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少来”
作者:何凤至
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 2014年第1期
何凤至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摘 要:“少来”在日常生活口语交谈中极为常见,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能灵活表达不同的语言要素和内容,并能折射出说话人的情绪态度。本文通过对“少来”进行多维度的描写和分析,对其语表形式特征、语里意义,尤其是对其语用价值进行讨论分析,以深化对“少来”这一语法事实的认识。
关键词:少来;来;语表形式;词汇化
中图分类号:H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4)01-0116-03
一、引言
⑴茶客都是上人,没眉没眼的人很少来。 (《某镇纪事》节录)
⑵“低级趣味”虽可,还是少来为佳。 (中国青年报)
⑶林亮猛地一甩腕子:“少来这套!”。(《男婚女嫁》节录)
⑷我想说这事你管不着,请你少来跟我聒噪! (《离异》节录)
⑸“你少来凑和!”(《勇于负责》节录)
⑹石榴:少来了!你刚才的骚劲呢?(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在上述的五个例子中,从语义上我们可以看到例⑴中,“没眉没眼的人很少来”,这里的“少”是一个形容词,受副词“很”的修饰,表示频率低,数量小。“来”是实义动词,表示位移趋向,在这个例子中,指“来这个地方喝茶”。例⑵“少来为佳”说话人并不是希望减少“低级趣味”,而是希望不要再用低级趣味的手段来,语义类似“不要”。这里的“少”不再是形容词表示频率低,而“来”意义也开始虚化了,不是指“来去”之意。 例⑶中,说话者使用“少来”表示提醒别人不要对自己耍手段,并带有明显的厌恶反感的情绪态度,通过言者的行为动作可以看出这一点,语义相当于“不要”,但语气更加地强硬;例⑷例⑸也同样很明显,这里的“少”不是指数量少,缺少的意思,而是带有一种命令口吻,禁止某种言辞或行为。本文要重点讨论的就是后面的几种情况。
“少”(三声)在《中华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意思:①数量小,反义词为“多”;②短时间;③短缺,
丢失,缺少。[1]我们发现“少来”中的“少”既不属于义项一是形容词,表示数量小,与”多“相对,也不是义项三是动词,表示缺少,丢失,更不是第二个义项表示短时间,通过观察发现,“少来”多在对话中出现,是在口语中带有命令禁止的意味的一个具有副词性质的一个词组。在《汉语大词典(简编?上)》中,我们看到了在“少”(三声)的第九个义项中“犹别,勿。如:少做作。”[2]在目前通常使用的有些词典中却没有注明“少”相当于“别,不要”这一义项。但“少”作为副词,表示一种禁止反对语气,在日常口语中十分常见,并不仅仅出现在“少来”这一结构中,例如“少管”、“少说空话”、“少(说)废话”、“少看笑话”、“少装好人”、“少假正经”、“少幸灾乐祸”等等,所以部分词典中对“少”的语义语法功能进行补充完善,十分必要。
二、“来”字的虚化和省略
“来”最主要的实义是指从某地到说话人所在地,反义词为“去”,是一个动词,表示趋向意义。但在“少来”中,有时“来”可以省略,依然句义通顺,句子成立,有时却不能省。在上述的例⑷例⑸中,“来”字可以省略,句子语义通顺,并且句意不会改变。我们暂且把这类“来”可以省略的称为A 组。
你少来凑和 = 你少凑和
请你少来跟我聒噪 = 请你少跟我聒噪
但在例⑵例⑶中,“来”字就不能省略,省略后句意不通顺,句子也不成立了。这种不可省“来”的称为B 组。
少来这一套 ≠ 少这一套
关于“来”的问题,在辛承姬《连动结构中的“来”》一文中,提到 “‘来’的典型运动趋向的意义已经虚化,‘来’表示动作性的动词或词组(以下简称VP)发出者的主动意志,即有加强语气的作用。”[3]并且通过分析“少来’后的语义结构成分,其后常常跟着VP,也可加名词,形容词。在A 组中,“来”字后还接VP,承载者句子的主要意思,是句子的核心词汇,词汇意义很强,而“少”作为一个带有禁止命令的副词也可以直接修饰“来”字后面动作性强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成分。加上“来”字是表示趋向位移运动的动词,其词汇意义没有实义动词的词汇意义强,“来”字就只能“退居”二线,变得可有可无,“这种‘来’在语中只起到舒缓音节的作用,它的趋向意味已经消失。”[4]其词汇意义被显著地弱化了,“来”表示趋向运动的意义被核心的动词所掩盖,越来越空灵虚化,虽然还可能残存一些趋向意义,但省略也不改变句子意思,根据个人语用习惯和在语言经济原则的控制下,当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所有信息可以准确有效地传达出去时,说话人总是会减少自己的言语的输出,所以不加“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例如“少看笑话”、“少装好人”、“少幸灾乐祸”等等。
B 组中,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来”后一般没有动作性意义的动词或词组,往往是名词或介词短语石榴
