盾,将“间或”改成“不时”)
B.即使能够得到肯定、受到尊重,他们的内心就会感到充实、与和谐。(搭配不当,将“即使”改成“只要”)
C.随着《父亲》这幅作品的诞生,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现在、未来。(成分残缺,删去“使”)
D.他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有力见证,也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语序不当,将“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有力见证”与“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交换位置)
4.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在双城村的乡村记忆馆里却留住了过去的记忆。
②时代不断变迁,关于家乡的很多记忆仿佛也随着时间溜走。
③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凝结了岁月痕迹,惊艳了时光。
④记忆馆通过以农耕文化为主的老物件展示,营造乡愁氛围,留下了最美的乡愁。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①④③
5.下列关于语法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仿佛让来到这里的人们穿越了时空隧道”一句中“仿佛”是副词,“穿越”是动词。
B.“头缠毛巾”“击中人心”“时空隧道”分别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和偏正短语。
C.“对于一个平民百姓而言,他们是多么渴望、多么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一句话的主语是“他们”。
D.“罗中立以双城村村民邓开选为原型创作了油画《父亲》,双城村因此被誉为‘父亲的村庄’。”这是条件关系的复句。
A.该字体是楷书,精于点画,谨于间架,法度森严,劲媚清秀,有“柳骨”之态。
B.该字体是隶书,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一波三折,字体显得雄阔严整而舒展。
C.该字体是楷书,排列整齐,横平竖直,线条匀净,字体上呈现出端庄秀丽之美。
D.该字体是隶书,笔力遒劲,朗润流美,气韵贯通,得王羲之书法神韵而不墨守。
A.读书就是旅行: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既览西湖洁净雪景,又能感受张岱旧游如梦的淡淡哀伤;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既赏滁州美景,又能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表象背后借醉消愁的本质。
B.读书就是读心:读罗贯中的《三顾茅庐》,读出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也读出诸葛亮运筹帷幄、心系苍生;读施耐庵的《范进中举》读出范进醉心功名的怜与悲,也读出他圆滑世故、灵魂卑劣的丑与鄙。
C.读书就是修行:读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懂得了关注自我内心世界,努力、真
诚地修筑好心中的精神大厦;读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明白了孤独之旅正是心灵成长、自我觉醒之旅。
D.读书就是思考:读叶圣陶的《创造宣言》,在作者呼唤、倡导勇敢创造的观点中,反观自身,坚定理想,提升素养;读朱光潜的《怀疑与学问》,在“学则须疑”的观点中,认识疑于学的重要性,不轻信,善思辨。
8.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父亲的村庄。藏在山野中的“巴山美村”,美得让九年级学子做了一场神仙梦!结合语境,请将同学即兴赋的一首诗补充完整。
忆似水流年
古树老井篱笆
那一湾乡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上一碗人间烟火
让巴山夜雨洗涤尘世的纷扰
最美好的日子不是惊艳不是繁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时隔8年,写《活着》的余华又活了!他的长篇新作《文城》即将出版。《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以及一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自1990年《活着》出版以来,一代代读者,不分老幼,不分城乡,一遍遍读他的作品,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透过《文城》,读者将在熟悉的余华身上窥见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文城》继续追寻被历
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也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地融入魔幻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
(节选自《文学报》)
【材料二】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曾这样说。《文城》将见证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
(节选自《文学报》)
【材料三】
这几天,著名作家余华在某培训机构演讲《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
热传。余华能不能教高考作文?有人认为,余华是大作家,但未必了解高考作文怎么写。但余华教作文引发的争议背后还有值得探究的真问题,那就是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很受社会关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文章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得到满分。但当被公布在互联网上后,它遭到的却是“嘲”——这位小作者不会“说人话”,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
平心而论,双方都没有错。问题出在,优秀的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一位能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的考生,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这种情况无疑是遗憾的——我们培养出了很多拥有应试技巧却未必有充足人文素养的“人才”。社会在呼吁、政府在关心、高考在改革,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观念——高考作文的分数,不该是人生的目标。
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谷爱凌爸爸是谁,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唯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节选自《光明日报》)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读过《文城》的人都能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B.《文城》讲述林祥福、纪小美的故事,书写历史记忆,时间和空间都有新的突破。
C.余华说写作就是回家,《文城》将见证余华的回归,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
D.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城》继续在余华曾经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并承续以前的民间叙事风格,在魔幻彩中从不同视角讲述人物故事和时代之殇。
B.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但现
实中大部人却认为这篇文章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
C.优秀的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重合,因为高考作文获高分的考生应试技巧高超,但是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余华的影响,材料一二侧重于写余华的文学力量,材料三侧重于写余华谈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
11.材料一是对余华推出了长篇新作《文城》的评论文章,请简要梳理概括材料一的评论要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善“识”者,业易成
郑殿兴
①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薛瑄有言:“处事识为先,断次之。”意思是说处理事情,首先要把事情的客观本质认识、辨别清楚,然后再决定怎么做。可见“识”在先对于做事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有“识”之士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善“识”者,业易成。
②“识理”,是识之首。识理,可谓包罗万象,内涵深广。所以“识理”,需因人因事而异。古之为政者要识“民为贵,君为轻”之理,才能得民心,才可使江山稳固。秦始皇不惜民力,一味横征暴敛,以致秦朝二世而亡;李世民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体恤民众,休养生息,于是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学者要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理。春秋时“韦编三绝”的孔子,西汉“凿壁偷光”的匡衡,东汉“悬梁刺股”的孙敬,都识“勤”于成学之理,而终有所成。今之学子也当深识此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