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 第1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2 No.1 2009年1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Jan.  2009
——————————————  收稿日期:2007 - 10 - 25  基金项目:宁波市软科学项目(2007A10022);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课题(2007ZJLY-C-27)。
第一作者简介:李加林(1973 -),男,浙江台州人,宁波大学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后。 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李加林1,童亿勤1,时媛媛1,李  菁2
密云旅游景点大全
(1.宁波大学 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浙江 宁波 315211;2.宁波大学 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乡村旅游是我国农村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内乡村
旅游研究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者的广泛重视。通过对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现状的梳理,从乡村旅游概念
界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规划与设计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及负面效应等方面评述了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规划;负面效应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09)01 - 0091 - 05
乡村旅游在欧洲发达国家可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但乡村旅游的大规模开展却是在20 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显示出现代旅游文化新单元的极
强生命力和发展潜力。[1]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牵引
和相关政策的影响下,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乡村旅游概念界定
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涉及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从乡村旅游活动开展以来就被学者广泛关注。尽管已有研究对乡村旅游概念进行了较多的界定和诠释,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乡村旅游基本概念的认识仍不够明晰,提法较多。
杨旭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经济资源、乡村社会资源所构成的立体景观为对象的旅游活动。[2]
王兵则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
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3]他们认为乡村旅游
是以农业和乡村民俗社会资源为中心而展开的旅游活动,强调农业资源与环境是构成乡村旅游的主体。杜江等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4]肖佑兴等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
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5]刘德谦认为乡村旅游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
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6]乌恩则从乡村旅游发生地、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做了定义,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传统乡村地区开展的,以乡村自然环境、风景、物产及乡村生活为旅游吸引物,不过多依赖资本和技
术,较少使用专用接待服务设施的旅游活动形式。[7]何景明等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
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8]该定义强调乡村旅游的乡村性。
林刚等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近年来有影响力的20个乡村旅游概念做了定量分析,认为乡村旅游概念应该包括几个标准,即以乡村地域为依托、乡村田园风情为吸引、农业生产活动为吸引、民俗文化为吸
92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2009
引、农家生活体验为吸引的休闲观光游览度假活动。并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地域,以乡村田园风情、农业生产活动、农家生活和民俗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的休闲、观光、游览及度假活动。[9]
可以看出,国内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活动形式等,此外,也有从农业开发角度定义乡村旅游。但都认为乡村旅游发生于乡村地区,旅游资源具有区别于城市的乡村吸引向性和文化内涵。因此,只有把握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才能逐渐形成统一的乡村旅游概念,构建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
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是一种乡村特与旅游业融合的产物。由于我国农村地域类型的多型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民俗风情的多样性,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的发展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许春晓分析了欠发达但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的旅游业成长的3种模式,即旅游资源主体 型、旅游资源共生型和旅游资源附属型。[10]林刚等根据区位条件、旅游特点、客源市场、旅游目的等特征将乡村旅游开发类型分为都市郊区型、景区周缘型和特村塞型等3种类型。[9]舒伯阳将观光农业划分为早期旅游萌芽阶段的自发式、初级经营阶段的自主式和成熟经营阶段的开发式等3个阶段模式及自然型和城市依托2种地域模式。[11]李德明等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开发划分为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农旅模式、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模式等6大模式。[12]王云才认为新时期替代传统旅游产品的乡村旅游新模式有主题农园与农庄发展模式、传承地方性遗产之乡村主题博物馆发展模式、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基地化之乡村俱乐部模式、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模式、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模式、区域景观整体与乡村意境梦幻体验模式等7大类。[13]刘德谦将当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划分为客源地依托模式、目的地依托模式、非典型 模式和复合模式4类。[6]戴斌等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归纳为政府推动型(含旅游扶贫型)、市场驱动型和政府干预与经济结合发展的混合成长型。[14]郑明等认为在乡村旅游的多种开发模式中,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认为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和个体农庄模式。[15]黎洁等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主体和管理、游客进行乡村旅游的动机、旅游资源的特吸引物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和路径出发,将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
模式归纳为4种类型。[16]卢杨则认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以个体农民为经营主体的模式、政府投资开发的公有模式、政府主导和协调,旅游企业独资模式、政府主导,旅游企业与当地农民合作合股模式、当地村委会与外来投资商合股开发模式等5种,并探讨了其运行机制,指出其运营过程中存在经营理念不成熟、运营主体缺位或越位、供应 链机制不畅通等问题。[17]
综上所述,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及乡村旅游地类型的多样性,不同学者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和划分标准,提出了许多适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划分主要是基于乡村旅游资源特征、投资主体和运行特征、社区与居民参与特征、现代科技体现形式和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等方面。今后应注重替代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新形态和新模式的研究。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乡村旅游发展一开始就与振兴乡村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
甘巧林等认为,对于乡村旅游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从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新评价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从乡村城市化角度认识乡村旅游发展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地域非农化中的地位与作用。[18]郭文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加
