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汉字的构造
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官名,掌教育)以六艺教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六书是六艺之一,但是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以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清代后,大家大致才用许慎订的名称和班固订的次序,依次是: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即弯曲)
(1) 大部分是独体象形、少部分是合体象形。
(2)由象形符号构成,字形近于图画,所画即为字义所表示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位;一般为实物名词。
人:像人体的侧视形。
女:像交手曲膝跪坐的妇女形
目:甲骨文像人眼形。小篆改横为直,形已失真。
臣:像竖目形。字形画顺服的奴隶注视主人的一只眼睛,本义指奴隶。
自:甲骨文像鼻子形。后加声符成“鼻”,以表其本义。
牛:甲骨文像牛头正视形。
羊:甲骨文像羊头正视形。
木:甲骨文像有枝干根梢的树形。
水:甲骨文像流水形。
申:甲骨文像闪电形,本义是电。
眉:甲骨文像眼目上的眉毛形
果:甲骨文像树上结有果实形。
小篆将甲骨文木上的三个果实省为一个,同时加上饰画“十”。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字有如下特点:
(1)独体指事
(2)加体指事
本:本义指树根
末:本义指树梢
朱:本义指树干。后加木旁作“株”,表其本义。
亦:甲骨文,在正面人形(大)的两腋下加两个点,以指明人的臂腋之处,本义为腋。“腋”是从肉腋声的后起形声字,其声符“夜”是从夕亦声的形声字。
寸:小篆,又下用一横指出中医所谓寸脉或寸口之所在。本义为寸脉、寸口。因其距手的距离, 后借以表示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
刃:刀口。
3.会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1)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即都表义。
(2)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
会意字分以形会意(包括异文会意和同文会意)和以义会意
“以形会意”例字 :
析:甲骨文从木从斤,斤为斧的象形。本义是破木,即劈开木头。
秉:甲骨文从又持禾,本义是手持禾束。耒
男:从田从力,力像耒形。表示用耒在田间耕作的人。本义为男子。
妇:甲骨文从女持帚。帚为采集的整棵植物,表示从事采集劳动的女性。本义为妇女。
友:甲骨文从二又,以两只右手在一起表示友好相助。
“以义会意”例字:
耷:从大耳,本义是大耳朵。
岩:从山石,本义是山上的石崖。
嵩:从山高,本义是高山。后借以表中岳山名。
昶:从日永,永有长义,本义是日长。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特点:(1)是合体字。
(2) 偏旁有表义的形符,有表音的声符。如:诗:志也,从言寺声。
形声字需要注意额几个问题:
(1)、省声、省形:声符、形符有时会省略一部分。
梦:不明也,从夕,瞢省声。
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声。
亭:民所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
考:老也,从老省,丂声。
(2)、亦声:会意兼形声
“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亦声”指出取又是这个字的声符)
嫁:女适人也,从女家,家亦声。
汲:引水也,从水及,及亦声。
忘: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
萍:苹也,水草也,从水苹,苹亦声。
(3)、形符、声符需注意的问题
① 形声字的意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表声字的具体含义。由于用为义符的文(或字)只表示事物的属类,因而它在形声字中只是高度概括的类名,并不能表示这个形声字的具体含义。
②声符由于音变,到现在也常常不能代表这个字的读音。
③意符不等于部首。(教材第一册p168)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耳”《说文》:“主听也,象形。”本义是耳朵,古籍中假借为句尾语气词,如柳宗元《三戒·黔之驴》“技止此耳!” “耳”是“而已”的合音,相当于现代的“罢了”。“耳”本义不废,与假借义并行。
形声字是有意符合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
字的声音。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表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以贝维意符的形声字:财货贿资赠赏等等,都是和财物有关的字。
如果我们已经知道某一形声字的几个意思,则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
(1)过。《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三国之一”(超过);《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错,犯错误);《论语·公冶长》:“由也,好勇过我”(胜过);《论语·微子》:“楚狂接与歌而过孔子”(走过、经过)。《说文》说:“度也。从辵咼聲。”以辵为意符的形声字和行走的意思有关,可见走过、经过是本义,超过、胜过是引申义,过错、犯错误则是较远的引申义了。
(2)征。《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征伐);又“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旅行);《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征”(征税)。征是的异体字,作为意符,彳和辵(chuó)相通,大都表示行走方面的意思,可见旅行时本义,征伐是引申义,征税是假借义。
(3)举。《左传僖公五年》:“晋不更举矣”(举兵);《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举荐);《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举起来);《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全—形容词);《孟子·梁惠王下》:“举欣欣然有喜而相告”(都-副词)。《说文》说:“對舉也。从手與聲。”段玉裁、朱骏声都说,对举维以两手举之。以首为意符的形声字大都指和手有关的动作,可见举起来是本义,举兵、举荐是引申义,当全、都讲是假借义。
(4)叔。叔字通常表示年少,所以叔父比父亲年少的父辈。但则是假借义。叔的本义是用手拾,《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用的本义。《说文》说:“拾也。从又尗聲。”以又(指右手)为意符也表示手的动作,叔字从又,段玉裁说“于此知拾为本义也”。
在讨论形声字的意符时,第一,意符是表示形声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的,因此它和假借义没有关系,和隐身衣也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二,从掌握意符辨认本义来说,我们要注意后起的形声字,后起形声字的所谓“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第三,有些衣服由于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
由于形声字的意符同时又是形体构造上的偏旁,所以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是部首
不一定都是形声字额意符。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隶书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这种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改变了篆书和篆书以前的古文字的面貌。象形字没有象形的意味了,会意字和形声字,有很多不容易分析了。所以在研究汉字的构造,也应该有历史主义的观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