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商业银行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及化解措施
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机为全球金融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也未能幸免于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采取了各种措施以应对和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例如: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跟踪分析、围绕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主营业务、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业务专营机构建设等。金融危机带来的调整和变革,对国内商业银行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国内商业银行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力求牢固立于世界先进银行之列。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危机;措施
    2007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由来已久,发展迅猛,影响非常大。此次金融危机由美国引发,由房地产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又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区域性危机扩散成全球金融危机。
一、商业银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带来了深远影响,经济危机也导致全球为数不少的商业银行出现经营失败。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全球金融业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并推动银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金融监管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业务范围将被纳入监管视野。其次,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在获得国有资本和国家信用注入后,其公司治理结构将被重建,激励机制也将面临重大调整。第三,全球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回归传统”,“华尔街模式的交易与自营业务比重将大幅下降,传统银行业务比重将上升,远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将日渐萎缩。第四,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讲,由于外贸和制造业遭受了相对较重的打击,未来一段时间内必将有部分银行信贷资产出现损失。
危机表明,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户风险或债项风险,而是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全面下行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应对系统性风险”,不能单纯从一般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问题,必须拓宽视野,在加强基础风险管理的同时,实施战略应对,才能从根本上抵御系统性风险的冲击。所谓战略应对,可以概括为预测大雨——打造方舟——发现绿洲。预测大雨,就是抓住机遇做好银行主营业务,不断做大做强,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强经济金融形势研判,对局部风险进行预测并实施压力测试,提前加以应对;打造方舟,就是加强战略管理,推进业务经营与银行管理两个维度的战略转型,实现银行发展结构的优化,提升整体管理能力,使银行成为一艘在大风大浪中仍能稳健前行的生命之舟;发现绿洲,就是在做好银行主业的同时,稳步扩展经营地域和领域,向中小企业、农村金融服务等蓝海领域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服务领域推进,
从而达到发现新的增长点和分散风险的双重目标。
商业银行所采取的许多措施体现了战略应对的基本思路。例如,商业银行在2008年上半年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跟踪分析,提前实施了存量资产结构调整等重大业务策略;2008年下半年以来,抓住国家保增长的机遇,围绕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市场份额增加较快。2009,商业银行又明确了以管理提升为重点,致力于提高管理水平,并严守风险管理底线的要求,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此外,商业银行还通过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业务专营机构建设、开设村镇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加强战略合作等方式,不断寻新的业务发展机遇。
二、商业银行对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认识及把握
金融危机加速了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步伐,政府也通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举措加以推进。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为银行科学发展创造了条件,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和商业银行经营两方面的发展形势,商业银行已着手对5年战略规划实施修订,制定未来两年的奋斗目标。其基本思路是:对于业务发展目标,要自我加压,积极争先;对于关键指标,要再上新台阶,保持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的稳定。
根据国家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商业银行2009年的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十条金融三十条的方针政策,加大对扩大内需重点领域的新增信贷投入,大力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省级政府以上地方财政支持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灾后重建项目;积极参与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支持扩大内需措施受惠的资源性行业、电信运营及设备制造业、大型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生产等行业;加大对中小企业与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投放增速要力争高于商业全行贷款的平均水平。
二是紧紧围绕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特点,着力发展跨经济周期的中长期贷款业务,包括重大项目贷款、银团和再融资银团等;争取在并购融资上有所突破,支持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优化社会资源、实现做大做强。
三是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发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未来进口货物抵押开立信用证、涉外保函等新型贸易融资工具,开展国内信用证押汇等系列融资产品创新,推出期交所仓单质押业务、B2B 项下贸易融资业务等。
在大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效益增长的下降、资产质量的恶化是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信用风险已经显现,主要体现在:部分两高一资行业利润下滑、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面积亏损,以及集团客户存在风险隐患、部分中小企业生存举步维艰,一些区域、特别
是东南沿海部分区域不良贷款快速反弹且有不断扩大趋势。在信贷投放增速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资产质量必然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信贷投放量高速增长对银行业的影响及未来经营风险的防范
2009年上半年我国信贷投放量增长无可厚非,但总量偏大。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局面,是国际与国内问题叠加、短期与长期因素交织引起的。短期因素主要表现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致使市场需求萎缩和价格大幅波动;长期因素主要表现为国际与国内范围的产能相对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要克服这种长期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国内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涉及对我国以投资拉动和外需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彻底转变,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和升级换代步伐的加快,以及优化社会资源在不同领域和地区重新布局和分配。信贷投放增速较快,一方面会带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会继续加大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这些深层次问题,表面上主要反映在实体经济方面,但对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
对于银行来讲,应通过各种措施减少风险成本,实现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一方面,严格风险管理,夯实资产质量,降低客户违约和不良资产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通过合理风险拨备、
适度放宽风险偏好、加强风险定价能力,有效促进资产业务发展、实现规模增长、获取较高的风险资产回报。
四、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政策
近来,房地产市场波动较大,商业银行的房地产政策是鼓励部分分行加大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投入,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坚决退出。
在内部风险控制方面,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变化风险,跟踪市场发展趋势,严格、审慎地把握房地产项目信贷的准入标准,进一步强化对房地产贷款的风险管理。
从区域方面看,对于所在城市房地产价格上升速度较快,投资、投机类购房占比偏高的地区,商业银行要求各分行严格控制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
从项目和开发商选择上看,商业银行的目标客户集中于资金实力雄厚、有良好开发记录、信用良好、业绩突出的优质开发商。同时密切监测房地产开发商的资信和财务状况,加大对开发商资信和财务状况的监控。
五、在全球银行业监管体系改革的大环境下,中资银行监管体系亟待改革和调整的内容
在伦敦金融峰会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认为,有必要对所有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管和监督,包括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和企业高管薪酬。而正是由于缺乏金融监管才导致此次危机的爆发。因此,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加强金融监管势在必行。具体到中资银行的监管,需要就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加强监管成本意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金融创新监管;加强市场化监管,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谨防国际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已经跨入世界先进银行之列,不仅主要财务指标达到国际银行先进水平,在由权威机构发布的世界大银行排行榜中,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也纷纷位居前列。面对不断深化和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宏观危机的周期性调整,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刻反思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中国的商业银行才能够牢固立于世界先进银行之列。(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高建正.全球市场灾难的背后[J].金融文摘,2008,(12).
[2] 阎晨.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与化解 [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07).
[3] 林祥.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的启示 [J].福建金融全球金融危机时间,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