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卷第14期 Vol.13 No.14 2022年7月 July 2022
2022年3月21日,东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在执行昆明至广州的飞行任务过程中,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后坠毁。飞机上载有乘客加机组人员共计132人。据民航局统计,在本次我国客机坠机事故发生之前,我国民航运输航空已经安全持续飞行超过1亿小时。因此,此次空前的坠机事故引发了国内外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内主流媒体也持续跟进报道此次事故。文章以人民日报(以下简称“@人民日报”)关于东航客机坠机的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从框架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人民日报对于此次事故的报道框架,考察建设性新闻理念在灾难报道中的实践。
一、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及其核心要义
“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兴起于欧美,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未统一。综合国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狭义上,“建设性新闻”是一种新闻生产实践,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新闻报道除了要遵循客观事实以外,还要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关注其解决方法;广义上,“建设性新闻”是一种抽象的新闻理念,从实践出发,该理念强调新闻生产的“积极”和“参与”。“积极”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指要求新闻报道以正面为主,“参与”则是指新闻工作者要关注社会责任,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去。
建设性新闻指的是媒体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新闻报道,是传统媒体在公共传播时代重塑自身社会
角的一种新闻实践或新闻理念[1]。
史安斌将建设性新闻的核心概念总结为六个方面,分别为:新闻业需要揭示问题,提供以问题解决导向的报道框架;立足当下,报道面向未来视野;报道涵盖多方声音,报道包容与多元;报道要为民众赋权,了解民意;报道要提供语境,引导舆论;吸纳公众参与,维护公共领域协同创新[2]。目前的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有发声的自由,虚假新闻泛滥,网络谣言层出不穷,传播环境复杂多变。媒体要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报道实践也必然发生相应改变,通过建设性新闻生产实践来缓解社会冲突,解决社会问题成为必然要求。此外,灾难报道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报道,对时效性和准确性有更高的要求,短时间内可能还会谣言四起,相关虚假新闻泛滥。主流媒体以新媒体作为传播渠道,将建设性的新闻理念运用到报道框架中,以此来应对复杂的传播环境,势必才会达成良好的报道效果。
二、对@人民日报的“东航客机坠机”系列报道的框架分析
文章选择@人民日报关于“东航客机坠机”相关言论作为研究样本,源于人民日报作为国内主流媒体之一,在重大事故新闻报道上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截至2022年7月19日,新浪微博客户端@人民日报的粉丝数达1.5亿,影响力广泛。重大灾难事故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受众的信息饥渴,具有采访权的主流媒体在灾难事故中具有信息传播上的资源优势,因此,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具有更高的关注度和更强的公信力。
从东航客机坠机事故发生到现场救援工作的完成,
建设性新闻在人民日报灾难报道中的实践
粟雪晴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建设性新闻理念为新闻行业提供了价值追寻,同时对媒体报道框架的设置提出了要求。媒体为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势必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报道手段和报道内容。2022年上半年发生的灾难事件“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文章以建设性新闻理念作为研究视角,目的是考察传统主流媒体在进行新媒体灾难报道时是如何贯彻该理念的。同时,以人民日报关于“东航客机坠机”81篇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在框架理论的视域下对报道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人民日报关于此次事故的报道,从报道规模、消息来源、新闻标题和报道议题四个角度都贯彻了建设性新闻的核心理念,进一步为主流媒体在报道灾难事故时的建设性新闻生产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民日报;建设性新闻理念;灾难报道;东航客机坠机;框架理论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4-0099-03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99