第1期李加林等: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93
强“三农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增进社会和谐的一条有效路子。[19]王雅丽则研究了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作用。[20]认为乡村旅游行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可以让农民在当地就业,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就业门槛低,许多工作农民只需要短期培训后即可胜任。此外,乡村旅游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有较强的季节性,可以实行农旅结合、亦农亦旅,有利于农村就业及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王云才以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和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为例,探讨了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变革及发展、乡村旅游统一协作的机制和社区参与性问题。[21]乡村旅游发展也可能导致乡村经济过分依赖旅游业,从而增加乡村经济的风险;同时,也可能导致农村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提高,造成当地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相应提高,从而造成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22]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可能导致乡村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的增加,容易形成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
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其关系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乡村旅游发展初期,人们认为乡村旅游能拯救乡村经济。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乡村旅游具有规模小、旅游季节短、收益低等特征,其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自然和文化氛围的负面影响,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乡村稳定的影响也逐渐被重视。因此,如何提高乡村旅游的效益,增加其对乡村经济的贡献率,减少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居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今后这方面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四、乡村旅游规划与设计
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涉及乡村地区经济、资源、社会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其基本任务是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内涵,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并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便成为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
王云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景观科学理论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乡村旅游设计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的技术、乡村景观意象与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等问题。[23]杨旭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选址标准: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生物优势或独特地方文化、典型的“生态、立体”农业。[2]匡林认为全国乡村旅游开发应该按照“小项目、多功能、广收益”的特点,布点成网,形成两个市场、两套产品。[24]何景明以西部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成都为例,提出乡村旅游开发应注重规划、加强科技含量、进行产品差异化设计和整合营销、推进软硬环境建设等对策和建议。[25]胡巍详细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各个环节及其对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意义。[26]章锦河等分析了安徽黟县宏村古村落的地理文脉、村落特征、聚集景观、市场感应等,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27]何晓芳结合安吉县禹山坞村生态旅游规划实践,探讨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方法、程序和乡村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28]王仰麟等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密云县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讨。[29]陶卓民以南京农业旅游开发为例,提出了农业旅游开发理论基础与开发模式,构建了农业旅游可
持续发展指标体系。[30]蔡碧凡构建了包括环境、社会、经济和旅游4大子系统的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到杭州白鹤乡村旅游俱乐部。[31]国内对乡村旅游规划与设计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选择一定的研究区域,进行案例研究。但较多地停留在定性分析和一般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高质量的理论抽象。今后应该加强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提高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渐使研究走向定量化。
五、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负面效应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文化保护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利益过分追求凸显出的问题及其负面环境效也已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吕连琴等认为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存在明显的初级化特征。[32]王继权分析了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发展普遍存在园区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资金投入不足、客源市场有
94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2009
限等问题。[33]黄成林结合黄山乡村旅游开发,指出乡村旅游存在着景观类型单一、重复开发建设明显、知名度不高、参与性不足、景点管理落后、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消费水平低、景点效益不高等问题。[34]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的类同性越来越大,乡村旅游景观失去了原有的特。[35]肖湘君认为
乡村旅游存在对乡村旅游认识有限、宏观管理力度不够、缺乏系统的营销策略等问题。[36]乡村旅游对乡村环境的负面效应表现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盲目追求景观的“洋”化和时尚化,大兴土木,破坏乡村景观原有的宁静与和谐,乡村地域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性和地方性。[35]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山体被挖、树木被砍、古屋被拆、湖塘被填等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乡村旅游地失去了宝贵的自然生态魅力。[22]乡村旅游还可能导致农村地区的空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及固体垃圾废弃物污染。乡村旅游地的文化差异是其存在的基石和灵魂。许多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人文景观未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景观缺乏内涵,文化差异性逐渐模糊。[35]乡村旅游还可能因乡村建筑的商业化、城市化而破坏乡村的整体形象,并导致乡村的服饰文化、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等逐渐被异化而丧失其本身应有的魅力。乡村朴实的民风和传统伦理观、道德观也可能因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被改变。[22]在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负面效已渐渐被人们所认识。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景观类型单一、缺乏经济效益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同时,乡村旅游的不合理开发还可能造成乡村环境的污染及乡村景观特的丧失。因此,如何保护性地开发乡村旅游,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增加乡村旅游景观的地方特,防治环境污染是今后必须解决的问题。
六、总结与研究展望
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文化新单元,展现出极强生命力和发展潜力。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乡村旅游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乡村旅游概念界
