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战略选择
作者:  高发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第10期
    高发
    摘要:从2007年开始,次级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全球金融系统流动性枯竭,并且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世界各国开始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这为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良好机遇。本文分析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并对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战略选择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金国际融体系;战略;建议
    当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探讨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2008年次级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显示了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存在重大缺陷: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不能有序促进、引导全球金融的健康发展。面对金融危机,全球主要经济体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应对,降低了危机对全球的损害程度,并缩短了危机持续的时间。同时,这次金融危机也凸显了改革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一、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国际背景
    从2007年开始,次级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一场发端于美国次级贷市场的信用违约危机竟然能导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纷纷陷入破产,直到2008年底,危机使得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陷入金融危机,全球金融系统流动性枯竭,并且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全球危机对各国居民造成心里恐慌,进而影响了消费支出,导致经济进一步衰退。面对全球历史上最大一次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都开始采取措施应对。欧美等国央行联手宣布救市,2008年底,中国政府宣布4万亿投资计划进行救市。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之间进行经济政策协调,这标志世界应对金融危机进入机制化阶段。
    世界各国开始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这为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良好机遇。2009年9月召开的G20匹兹堡峰会宣布G20正式取代G8成为永久性国际经济协作组织,拉开了发展中国家全面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讨论和决策的新时期。
    (二)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世界金融体系的协调、维护主要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4年7月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是为了协调和监督各国货币和金融政策,成立之初的确稳定了国际金融体系。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根本上是少数发达国家操纵国际金融体系的产物。由于种种缺陷,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保留下来,但其稳定国际金融体系的功能却大大下降。此次危机暴露了在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的跨国监管上存在重大缺陷,而这种缺陷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弥补的。当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预警和监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对危机缺乏深刻分析;对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存在侥幸心理;缺乏有效的综合评估手段;不能独立向外发布预警。
    当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处于欧美的控制之下。它要想成为真正影响全球的货币和金融监管组织,必须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G20伦敦峰会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会议的中心议题。这次会议要求大力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并赋予其和新成立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共同监管全球金融体系的权力,各国一致同意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可用资金至7500亿美元。同时.伦敦峰会还承诺将落实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配额和话语权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大国的发言权。
    二、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0年,中国才恢复其在组织中的
席位。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在基金组织中我国一直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融入国际体系始终是中国对外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本次次级贷危机显现出来国际金融体系的不足,同时也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提供机遇,中国当然不能放弃这个大好时机。
    当前,国际体系,尤其是经济体系正处于巨大变革时期。发展中国家改变以前的战略,即不谋求推翻现有体系下融入现有体系的战略。同时国际体系的权力中心也由发达国家唱主角转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治。中国应该将自身置于国际体系的变动之中。根据国际体系转型的特点,中国与各国的合作态度决定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大背景。中国应顺应潮流,努力提高国际地位,扩大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并推进现有秩序向良性方向发展。
    三、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战略选择
    从现实来看,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遵循以下战略
    (一)改变阻碍本国金融发展的环境制约全球金融危机时间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净输出国和全球最大对外债权国,内外金融环境都发生重大变化,但是,中国金融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隐患:金融发展的宏观环境较为脆弱;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有待转变,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生态恶化,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突出;金融体系相对脆弱;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都比较薄弱。
    因此,中国要改革制约内外金融发展的制约条件,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进而参与构建国际金融体系,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二)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为突破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成立以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其原因在于它的治理机构和运作机制存在较大缺陷,尤其是其成员国份额和投票取得分配不对等。发达国家在其中的份额占到60%,对决策有决定性影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份额较低,没有话语权。
    因此,中国要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作为突破口,做以下努力:改变组织份额和投票权基于经济规模的分配原则,扩大基础投票权,让广大发展中国家有话语权;新的份额设计既要看经济总量,还应反应经济发展速度;要保证制度设计的公正性,并废止发达国家的否决权;积极推动赋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管全球金融领域更重要的权利。
    (三)打破美元垄断地位,不断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当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然处于垄断地位,其他货币如欧元等都无法取代美元。而美国正是凭借美元霸权垄断国际金融体系。因此,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打破美元的垄断地位,使得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人民币国际化正是打破美元垄断的重要战略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攀升和在国际
贸易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将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重要的世界货币储备是当务之急。我国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动这一进程。这包括:加快推进人民币周边化,巩固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推进人民币由结算货币向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转换。
    (四)建立国际金融中心
    在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目前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较为顺利,但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仍然困难重重。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对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国际金融体系意义重大,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并将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中国要积极、稳妥地采取措施,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
    (五)维护中国金融安全
    中国在参与构建全球金融新秩序、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国际收支失衡的风险;;外汇储备资产保值的风险;人民币波动及逆转的风险;确保人民币汇被国际游资冲击的风险。
    这些风险都将影响中国的金融安全。中国在参与构建全球金融新秩序、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和防范这些风险。
    参考文献:
    [1]封文丽.从金融危机谈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建[J].商业时代.2009(21)
    [2]陈玮.论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之路[J].经济师.2009(05)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经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