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地理:
  湖北省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湖北在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5%,居全国第13位。截止2006年底,全省人口6050万人,省会是中部地区唯一副省级城市--武汉市。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区域。
  湖北省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气候特点:冬季寒冷湿润,夏季炎热高温。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全省年均温15~17℃,7月均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有“火炉”之称,为
中国酷热地区之一。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发生洪涝灾害。鄂本北山区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5-22之间。
  二、自然资源:
  省境沉积地层完备,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并有经区域变质而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131种,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除铁矿外,还伴生有铜、钴、金、银等,可供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江汉平原一带已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 水力资源居中国第4位,地表水体积占中国第10位。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
度达3.5万多公里。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省境淡水湖泊众多,有“千湖省”之称,多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洪湖、梁子湖面积均在200平方公里以上。 省内浅层地下水储藏量丰富,估计为265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约每年为355.7亿立方米,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的36%。地下水水质清洁,储量稳定。
植被具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全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 乌桕、漆树、 核桃、板栗和果树等。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
  三、人口宗教:
  湖北省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省区。2006年底,湖北省总人口(指户籍人口及外省流入长期居住湖北省的人口)为6,050万人,常住人口为(居住本省半年以上人口)5, 693万人。总人口与2005年相比,增加19万人,增长速度为0.32%,与1990—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0.95%相比,降低 0.63个百分点,人口总量呈现持续低速增长的态势。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 135.1万人,女性人口为2 914.9万人。全省平均每户人数为3.37人,人口密度为325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为9.08‰,人口死亡率为5.95‰,自然增长率为 3.13‰,与2005年相比,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人口出生率上升0.3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上升0.08个千分点,但仍稳定在较低水平。全省5,693万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2,49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43.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99.5万人,占总人口的56.2%。与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时的28.75%和40.22%相比,分别上升了15.05和3.58个百分
点。2008年末常住人口5711万人。   全省17个市、州(含省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武汉市:818.8 万人,其次是黄冈市:728.9万人,人口最少的是神农架林区:7.9万人。   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壮族、蒙古族等55个民族。   湖北省宗教基本情况:   湖北省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教俱全
。全省有7个省级爱国宗教组织,即省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有35个市、州、县成立了爱国宗教组织。全省正式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744处。
  四、人文历史:
专科生可以考公务员吗  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战国时,今荆州市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唐宋时,
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宜昌、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1904年京汉铁路和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 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同时建立近代工业,有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武昌纺、织、丝、麻四局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五、经济状况:
  2008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11330.38亿元,成为全国13个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的省(市)之一。2009年,湖北省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5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全国排位继续前移,名列第13。
  支柱产业
  以产值而论,湖北支柱产业主要为: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及建筑业。
第一产业
  湖北的农业以耕作业为主,粮食生产居首要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产量处在全国前列。   
2001年粮食总产量2138.49万吨。棉花总产量为37.35万吨,比上年增产 6.92万吨,增长22.7%。油料产量达279.1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产11.58万吨。糖料产量114.17万吨,增长2.8%;蔬菜 3013.27万吨,增长9.6%;茶叶6.12万
吨,增长8.7%;水果208.5万吨,增长率14.0%;烟叶13.6万吨,增长14.1%;麻类 5.28万吨,下降28.4%。 2001年猪牛羊肉产量达到246.35万吨,比上年增长5.9%,水产品产量达到242万吨,比上年增长3.3%。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9.55千公顷;完成全国重点林业工程森林抚育面积21.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一倍。   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年末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69.2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大中小型拖拉机31.46万台,增长3.3%。农村用电量60.17亿千瓦小时,与上一年大体持平。
  第二产业
  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为中国工业重点建设地区,利用省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建设了武钢、大冶铁矿、荆襄磷矿、应城石膏矿等大型矿山基地。到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建成以钢铁、机械、电力、纺织、食品为主体、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生产体系,是全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武汉为中国钢铁基地之一。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为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之一。   
汽车工业是湖北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位于湖北武汉。目前湖北已形成十堰-襄樊-武汉汽车工业走廊,建立起重、中、轻、微、轿、专等多型谱、宽系列的产品格局。同时,汽车零部件品种齐全、配套能力较强,在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60种关键零部件中,除电喷、ABS、安全气囊等少数产品外,其余产品均有研发和批量生产能力。2008年,全省生产汽车78.8万辆,实现汽车工业产值1760亿元,占全省机械工业总产值的60.3%。全省机械汽车工业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有5家,完成工业产值占全省机械汽车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目前全省汽车年产能达85万辆,主要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超过70万辆份,规模以上整车、改装车、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749家,资产总额1911亿元,从业人员 23.2万人[2]。 
 全省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发展迅速,建有汉江、丹江口、堵河、黄龙滩及白莲河、陆水、富水等大中型水电站,在长江上先后建成葛洲坝水电站、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此外,在武汉、荆门、黄石、襄樊、蒲圻等地还建有多座火电站。2009年7月31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与湖北省政府签署协议,将共同加快推进我国内陆首座核电站——咸宁核电项目建设。该项目环境评价报告已获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正式批复。预计在2010年下半年将具备浇注第一罐混凝土、实现主体工程开工的条件[3]。 
 湖北建筑业发达,建筑业综合实力位居中部第一,在全国位居前列。截至2009年,
全省拥有7500家建筑企业,其中特级、一级企业总数达292家,建筑业从业人员达 215万人,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409.02亿元,年完成10亿元以上产值的湖北建筑企业达49家[4]。知名建筑企业有:中建三局、新八建设集团、山河建设集团、新七建设集团、宝业湖北建工集团、武汉建工股份公司、湖北全洲扬子江建设工程公司、武汉市政建设集团公司等[5]。   纺织工业包括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以棉纺织工业为主,是省内轻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主要分布于武汉、宜昌、黄石、襄樊、沙市等地,其中武汉是省内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纺织工业产值约占全省的一半,也是中国著名的棉纺织中心之一,纺织品畅销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