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最隆重的节日,在春节有很多的文化习俗,那么你都了解哪些呢关于春节习俗,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科普〞,欢送阅读与借鉴!
 
  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开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
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人们增深感情的重要节日,是个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传统佳节。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局部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习俗-祭灶
  灶神是民间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萨,被尊称为“灶君司命〞。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间尊奉的一位大神。据占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或说钻木取
火的“燧人氏〞,神农氏(炎帝)的“火官〞,黄帝作灶的“苏吉利〞为灶神,是五皇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尊敬。灶王龛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的神像,或将神像贴在墙上,上书“东主〞、“人间监察神〞等文字,两旁的对联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一家老小的平安。
  民谣云:“二十三,糖瓜粘。〞这是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又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指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老百姓在二十四日,水上船家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其意在于欢送灶王府君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行为。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新的一年中这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爷之手,由他掌握处置。因此,每户人家都十分重视祭灶。祭灶多在黄昏人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王神像敬香,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再摆上纸马和草料。焚香完毕,请出灶王神像,连同纸马和草料,在院子里点火燃烧。全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此时,有的地方还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
  除夕之夜,灶王爷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又回到了人间。每家要换上新的灶君神像,点上新灶灯,摆上供晶,在灶龛前焚香化纸,算是“接灶〞,灶王爷又开始的监护工作。
  春节习俗-贴春联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源于“桃符〞。古时候,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对许多自然灾害不理解,以为是鬼神作怪。过年时要在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茶、郁垒二神之名,挂于门旁,以避邪鬼。到了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写联语。据家介绍,后蜀主孟昶(919叫65以为不工,自提笔书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改称春联。瞻簪云楼杂话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不仅欣赏春联,还亲自题写春联。据说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未贴春联,便去询问,得知这是一家阉猪的,尚未请人代写。朱元璋便自告奋勇,为那阉猪人写了一幅春联:“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联意贴切、幽默、幽默。经明太祖一提倡,许多文人学士便把题写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便蔚然成风。故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汜·春联载:“春联者,即桃符也。白人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巾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那么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随着时代的开展,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结合三教九流、七十二行的特点,更赋予了强烈的时代性。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广阔众创作了许多富有生气的春联,如2021年(鸡年)春节,一位老先生拟的春联:“春之华,迎春归,春暖花繁,唤醒金鸡驱魍魉;民为本,顺民意,民殷国富,莫使墨吏误苍生〞,横额为:“公正和谐〞。此联对仗工稳,富有反腐倡廉、以民为本的强烈的时代精神。联有关的,还有倒贴“福〞字,这一风俗人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春牌〞就是写福〞者,福气、福运、幸福之谓也。“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民间为了更好地表达这层意思,干脆将“福〞字倒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字倒贴,民间还有一那么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一个“福〞字。这样,朱元璋就不好杀人了。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倒贴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成心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节习俗-放鞭炮
  除夕之夜,无论城市与乡村,华街与陋巷,处处是爆竹的声音,此起彼落,竞相欢唱。放爆竹始于汉代,那时是用烧烤竹节,发出巨响,本意是驱鬼。据神异经和荆楚岁时记载:放爆竹是“辟山臊恶鬼〞。山臊恶鬼住在西方大山中,人撞上它就会生大病。但它最怕爆竹声,所以新年来临就放爆竹,既能驱鬼,又迎新的喜庆气氛。到了唐代,有个叫李竹筒内装硝爆炸。到了宋代,爆竹改用火药,用纸制作。南宋施宿嘉编写的会稽志载:“除硫磺制作爆药,声尤震惊,谓之爆仗。宋时的爆竹已和今天的鞭炮相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