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十大不确定性因素
 
 
内容摘要从今年5月份开始,全球经济深度衰退态势得到初步遏制,美国、欧洲、日本及新兴经济体均出现经济复苏迹象。但全球经济中存在十大不确定因素,将影响经济复苏的进程,包括:主要发达经济体自主增长乏力、金融系统仍存在风险、货币政策面临通胀压力、各国政府债务风险日益严重、去产能化道路漫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可能回流新兴市场、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失业率上升、美国经济可能出现反复。
从长期时间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能逆转,世界经济增长多元化、多极化趋势将为长期发展提供助力,各国联合救助政策携手应对危机,世界经济的博弈结构有所改善,影响未来国际经济格局的长期性因素并没有改变,这些决定了世界经济向上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但是短期性风险和挑战仍不容忽视。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与货币宽松、政府透支、结构失衡、美元走势、大宗商品价格、通缩通胀、资本流动等多种因素交织,将使未来全球经济面临更为复
杂的形势,特别是在各国政府缺乏超常规刺激政策的退出机制,并且没有有效跟进促进中期增长和长期结构调整的后续政策的前提下,未来全球经济不排除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以下就未来全球经济复苏的复杂性、可持续性和波折性及其影响因素做出分析判断。
一、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自主增长乏力
如何恢复经济内生性,培育政府投资的接棒者,以减少未来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振荡,将是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但从目前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一是政策溢出效应已经逐步减退。全球经济大幅度下滑得到遏制得益于各国政府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和超宽松的货币投放。据测算,美国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对于经济刺激作用主要集中在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将拉高GDP增长4个百分点(环比折年率)。二是从政府刺激的经济复苏转变成由私人需求和投资推动的可持续性增长迹象不明显。当前反映市场自主投资意愿的全球企业融资指数持续下降。由于经济前景不明朗,企业在销售下滑背景下减少了资本支出,这使企业进一步减少商业投资,并进而可能会伤害刚刚起步的复苏。三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缺乏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眼下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金融、消费和房地产”三大动力已经衰竭,实体经济和金融要经受较为漫长的休整期。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必须向实体经济复归,但短期内到实
体经济的新引擎难度很大,即使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转换的周期也很长,未必能立竿见影。
二、全球金融系统初步稳定但高风险因素依旧存在
美国主要金融机构在接受财政不断注资后,自有资金情况有所改善。从伦敦银行间美元和欧元3个月拆借利率(BBA LIBOR)变化水平上看,美元隔夜拆借利率已从危机爆发时的高点4.00-4.10%跌至目前的0.24-0.22%,同时伦敦同业拆借利率-隔夜指数和信用违约掉期利差的日益缩小均表明 “解冻”货币市场的政策效应已开始显现,银行的惜贷氛围缓解,美联储直升机撒钱式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始作用于实体经济,融资功能趋于恢复。
首先,银行坏账使全球银行系统恢复渺茫。虽然在过去的20多个月内,大部分金融机构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和次级债券相关的不良资产核销,但是金融机构表内、表外的所谓“有毒资产”,包括次贷、次债及相关衍生品等引发的损失尚未全部核销。据英国皇家康奈尔咨询的统计,美国银行销账比例已经占到国家银行系统合并资产负债表的53%,占GDP的4.4%。瑞士、荷兰、英国和德国的银行系统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这四个国家银行的销账比例分别占GDP的15.0%、2%、4.2%和2.8%,这给未来全球银行系统带来较大不稳定因素。
其次,美国金融领域前景不容乐观。一是金融机构逾期贷款还在增加,小金融机构破产还会出现。二是消费信贷急剧萎缩、违约率上升给消费复苏前景蒙上阴影,消费信贷复苏前景堪忧。一方面,美国消费信贷连续4个月下降。经季节调整,美国5月份消费贷款余额环比折年率下降1.5%,为连续第四个月出现下降。5月份消费贷款余额下降32亿美元,至2.5196万亿美元;其中,包括信用卡在内的消费循环信贷环比继续下滑3.7%,而非循环信贷则下滑0.3%。
图1    美国消费信贷与经济周期
全球金融危机时间消费信贷的持续萎缩使消费很难延续过去4年对美国GDP 增长2%的增长拉动。另一方面,美国信贷违约率创历史高点。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近日公布了全美拖欠情况调查。该调查显示,季度间的止赎率增幅已经达到1972年以来的最高点。在2008年第一季度与今年第一季度之间,首次抵押贷款的止赎增幅提高了36%,这对长期以来依靠家庭融资和不动产抵押贷款支撑消费的美国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三、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日渐严重,货币政策进退两难
主要原因:一是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计划还远没有完成。2008年9月前后,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瑞士、瑞典、挪威和以列中央银行都采取了某种形式的量化宽松措施。此后至今,这些经济体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大都保持了强劲增长。目前,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四大经济体(G4)的M1增速达到12%,其中美国接近20%,欧元区约为8%,日本M1增速也进入了正区间。G4之外,瑞士和以列货币供应量的增势也非常强劲,最新同比增长率分别高达42%和54%。挪威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令其基础货币保持高位,其M1增长率开始摆脱先前紧缩政策的不利影响,进入了正区间。在瑞典,基础货币的增加也使M1增长率超过了6%。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计划还远远没有完成。美联储资产收购计划的总额为1.75万亿美元,目前大约完成了一半左右,英格兰银行的收购计划还有18%左右(230亿英镑)未完成。另一方面,欧洲央行于7月份买进600亿欧元的债券。二是货币政策创新增加了流动性创造途径。欧美中央银行推出的定期资金招标工具和互换货币交换工具等创新工具将大大增强流动性;三是货币政策对流动性易放难收。各国央行为缓解信贷紧缩而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缺乏退出机制和有效的工具,直接结果就是导致过剩的流动性,而难以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回收过剩的流动性。
        图2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基础货币供应量直线上升
四、发达国家政府财政透支未来可能深陷债务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公布最新一期报告显示,全球各大发达国家日益增加的公共债务,可能削弱振兴经济计划的效益,妨碍复苏。目前,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以及20国集团中的澳洲和韩国,正面临债务居高不下的问题。预计美国本财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创纪录的1.84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2010-2019财年财政赤字总额将高达7.1万亿美元;英国2009年财政赤字将达到1910亿英磅,有可能在明年陷入史上最严重的债务危机,而其他欧盟成员国2009年财政赤字也将超过国际公认警戒线3%的水平,其中德国今年赤字可能会达GDP的4.4%,2010年达到6%,法国今年赤字将占到GDP的5.6%;日本出台的四项经济刺激计划,总支出规模达75万亿日元,已占GDP的5%左右,致使时隔7年再次陷入财政赤字。各国政府的债务风险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