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欧阳率更书,妍紧拔,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此非知书者。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旴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取材于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译文:
释智永的字,笔力深沉稳健,字体兼具众体之妙,精妙到了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如同读陶渊明的诗,初读好似平淡无奇,反复吟诵,才能品出它的奇妙意趣。现在法帖中有道“不具释智永白”的,误收在了王羲之部中,但也并非释智永的字。说“谨此代申”,这是唐末五代流行之语罢了,而且字也不精巧。欧阳询的字,美观紧严超出众人,(他)尤其擅写小楷,朝鲜派使臣求购他的字,高祖感叹说:“他们看欧阳询的字,以为他是身材健壮高大之人。”这就是不懂书法的缘故。大凡字如其人,欧阳询相貌丑陋,聪明过人,现在看他的字,刚硬峭拔规矩严谨,这正与他的相貌相符。
柳公权的字,本承袭颜真卿,却又能自出新意,一字可价值百金,此话不假。他说为人正直写字就端正,并非只是一句委婉的规劝,道理本就如此。世上的小人,字虽然写得精美,但
其神情终不免会有逢迎谄媚之态,不懂得人的情绪会随着想法在所写的字上显现出来,就像韩非子所说的“邻人疑斧”,或许真就是这样?但到让人看见他所写的字还是会厌恶他的地步,那么其人品就可想而知了。
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书唐氏六家书后》
2、苏轼《上韩枢密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上韩枢密书》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唐太宗既平海内,破灭突厥、高昌、吐谷浑等,且犹未厌,亲驾征辽东。当时大臣房、魏辈皆力争,不从,使无辜之民,身膏草野于万里之外。其后太子承乾、齐王佑、吴王恪,皆相继诛死。其余遭武氏之祸,残杀殆尽。武帝好古崇儒,求贤如不及,号称世宗。太宗克己求治,几致刑措,而其子孙遭罹如此。岂为善之报也哉?由此言之,好兵始祸者,既足以为后嗣之累,则凡忍耻含垢以全人命,其为子孙之福,审矣。
轼既无状窃谓人主宜闻此言而明公宜言此此言一闻岂惟朝廷无疆之福将明公子孙实世享其报。轼怀此欲陈久矣,恐未信而谏,则以为谤。不胜区区之忠,故移致之明公。虽以此获罪,不愧不悔。皇天后土,实闻此言。
(注)①韩枢密:韩缜,曾以龙图阁直学士同知枢密院事,故称韩枢密。
译文:
唐太宗平定四海,攻破剿灭突厥、高昌、吐谷浑等,还不满足,御驾亲征辽东。当时的大臣房玄龄、魏征等一类人都力争,可是皇帝不听从他们的意见,使无辜百姓死于万里之外的野草中。后来太子李承乾、齐王佑、吴王恪,都相继被杀。其余的人遭遇武氏之祸,几乎被残杀干净。武帝好古尊崇儒生,求贤若渴,号称世宗。唐太宗克制自己,想要天下太平,几乎到了刑罚置不用的地步,可是他们的子孙却有这样的遭遇。这难道是行善的报应吗?由此看来,喜好打仗,招来祸患的都成了后世子孙的罪孽。那么,凡是能够忍受耻辱来保全百姓性命的,能成为子孙的福报,是明白的了。
我无能,但私下里认为君王应该听到这些话,而您应该在皇上面前说说这些道理。这些道理
一旦让皇上听闻,哪里只是朝廷无边的福祉,将来您的子孙,实际上是世代享受这份福报。我苏轼怀有这样的想法,想陈述给朝廷很久了,担心不被信任而进谏,那么就会被当作诽谤,可我克制不住这么微末的一点点忠心,所以写了这封信给明公您。即使因为这封信获罪,我也不愧不悔。皇天后土,都能听到这番话。
苏轼《上韩枢密书》
3、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轼在杭州,与其子世雄为僚,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峭峙有不回之势。孔子曰:“仁者其言也初。”今君倚之书,盖诩云。