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规划与设计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负面效应等方面。乡村旅游研究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其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相较国外研究,我国乡村旅游研究仍有待深入。结合已有研究领域,未来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针对乡村旅游范围界定不清的问题,今后应加强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结合我国乡村的特点,以形成一套完整的乡村旅游理论体系。(2)由于我国自然景观、社会经济文化具有极大的空间异质性,今后应加强对乡村旅游景观异质性的研究,充分挖掘乡村旅游景观的内涵。并在充分分析旅游资源价值、旅游区位和客源市场、环境容量等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旅游开发模式。(3)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以达到乡村地区的生态可持续、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及乡村经济可持续,从而使得乡村旅游能取得经济效益,资源能得到有效管理,社区文化个性得到有效维护。(4)由于我国多数地区仍缺乏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今后应加强区域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使得乡村旅游资源实现有效配置。同时,制定旅游规划时需要 “软硬件”并重,进行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的保护性开发。(5)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缺乏历史经 验,今后应加强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负面效应的调研,发现问题并逐渐加以解决。同时,要多借鉴国外经验,实现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6)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构建乡村旅游驱动型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对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OHN H J H. Agritourism—A new sector of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alaysia and Germany as case studies[J].Applied Geography & Development, 1994, 36(3):113 - 126.
[2]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7(2):38 - 41.
[3]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14(2):38 - 42.
[4]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1):15 - 18.
[5]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16(3):8 - 10.
[6]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 - 19.
第1期李加林等: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95
[7]乌恩,蔡运龙,金波.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3):78 - 82.
[8]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125 - 128.
[9]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J].开发研究,2006,23(6):72 - 74.
[10]许春晓.欠发达资源丰富农村旅游业成长模式探讨[J].人文地理,1995,11(4):69 - 72.
[1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12(5):41 - 43.
[12]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5,21(3):84 - 87.
[13]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4):8.
[14]戴斌,周晓歌,梁壮平.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6(1):16 - 23.
[15]郑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 - 37.
[16]黎洁,刘俊,李明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6(6):214.
[17]卢杨.乡村旅游运营机制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10 - 20.
[18]甘巧林,寸晓宏.乡村非农化与乡村旅游互动辩析[M]//郭焕成,李少芬.新世纪中国观光农业与乡
村旅游发展.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204 - 215.
[19]郭文.发展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的助推剂[J].商场现代化,2007,36(18):375 - 376.
[20]王雅丽.发展乡村旅游与促进农村劳动旅游业[J].商场现代化,2007,36(18):388.
[21]王云才.国际乡村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17(4):45 - 50.
[22]王雨昕.乡村旅游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6(17):256 - 257.
[23]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13 - 45.
[24]匡林.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M]//何光炜.新世纪新产业新增长.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233 - 243.
[25]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9(1):92 - 96.
[26]胡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浙江水口乡开发乡村旅游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18(2):52 - 53.
[27]章锦河,凌善金.黟县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人文地理,2001,17(3):82 - 87.
[28]何晓芳.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15 - 43.
[29]王仰麟,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1999,15(4):17 - 21.
[30]陶卓民,是丽娜.南京市旅游农业市场开发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4):255 - 256.
[31]蔡碧凡.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的构建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5:35 - 51.
[32]吕连琴,刘爱荣.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4):69 - 72.
[33]王继权.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生态经济,2001,17(1):43 - 45.
[34]黄成林.黄山市乡村旅游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3,19(1):24 - 28.
[35]徐清.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景观危机[J].中国园林,2007,23(6):83 - 87.
[36]肖湘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6:24 - 29.
Review of Rural Tourism Studies in China
LI Jia-lin1, TONG Yi-qin1, SHI Yuan-yuan1, LI Jing2
(1. Coast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2. Faculty of Busines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Rur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regulation in rural areas. With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research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has been attract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governmental bodies and scholars.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studies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ogress of rural tourism and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i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rural tourism definition, its development mod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tourism and rural economy, rural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Key Words: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rural tourism planning; negative effect
(责任编辑 骆良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