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画片《花木兰》再谈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动画片《花木兰》是一部取材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动画作品。动画影片虽然一定程度上采用了中国元素,这也是其成功的基础之一,但动画影片体现得更多的是美国梦等美国的价值观,而其取材原作《木兰辞》背后的中国文化元素是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和忠孝等价值观。
关键词:木兰男尊女卑个人价值美国梦
动画片《花木兰》取材自中国南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辞》。《木兰辞》讲述的是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二载后凯旋回朝,谢辞赏赐,回归故里的故事。塑造的是中国古代的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宣扬的是忠孝的思想。故事的背景是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动画片《花木兰》是迪士尼公司与美国动画艺术家们运用中国题材推出的第一部中国元素的动画片,将中国千百年来的经典故事具体化和戏剧化,忠实于中国元素的同时,加入美国的元素和价值观,呈现的一部中国题材与美国文化混合的动画作品。花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和忠孝两全的形象被追求自我实现和平凡人也能实现个人价值的美国梦精神取代。再看这部影片,或许能感受美国梦与中国梦价值取向上的不同所在。
一、《木兰辞》所体现的中国文化
千百年来,封建中国宣扬的是忠孝,而《木兰辞》里的木兰虽是女性形象,但她替父从军,凯旋归朝所体
现的也是忠与孝的精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开篇木兰的叹息与忧虑来自于征兵的文书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实际情况。鉴于此,违背可汗的旨意是有违“忠”的主流精神的,但父亲年长而弟弟年幼,父亲从命出征唯恐一去不复返。于是木兰选择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么一个忠孝两全的办法。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木兰辞》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为了家庭及集体的利益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对集体的奉献精神。
替父出征体现的是忠孝的传统中国文化,而为什么出征的主人翁是女性使得这个故事为世人传诵和喜爱呢?中国古代没有年幼男性替父出征或者次子替长子出征的故事吗?笔者认为,使该故事特别出彩的背景是封建社会农耕文化男尊女卑的思想。这是《木兰辞》流传千古、广为传颂的魅力所在。农耕社会,男子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从事主要的社会劳动,逐渐形成男子从属于家族而女子从属于男子的社会形态。而封建社会一夫多妻的合法化,儒家思想从礼教角度的约束等是男尊女卑的观念深入社会,进而女性对社会活动的参与也次于男性或附属于男性。到后来的裹足陋习,可以说是把男尊女卑推到了一个极致,一个从行动上都不便的女人,无疑更容易被排斥到社会生活之外,从而更加稳固男性的尊崇地位。在男尊女卑的社会,能够参与到男性主宰的社会生活中,已经不易,而木兰不但参与进来,并且是参与到男性有绝对优势的战争中,就显得更加的难能可贵,巾帼英雄的形象就更加突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是何等的豪迈,在男性占绝对优势社会活动中成就了普通男性都不能达到的成就。于是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也体现了在
封建的男尊女卑文化中,人民没有放弃对女性成就的追求和认同,虽然木兰凯旋归朝后只能回归到安分的女性角中去。
二、动画《花木兰》体现的美国文化
美国迪士尼公司与其眼光独到的艺术家们嗅到中国元素的流行,潜心数年打造的中国题材动画片《花木兰》,将中国古代传奇故事中最有流传度的代表作品具体化和戏剧化,搬上荧幕,大受对中国元素感兴趣的观众的欢迎。但综合对比,其受欢迎程度并不如之后的一些中国题材动画。究其根源,笔者认为,这在于该影片对原题材忠实的同时,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渗入了美国文化元素,最突出的表现是角的塑造充满了美国梦精神的影子。迪士尼确认花木兰档期
美国梦近来由于中国梦的提出而再度回到人们的视线。“就“美国梦”一语而言,它是由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于1931年在其著作《美国历史文集》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之中,为了激发美国国民的信心,亚当斯想通过此书向成千上万的失去生活来源的美国人重申并再次确认美国人的希望”。美国梦是美国人以及世界美国移民或准移民的普遍信仰,是美国文化精神的缩影,体现的是美国人信奉的自由和民主等核心价值观。广义的美国梦是指人们相信,只要通过努力,个人就能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更好的生活。尽管这只是理想化的机会平等,并且对物质的过度强调和追求使美国梦不断失去吸引力,但它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却深入到文化活动的每个角落。小人物也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反应在各中文化作品中,于是,在美国迪士尼生产的《花木兰》不免套上美国文化的外衣。
影片开头木兰家人想要她光宗耀祖,而她却在相亲中搞砸。光宗耀祖虽是中国文化中对家庭的强调,但是,木兰搞砸的情节安排确实为她之后的成就奠定下基础。《木兰辞》中开篇的“唧唧复唧唧”表明木兰在从事男耕女织社会里妇女的职务:织布,也就是说木兰是一位称职的普通的女性。而动画片中木兰不能相亲相中,由此使父亲失望,表达了木兰是一位还如普通女性成功的角。而影片中的木须龙和幸运蟋蟀亦是如此。木须龙这位守护使者其实并不是花家祖先想要派去保护木兰的真龙,蟋蟀也不是真正的幸运蟋蟀。正是这些“不那么合格”或者说“远远不够成功”的角经过努力去获得成功,凸显了美国梦的精华所在:每个人,无论现状多么窘迫,无论多么平庸,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或许我并不是为了我的父亲来的,或许我只是想证明我能行。所以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影片中的木兰追求的是自我的价值实现
《木兰辞》中没有叙述战争中木兰个人的具体功绩,“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虽凯旋归朝,但经历战争凯旋归朝的还有百千强,没有刻画木兰对整个战争的关键作用。而影片将之具体化,特别是在匈奴大兵杀来时,木兰英勇炸崩雪山将匈奴士兵全部掩埋,以及后来匈奴向京进发,木兰冒险通报并以自身武艺救下皇帝等细节,体现了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关键时刻是个人,是英雄扭转了局面。以及影片一开头,将军向皇帝汇报军情紧急希望调兵前去抗击匈奴时,皇帝说:“一粒米可以改变斤两,一个勇士有时候可以决定胜负。”这是赤裸裸的对个人主义的宣扬,中国文化中难见这样的对个人作用高于集体的表述。虽然个人英雄主义在影片中有助于角的塑造,但和中国古诗辞里的巾帼英雄形象塑造的文化背景已相去甚远。
三、管窥中美文化差异及中国梦与美国梦
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充斥着个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的是个人的作用,折射着美国梦和美国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木兰辞》传递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思想,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对集体的强调,个人对家庭和对祖国的奉献,折射的是封建社会形态中的男尊女卑。动画片《花木兰》虽然选自中国题材,角造型及场景等也大量使用的是中国元素,但它的思想内涵已经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而有了较大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得以管窥中美文化差异,以及当今提出的中国梦与美国梦在价值取向上的一些差异。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学出版社编,中国文学古代诗歌卷,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1999。
[2] http:///wiki/Mulan,2013-10-11。
[3] 胡立新,方拥军,好莱坞大片的极端文化价值观批判[J]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4] 武波,美国梦”一语的来历[J]英语知识,1996年第07期。
[5] 杨云,《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 http://theory.people/n/2013/0702/c366049-22046916.html,20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