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甲⾻⽂⾦⽂篆⽂字形演变含义【夏】的甲⾻⽂⾦⽂篆⽂字形演变含义
简体字:夏繁体字:夏
读⾳:xià注⾳:ㄒㄧㄚˋ
笔划为:共 10 划部⾸是:⼡
字结构:上下结构造字法:会意
仓颉编码:MUHE笔顺:横撇竖折横横横撇折捺
(說⽂解字篆體字)
(⾦⽂ )
甲⾻⽂密码
“夏”字的篆体字:
⾦⽂和⼩篆 : 字的中间是‘页’部件,表⽰⼈头,左右两旁有代表双⼿的部件,下字的篆体字:⾦⽂和⼩篆
⽅是代表两⾜的部件,整个字表⽰⼀个⾼⼤威猛的⼈。后来借为指⽰我国第⼀个朝代夏朝,⼜借⽤为四季中的夏季。
B08503B08504B08505B08506B08507 B08508B08509B08510
字的甲⾻⽂:
J13961J13962J13963J13964J13965 J13966J13967J13968J13969J13970 J13971J13972J13973J13974J13975 J13976J13977J13978J13979J13980 J13981J13982J13983J13984J13985 J13986J13987J13988J13989J13990 J13991J13992J13993J13994J13995
J14001
【其他解读】
夏,甲⾻⽂像⼀个⼈,字形突出了⼈的头部、两⼿、脚(趾)。⾦⽂=(页,头,表⽰思虑、琢夏,甲⾻⽂像⼀个⾚着脚的⼈⼿持尖嘴锄下地劳动,
下地劳动,字形突出了⼈的头部、两⼿、脚(趾)⾦⽂(页,头,表⽰思虑、琢磨)(⽖,抓)(执,操持)(⼑,垦荒的⼯具)(⼘,表⽰占⼘,观测天象)(⽾,翻地的农具),表⽰观测天象与劳作。有的⾦⽂”和”。篆⽂简化字形,省去了”、”等农具,(页,头,思虑)(两
造字本义:⼿持⼑,脚踩⽾,观测天⼿,忙碌)(倒写的造字本义:
晚期⾪书省去篆⽂字形中的两⼿,简化为
部落或联盟⾸领的特长、及前所未有的历史贡献来敬称他们的⾸领——最早系统利⽤⽕的⾸领为
;最早。夏
的封建模式。
附⽂⾔版《説⽂解字》:夏,中國之⼈也。从⼢,从⾴,兩⼿;⼢,兩⾜也。
附⽩话版《说⽂解字》:夏,中原之国的⼈。字形采⽤"⼡、页"会义。表⽰两⼿;⼢,表⽰两⾜。
⽂⾔⽂名句摘抄
①动词:观测天象,应季农忙。夏历
②名词:最早利⽤天⽂知识农耕⽣产的⼈。夏朝夏代夏侯夏禹夏后⽒      /      华夏西夏
诸夏
春秋内其国⽽外诸夏。------《公⽺传 . 成公⼗五年》
构⽊钻燧于夏后⽒。------《韩⾮⼦ . 五蠹》
③名词:⽇照充⾜的农忙季节。夏播夏锄夏收夏耘夏种夏初夏末夏季夏⽇夏天夏令夏
⾄夏粮夏苗夏畦夏秋夏熟夏汛夏⾐夏装夏令营    /    初夏仲夏季夏孟夏春夏秋冬秋冬春夏
四⽉维夏,六⽉徂暑。------《诗 . ⼩雅 . 四⽉》
秋染夏。------《周礼》
夏字从造字之初就不是代表⼀个季节,因为夏商时代没有夏这⼀季节名称;夏字在它诞⽣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没有⼀个标准的“配置”,因为从⾦⽂到简书夏的写法五花⼋门。
⾦⽂夏壐印·简书夏
夏字未见于甲⾻⽂,⽽始见于春秋时代的⾦⽂。它的组成就像是⽤⼿脚头颅等⼈体组织随意拼凑成的⼀个汉字。不细⼼琢磨和思考是很难看出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信息的。这些夏字⾥⾯最早也是最为学界接受的是上图中左上⾓秦公簋中的那个夏字,不仅恐怖,⽽且⾎腥。这个夏字⾥只有⼀只⼿,两条腿⼀个头颅,但是其中却藏有两把⼑。显然这个夏字表⽰的是⼀个⼈,那么这个⼈的左臂已经不知去向。两条腿中右脚⾃膝下被砍掉了,左腿⾃⼤腿以下也被砍掉了。(参见《破译39》刖刑)但是,当我们在东汉许慎的《说⽂》中看见这个夏字的⼩篆和相关解释的时候,它已经被演化修复得如此完美,以致作为华夏
⼦孙的我们为这个夏字感到⼏分⾃豪了。我认为⼩篆的夏字掩盖了或者说遗忘了⼀件残暴⽽⾎腥的历史事实——商汤诛夏桀。
⼩篆夏《说⽂》“夏,中國之⼈也。从⼢从⾴从⾅,⾅,兩⼿。⼢,兩⾜也。”当然,许慎这⾥描述的是⼩篆的夏字。段注:“以别於北⽅狄,東北貉,南⽅蠻閩,西⽅羌,西南焦僥,東⽅夷也。夏引申之意爲⼤也。”
