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把中国的贫穷归咎于中国人口太多。但事实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富,与这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从各国人均GDP排名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既有地广人稀的国家,也有地狭人稠的国家。
最富十国与最穷十国的对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HF)列出的世界180个国家在2009年的人均GDP排名(中国人均GDP为3678美元,排在第98名),前十名如表1:
表1的最富十国中,卡塔尔和阿联酋是靠石油致富的,其余八国都是民主国家,并拥有成
熟的市场经济制度。瑞士、丹麦和荷兰的自然资源比较匮乏,人口密度也比较大,但他们的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很高,并且社会制度稳定,所以一样能跻身于最富裕国家之列。
如表2,十个最穷国家都是非洲国家,并且绝大多数人口密度比中国还低,其中一些国家的人均自然资源很丰富。例如,塞拉利昂的黄金和钻石储量很丰富(可惜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刚果(金沙萨)的钴、钽、锗、锰、铜、锡、金、镉、锌等矿产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这些国家贫穷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不稳定(一些国家经常发生军事),科技水平低,教育比较落后,国民经济以农业和矿业为主。
从最富十国与最穷十国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贫富,归根结底不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口密度或人均资源,而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人口素质。
劳动力廉价并不是因为人口太多
记得以前读中学时,有一次上政治课,当老师讲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工人时,有一个同学问道:“老师,为什么工人一定要给资本家剥削呢?工人不去打工,不就可以不被资本家剥削了吗?”老师说:“不去打工?那工人有什么生活来源?你可以选择失业,这样就可以不被资本家剥削了,但肯定有其他工人愿意被资本家剥削,你不愿意干,自然有别人愿意干。”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劳动力为什么这么廉价,就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所以,通过计划生育减少人口,有助于提高劳动力价格。我认为这种观点就好像那个学生说“工人不去打工,不就可以不被资本家剥削了吗?”一样幼稚。因为在产业升级以前,如果中国劳动人口
减少了,那么外资就会转移到印度、东南亚等国家,中国将陷入经济衰退之中,不但提高不了劳动力价格,反而会使情况更加恶化。中国不愿意当“世界工厂”,自然有别的国家(如印度)愿意当“世界工厂”!
那么,难道中国工人永远只能当廉价劳动力?当然不是这样。廉价劳动力是特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升级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当我们的产业逐步升级的时候,我们的劳动力价格自然也会逐步升级,这与人口总量的多少无关。减少中国人口数量根本无助于提高劳动力价格,越南和缅甸的人口比中国少得多,但他们的劳动力价格更低。从世界范围来看,近几百年来人口一直在增长,同时劳动力价格也一直在上升。
而要实现产业升级,就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中国人口虽然多,但技术工人相对来说并不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为技术工人不可能一夜之间完成。大量农村青年匆忙地离开家乡,一无所有地进入城市,这里的“一无所有”不仅是指资金,更是指头脑——符合工业化时代需要的专业技能。
希望通过计划生育减少人口来提高劳动力价格,不但不能奏效,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将使中国过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将逐渐趋于老化。这种变化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第一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结构老化以后,青年劳动力比重低,中老年劳动力比重高,而人到中年以后生理机能开始衰退,眼花手拙,动手能力下降,心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不如年轻劳动者,工作效率也会有所降低,因而劳动力老化以后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是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新兴的产业和行业不断涌现,传统的产业和行业逐渐衰退消失,劳动者的职业变换日益频繁,老化的劳动力对职业变动的适应能力较差,较难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因此,通过计划生育减少人口,会加剧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老龄人口增多必将动用更多
的储蓄,导致储蓄水平下降,投资减少,单纯消费增加,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的潜力;并且老龄化也会导致社会保障负担加重,政府财政压力增大,在职人员税收负担增加,中国的资金和人才就会大量外流到税收水平较低的国家,这样中国根本就没有能力实现产业升级,中国将失去复兴的机会,永远只能充当廉价劳动力。
人口最多的国家前十名
边际效应、规模效应与人口数量
有些人常常用“边际效应”来论证计划生育的“合理性”。那么,什么是“边际效应”呢?“边际效应”又称为“边际效益递减”,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产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举例来说,假设一个人耕种一亩耕地,产值是1000元:如果两个人耕种两亩耕地,总产值就是2000元;而如果人多地少,两个人耕种一亩耕地,总产值可能只有1400元,人均产值只有700元。计划生育支持者论证说:一个国家的耕地是一定的,人口越多,人均耕地越少,人均产值也就越低。
从表面上来看,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然而,第一,人均耕地并不是越多越好。俄罗斯的人均耕地面积高达14亩,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仅相当于俄罗斯的十分之一,然而中国的粮食基本能够自给,俄罗斯(以及前苏联)曾长期大量进口粮食,仅1999年和2000年这两年,俄罗斯便接受西方粮食援助和进口粮食约1200万吨;2001年,俄罗斯粮食首次实现自给自足;2002年,俄粮食开始出口。第二,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的产值最高的产业并不是农业,在很多国家,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农业的产值高得多。例如,在2009年,中国第产业(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产值仅占GDP总量的10.6%,第二产业占46.8%,第三产业占42.6%。
对于农业来说,“边际效应”基本上是适用的,人口越多,人均耕地越少,人均产值越低;然而,对于工业和第三产业来说,却适用另一种效应——规模效应:任何生产都是有成本的,一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要达到盈利,必须使得销售收入大于生产成本,而这其中的固定成本是不变的,所以生产的越多,分摊到单个产品中的固定成本就越少,盈利就越多。
在一定范围内,人口越多,工业和第三产业越容易发展,生产效率越高,人均产值越高。
以交通业为例,人口密度越大,人均交通成本就越低,公共交通越发达。虽然城市可以容纳很多产业,但有一些产业必须聚集起来才有效益。特别是金融服务业,需要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因此,在同一个国家里,大城市的人均收入往往高于小城市的人均收入。例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同时也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
城市人口数量与GDP的关联性
1979年,深圳市的前身宝安县面积2020平方公里,人口31万。而毗邻宝安县的香港面积1100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可见,香港人口密度大约相当于宝安县的30倍!如果说人口越多,人均资源越少,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那么,当时的宝安县应该比香港更富裕才对。事实如何呢?
1979年5月6日,来自宝安县以及附近地区的数万众,像数十条凶猛的洪流,冲破深
圳的海防前哨,涌向香港。这场偷渡潮是由一则谣言引起的,谣言说,在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当天,香港实行大赦——凡滞港人士可于三天内向政府申报香港永久居民。第二天(5月7日),在毗邻香港的20公里海面上,漂浮着数百具偷渡者的尸体。为什么很多偷渡者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偷渡到香港?因为当时香港的人均收入比宝安县高出几十倍!
也许有人会说,拿宝安县与香港对比不太合适,因为当时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下面我用今天的深圳市与其前身宝安县进行对比。
根据深圳市政府网站的数据:经重新勘测,深圳市总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略少于原来统计的2020平方公里。据2010年3月18日深圳新闻网报道:“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现在,我市常住人口从701.24万人增加到去年的891.23万人。”
深圳人口从1979年的31万达到现在的近900万,人口增加近30倍。深圳的人均自然资源比1979年大大减少了,但今天的深圳已富比港台。2010年1月9日《深圳商报》报道:“2009年深圳GDP增长10.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GDP达9.3万元,更是在全国大中城市当中排在首位。”虽然我认为人均GDP的统计可能存在一些“水分”,但深圳现在比1979年富裕得多,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