媒介观察
100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选取了@人民日报从3月21日至3月31日共计10天的报道作为样本,经过人工筛选,得到该时段内相关报道累计81条。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辅以定性分析,探讨建设性新闻理念在@人民日报灾难事故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一)新闻框架理论
文章微博承认出轨“框架”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贝特森(G Bateson)提出,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 Goffman)在其著作《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一书中为其定名,认为:框架是真实世界向主观认知转换的凭证,人们借由框架来理解、分析外在世界,同时人与人之间框架的分享让沟通得以实现。
20世纪90年代,框架研究在新闻传播领域广泛展开。这意味着框架理论契合了新闻作为集体共同参与社会议题建构的实质[3]。戈夫曼对框架概念的阐释包含界限和架构两个层次,体现在新闻报道框架中:一是新闻材料的选择,包括消息来源等;二是新闻材料的建构,包括报道对象圈定、报道内容表现、报道数量和主题基调等[4]。
(二)报道分析1.报道规模分析
报道规模体现在媒体报道数量和报道篇幅上,新闻框架的设置可以通过控制报道规模来实现,能影响议题的重要程度[5]。媒体的报道为公众设置议题,引导受众关注并讨论,同时主流媒体对重大灾难事故的集中报道有助于消除受众认知上的不确定性,满足公众知情权。@人民日报关于东航客机坠毁的系列报道中,从事故发生当日下午就进行了系列跟踪报道,3月25日达到最高的14条,直到3月27日,对此次事故每天都进行了平均10条微博的报道。从事故发生到开展救援工作,公众注意力处于上升的关键期,所以对事故高频率的报道,及时回应了公众关切问题。
在呈现方式上,样本共包含文字(8条)、文字+图片(12条)、文字+视频(38条)、视频直播(13条)以及文字+文章链接(10条)五种。“文字+视频”“视频直播”这两种形式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46.9%、16%,可以认为这是@人民日报在重大灾难事故报道中最稳定的呈现方式。考虑受众对认知接受过程,以“文字+视频”以及“视频直播”这两种呈现方式展开新闻报道更加直观,能呈现更多的事故细节。 此外,“文字+文章链接”的形式是对该事故的详尽报道,充分挖掘事故现场情况,能为受众了解此次事故提供详细的语境。
2.消息来源分析
消息来源是指一篇新闻素材以及新闻事实报道资料的来源途径,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闻报道的视角和
话语倾向[6]。因此研究媒体报道框架,消息来源是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关于“东航客机坠机”的81条报道的消息来源发现,官方消息占63%,转发其他媒体报道占12.3%,其次是民间消息占6.2%,专家占2.5%,此外未提及占16%。说明@人民日报注重消息来源的权威性,同时引用别的媒体的有关报道,广泛征求信源,力求对事故进行全面报道。
3.新闻标题分析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核心内容的概括,能在读者的认知系统中形成认知、观点和态度[7]。同时,新闻标题包含的报道立场和价值取向能第一时间映射在受众的头脑中,影响着受众对媒体报道事故的看法。根据微博报道的特点,文章将@人民日报在发布的微博开头中含有“【】”符号的内容作为报道的标题进行分析。此次对“东航客机坠机”的系列报道中,涉及多个报道对象,并且对不同的报道对象有不同的态度表达。将态度分为积极、中立和消极三类:积极态度主要包括赞扬、同情等观点或情绪;中立即立场客观、公正;消极即批评、指责等观点或情绪。
@人民日报针对此次事故的81条报道的新闻标题提及相关报道对象的有41条,包括国家领导人3条、应急处置指挥部10条、救援人员8条、民航局5条和遇难者及其家属15条这五类。其中,主要涉及的报道对象是应急处置指挥部、遇难者及其家属以及救援人员,关于报道对象的态度有13条是积极的,有28条是中立的。积极态度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对政府积极开展救援工作的肯定,对救援人员在前线全力进行现场救援奉献精神的赞扬,是对遇难者的缅怀和对遇难者家属的关切。
4.报道议题分析
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设置不同议题,进行影响报道视角的选择。对@人民日报报道“东航客机坠机”事故的81条微博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事件描述27条,占比33.3%(包括受灾情况、事故原因追问);反应行动28条,占比34.6%(包括相关组织开展的救援工作、官方对事故的反应行动和领导作出的批示);善后处置6条,占比7.4%(包括对家属的安抚、赔偿工作);情感抒发11条,占比13.6%(包括祈福、悼念等情感表达);辟谣2条,占比2.5%(包括对网络谣言进行辟谣)以及信息整合7条,占比8.6%(包括阶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13卷第14期 Vol.13 No.14 2022年7月 July 2022
段性总结、发布会总结)六大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对于此次事故的报道集中在事件描述和反应行动上,通过报道事故相关信息以及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反应行动,凸显了政府在面对灾难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对人民众的关怀,表现出全社会共同面对困难的民族精神。