(取材于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
译文:
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但君子、小人的神态是无法掩饰的。说话有能言善辩与口齿木讷之分,而君子、小人的气质是不能遮掩的。书写有精巧、拙劣之分,而(观其字可见的)君子、小人之心是不能混淆的。钱公虽然没学过书法,但看他的字,可知他是挺拔特立、忠诚守信、知礼明义之人。我在杭州,与他的儿子世雄是同僚,于是得以观赏钱公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石上的字)有遒劲峭拔的气势。孔子说:“仁者出言谨慎。”现在观君倚的书法,大概就能见出其为仁者吧。
4、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国之用兵,正如私家之造屋。凡屋若干,材石之费,谷米之用,为钱若干,布算而定,无所赢缩矣。工徒入门,斧斤之声铿然,而百用毛起,不可复计,此虑不素定之过也。既作而复聚粮,既斫而复求材,费必十倍,工必不坚。故王者之兵,当如富人之造屋。其虑周,其规
耒摹素定,其取材积粮皆有方,故其经营之常迟,而其作之常速,计日而成,不愆于素,费半他人,而工必倍之。
今日之策,可且罢诸将兵,独精选一转运使及一泸州知府,许法外行事,与二年限,令经画处置,他人更不得与。多出钱物茶彩,于沿边博买夷人粮米,其费必减仓卒夫运之半。使辩士招说十州五团晏州六县水路十二村罗氏鬼主播州杨贵迁之类,作五六头项,更番出兵,以蹂践乞弟族帐,使春不得耕,秋不得获。又嘉、戎、泸、渝四州,皆有土豪为把截将,自来雇一私兵入界,用银七百两,每得一番人头,用银三十两买之,把截将自以为功。今可召募此四州人,每得二十级,即与补一三班差使。如不及二十级,即每级官与绢三十匹。出入山谷,耐辛苦瘴毒。今若召募诸夷及四州把截将私兵,使更出迭入,但能积日累月,戕杀其丁壮,且使终年释耒而操兵,不及二年,其族帐必杀乞弟以降。
承问及王天常奉职所言边事。天常父齐雄,结发与西南夷战,夷人信畏之。天常幼随其父入夷中,近岁王中正入蜀,亦令天常招抚近界诸夷,夷人以其齐雄子,亦信用其言。向尝与轼言泸州事,所以致甫望乞弟作过如此者,皆有条理可听。然皆已往之事,虽知之无补。又似言人长短,故不复录呈。
译文:
国家打仗,正如同自家造房子。总计房子的数量,材石的费用,粮食的费用,用钱的数量,布筹运算而定,没有什么有余和不足了,工人们进门,斧斤的声音作响,而兴起之事如毛一样众多,不可以再去计算,这些考虑(事起之后再考虑)是不预先确定的过错。已经开始劳作却又开始收集粮食,已经砍树了却又去寻木材,费用必定是(预算的)十倍,功效一定不能持久。所以君王用兵,就如同富人造房子。他考虑周到,他规划筹谋已经预先确定,他收集木材储备粮食都有方法,所以他准备常常缓慢,但是他劳作常常迅速,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其实现,不超过预定的计划,花费是其他人的一半,但是功效却是别人的双倍。
现在的策略,可以暂且停止各将的军队,只精心挑选一位转运使和一位泸州知府,允许他们便宜行事,给予他们两年的期限,让他们筹划安排,其他人却不能参与。多拿出些钱物茶彩,在沿边地带广泛地买取中原以外各族百姓的粮米,它的费用会减少为仓促之时人力运输费用的一半。派遣能言善辩的人招纳游说十州五团晏州六县水路十二村的罗氏鬼国的第七世播州侯杨贵迁这类人,当作五六名头领,轮流出兵,来践踏乞弟部落,让他们春季不能耕种,秋天不能收获。另外,嘉、戎、泸、渝四州,都有当地的豪强为把截将,自行雇佣了一
支私人部队入界,用七百两白银,每得到一个乞弟人的首级,就用三十两白银收购它,把截将自认为有功劳。现在可以招募这四个州的人,每到二十个,就给予补充一个三班轮换的差使。如果不到二十人,就每个人官费给予三十匹绢。(这些人)出入山谷,禁得起辛苦瘴毒。现在如果招募各民族的兵士和四个州把截将的私人军队,使他们轮流进出,只要能长年累月这样做,戕杀了乞弟人的丁壮,而且让乞弟人终年放下农具而拿起武器,不到二年,乞弟的族人一定会杀乞弟来投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