时,或者仅仅有个结构助词“了”,这时候,“来”的功能意义就会被凸显出来,并且联系前后句义,我们已经可以明白句子承载的意义和表达效果,就单单用“来”代表了具体的行为动作的动词所表达的意义,此时“来”就不能省略,省略后句子就不完整了。此时的“来”虽然不能省略,但我们明显地察觉到这里的“来”不是表示“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地”这样的“来去”一个实际意义,意义模糊空泛了许多,不再指某人某物从一个地方位移到另一个地方,而是指某一行为动作的进行。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来”在“少来”这一结构中,语法功能和意义不是确定性的,“少来”作为一个词汇使用的时候,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而在句子后加VP 时,“来”就变得可有可无了。“‘来’的词汇意义确实处于虚实之间”。[5]并且“少来”也并不是“少”的意义与“来”的意义的简单的相加而组成的一个复合词,而是意义更加多义广泛,并带有具体的情态意义的词汇。
三 、“少来”的使用环境和语体彩
含有“少来”句子的主语多为第二人称主语“你”、“你们”,表达一种命令禁止的语气。
(7)你少来这套假浪漫吧!(《金牧场》节录)
(8)你少来凑和!(《勇于负责》节录)
如果句子的主语变成第一人称,我们、我、咱们等等,句子仍为一种命令式的祈使句,但所表达的命
令禁止的强硬语气被削弱。
如,例(7)改为:我们少来这套假浪漫吧!这个句子不仅没有原来强烈的命令禁止的口吻,反倒有一种商量缓和的语气,大大减弱了表达效果。如果句子主语变成第三人称“他、他们”等,句子语气同样有削弱的趋势。
如将例(8)改为“他少来凑和!”句子虽然还有明显的命令禁止的语气,但有所缓和,说话人对听话人指责另一方,间接地命令第三方,与使用第二人称“你”,对听话人一方进行直接强烈的命令禁止,有明显的不同。
当说话人的对象直指听话人得时候,句子的主语“你”或“你们”经常被省略,如:石榴:“(你)少来了!你刚才的骚劲呢?”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林亮猛地一甩腕子:“(你)少来这套”(《男婚女嫁》节录)
带有“少来”句子,相当于表示劝阻请求的否定祈使句,“少”相当于“不用、别、不要”等等,但是“别、不要、不用”含有一种祈求商量的语气在,“少”语气更加强烈,并明显带有一种禁止或斥责某种行为的强烈情绪。在语义上,因为表达的是说话人禁止的一些行为事件和命令听话方或第三方,这一点与“不用、别、不要”等在语气上有明显的差别,例如将例子(3)中的“少”进行替换:林亮猛地一甩腕子:“不要(不用/别)来这一套。”
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替换后的句子的表达效果远不如“少来”语气强烈直接。
并且如果“来”后没有其他补充的语义成分的话,“少”则不可以用“不用、别、不要”来进行代替,“来”的意思会发生改变,例如:石榴:“少来了,你刚才的骚劲呢?”
改为:“不用(别/不要/甭)来了,你刚才的骚劲呢?”
替换后的句子意思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我们在看到这样的句子一般会把这里的“来”理解为有实在意义的趋向动词来去之意的“来”,这与原来的句子要表达的意义不同。
“少来”后的成分比较多样化,可以加各种补充成分,也可不加任何成分,单独适用,如“少来,我正烦着呢”。其中,单用时“来”字不可以省略。也可以加动词,如例(5)也可以加上名词、形容词、介词短语、成语、歇后语等等,因为“少来”多用来表示说话人不希望厌恶的事情或禁止的行为动作,所以其后加的成分多为贬义彩,并且如果是三字描述性的形容词、四字成语或四字以上的俗语,则一定为贬义。如:“少来幸灾乐祸,少来装好人,少来满口跑火车,少来血口喷人,少猫哭耗子假慈悲”等等。
四、“少来”的词汇化
在含有“少”字的口语形式的命令式的句子中,“少”传达了说话人不希望对方做某事的情态,而“少”后所接的谓语成分,则是禁止的行为动作。其后的成分可分:
“少”后直接可加动作性动词,可单独成句。
如“少来、少管、少显摆、少来”;
“少”后可加动宾短语。如“少管我,少说空话,少看笑话”;少数情况下,动词省略,只有宾语,如“少(说)废话”;
“少”+ 描述性的状态形容词 +的,如“少假惺惺的,少黏黏糊糊的”
“少来”在古代作为一个词的使用在《宋书·谢庄传》:“实因羸疾,常恐奄忽,故少来无意于人间,岂尚有心于崇达邪”[5]中出现过,但这里的“少来”是“向来”之意,与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少来”意思完全不同。在所有与“少”组合形式中,没有哪一种像“少来”一样经常连用,而且它所能表达的意思可有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其后的成分可以省略,“少来”一词可以单独成句,而说话人的意图和表达的意思可以通过上下文揣摩出来的。
这样“少来”由一个句法性的词组,在经过我们日常口语中反复的使用中,不断地缩约化,“少”与“来”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直至丧失,逐步有了词汇化的趋势,成为一个具有多义形式、多功能的、在日常生活口语中经常被使用的口语词汇。
注 释:
[1] 中国语言文字系列辞书编委会:《中华现代汉语词典》,2009 年版,第733 页。
[2][6] 《汉语大词典》(简编﹒上),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9、1179 页。
[3][4][5] [韩]辛承姬:《语言研究》,1998 年第2 期。
(责任编辑:李学敏)
收稿日期:2013-11-22
作者简介:何凤至(1990-),女,湖北十堰人,三峡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