三、建设性新闻理念在@人民日报关于“东航客机坠机”系列报道的实践分析
通过对@人民日报关于“东航客机坠机”的81条微博报道涉及的报道规模、消息来源、新闻标题以及报道议题的分析,验证了@人民日报在进行灾难报道的过程中在报道形式和报道框架的设置上都贯彻了建设性新闻的核心理念。
(一)整合规模,提供恒温语境
报道争议和冲突事件时,建设性新闻要求记者能充分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公众理解新闻事件提供充足的背景和语境,促成良性舆论场。在消息来源上,@人民日报虽然主要采用官方消息,但是也涉及民间消息和专家消息,报道涵盖多方声音,同时通过微博平台引导公众讨论,进一步了解民意,调和新闻事件相关方的关系。81条微博是@人民日报为期10天针对事故展开的连续跟踪报道,其中 “文字+文章链接”呈现方式占整体报道数量的12.3%,较长篇幅的报道能详细报道事故发生的各个细节,这为受众了解事故提供了充分的背景,“文字+视频”的呈现形式能清晰地呈现事故现场,给民众探讨事故提供语境。
(二)赋权民众,回应舆论关切
建设性新闻吸纳了草根新闻的理念,通过要求报道赋权民众,与民众积极对话,来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同时还要求新闻媒体不仅要能揭示问题,还要能提供问题解决导向的报道框架。“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发生后,主流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事故进展,人民日报通过新媒体报道与民众展开对话,
寻求多方声音。民众针对为什么会发生客机坠机提出了质疑,网络谣言四起,@人民日报设置辟谣议题对其进行辟谣。此外,@人民日报有关事故相关的报道占总体报道的33.3%,其中多次设置“寻黑匣子”的议题,发布大量有关黑匣子的报道,也是在回应民众对事故原因的猜测,引导公众理性讨论。报道还涉及相关组织和部门的后续措施,如进行行业安全检查、国家领导人督促工作的落实等,这样的报道内容提供了如何避免事故发生的报道框架。
(三)面向未来,共建价值导向
建设性新闻理念不仅要求新闻媒体立足当下报道当时的情况,还看重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形成面向未来的建设性思维,报道素材的选取不仅要聚焦新闻现场,还要留意关键信息之外的“阳光符号”,以有限的篇幅留给民众想象空间。@人民日报对民航运输业进行安全检查、成立安全督导小组等针对事故后续的处理方案进行了报道,形成相关组织和部门重视、反思事故的报道框架,使得此次事故能激发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思考,举一反三,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同时,报道事故的哀悼活动等,体现出了对遇难者的人文关怀,与民众建立起同情、缅怀、反思灾难的价值取向,凝聚众力量,达到媒体参与社会共建的效果。
四、结语
灾难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的特点,能在第一时间成为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同时公众会
将注意力放在与个人利益关系较为密切的敏感问题上,这就要求媒体要第一时间抢占信息通道,报道灾难事故的全貌,并且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建设性新闻理念运用到灾难报道上与灾难报道的原则高度契合,新闻媒体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报道,在建设性新闻理念指导下,合理运用报道框架能有效增强媒体灾难报道效果。@人民日报对灾难报道的框架设置贯彻了建设性新闻的核心理念,是新闻“建设性”的一次成功实践,这为主流媒体进行灾难报道选择报道形式、设置报道框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史安斌,王沛楠.建设性新闻:历史溯源、理念演进与全球实践[J].新闻记者,2019(9):32-39,82.
[2]唐绪军.建设性新闻与新闻的建设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S1):9-14.
[3]肖伟.论欧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J].国际新闻界,2010,32(12):30-36.
[4]潘晓凌,乔同舟.新闻材料的选择与建构:连战“和平之旅”两岸媒体报道比较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4):54-65,96.[5]周青,陈欢.“7.21北京暴雨事件”的新闻报道框架分析:以《北京晚报》《人民日报》《羊城晚报》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1):106-112.
[6]王晨燕.《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的消息来源与新闻话语分析[J].新闻界,2014(22):28-32.
[7]楚军,周军.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4):89-93.
作者简介 粟雪晴,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融合传播实务。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10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