⼀个⼤写的⼈字!我们会发出这样的由衷的赞叹。但是随之我们也会产⽣⼀个疑问:最早那个恐怖⽽⼜⾎腥的夏字为什么被修复、篡改得如此完美了?这种修正是不是掩盖了⼀些历史事实(或者这件历史事实在东汉时已经被史家们"为贤者讳"了)?这个夏字的本义到底是什么?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就常常⾃称为夏:
《论语》“狄夷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也。”
《荀⼦》“越⼈安越,楚⼈安楚,君⼦安夏。”
《左传定⼗》“孔⼦⽈'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不过这些⾃称为夏的⼈⼤多是西周以后的⼈,因为周⼈是夏的后代。商代的统治者绝不会以夏⾃称的。因为他们灭了夏王朝并取⽽代之成为中原的主宰⼒量。
据我的考证,系统化的甲⾻⽂字产⽣于盘庚之后的⼩⾟朝,秦公簋⾥的这个夏字是从晚商甲⾻⽂⾥继承的呢,还是春秋时⼈们⾃⼰创造的现在难有定论。但是,创造这个字的⼈⼀定不会⽆缘⽆故地造出这样⾎腥的⼀个字来。
这个夏字表⽰的是⼀个⼈,那么这个⼈的左臂已经不知去向。他的右⼿撑着已经被砍掉了右脚的腿部,左腿⾃⼤腿以下也被砍掉了。⾝边丢着两把⼑。按照甲⾻⽂的造字规律,⼑上应该滴下⼏滴⾎。⾦⽂很少这么造字。
我的答案是:这个⼈应该就是夏桀。这个夏字就是夏桀被杀死时的惨状的记录。造字者使⽤这样⼀个符号作为夏桀的专⽤名词,在那个时代是通俗易懂的,⼈⼈明⽩的。所以这个夏字很⾃然地被引申⽤来称呼⼀个已经渐⾏渐远的时代——夏王朝。
《周書》謂桀之败,南徙千⾥,⾄於不⿑,⼜南徙⾄於魯。
《淮南⼦·脩務訓》“湯整兵鳴,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歴⼭。”
《荀⼦·解蔽篇》“桀死於亭⼭。”
我们从上述⽂献看到。在春秋以后,夏和桀实际上是指同⼀个⼈:夏桀。⽽桀只是谥号,夏的末代王名叫帝履癸,死后才被叫作桀的。那么他死后为什么叫做桀呢?见《康熙字典》桀条有如下:“集韻:巨列
切。傑,磔也。……古⼈称,桀,黠者。其凶暴若桀也。⼜谥法:贼⼈多杀⽈桀。”
关于夏桀的凶暴很少有历史⽂献可以证明,所以夏桀成为了凶暴的代名词可能有冤屈之处。夏王朝其实是⼀个很少对外发动战争的王朝。之所以⽤这个桀字作为夏桀的谥号,极有可能就是夏桀的惨死之状作出的。⽽秦公簋的这个夏字其实就是对这样⼀个惨死者的⽩描。
长期以来,学界在研究夏字本义时很少重视到桀字在古汉语中有⼀个重要的义项:《辞源》桀条下“桀②古代分裂犯⼈肢体的酷刑。通磔。《说⽂》'桀,磔也。’”这个义项的来源是什么?难道和秦公簋⾥的这个⾦⽂夏字不是如出⼀辙吗?夏,正是夏桀临终时被施以的⼀种酷刑——左臂已经不知去向。他的右⼿撑着已经被砍掉了右脚的腿部,左腿⾃⼤腿以下也被砍掉了。夏桀的死正是被肢解了。请重视《说⽂》的这个词条,它证明桀字在东汉时代还仅仅只有⼀个解释,其本义就是肢解这⼀酷刑。我认为它的这⼀本义正是来⾃夏桀之死。不是夏桀太残暴,⽽是夏桀被残暴;不是夏桀肢解⼈,⽽是夏桀被肢解。这也许正是⾦⽂夏字要保留的历史真相!
如果以上考证属实,夏字作为夏王朝的名称是在它灭亡以后才被创造。在此前⼝⼝相传的历史中,它只是简单地被称作夏或者桀。夏王朝是因夏桀⽽得名的,这⼀点会给今天的夏⽂化考古带来很多的新思路。
在甲⾻⽂⾥,我们没有发现这个夏字。即使发现了,这个夏字也还是对夏桀的专⽤名词。并不能证明晚
商时代有夏季,从⽽据此推论出晚商时已经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历法的结论。作为晚商只有春秋没有冬夏还有另外两个⽂献证明:⼀是《诗经·豳风·七⽉》,其中的⽉份历法是⼗⽉和⼗⼆⽉两种并⾏,正是显现出两种历法过渡时期的痕迹。因为在⼗⽉历法中只有⼀种可能,就是每年分为春秋两季,每季五个⽉,⽽不可能出现每个季度只有两个半⽉的情况。⼆是从《夏⼩正》⾥看出夏代实⾏的是⼗⽉历法。最简单的证明是在《夏⼩正》中最长的⽩天(养⽇)和最长的⿊夜(养夜)分别出现在夏历的五⽉和⼗⽉。有关考证参见我的相关⽂章。《夏⼩正的⼗⽉历法》
【甲⾻⽂字本义⼩结】
夏始见于⾦⽂,甲⾻⽂中未见
夏的⾦⽂本义:夏桀。引申义:夏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