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互文 细节动人——五下《游子吟》教学实录及评析
作者:彭才华 胡海舟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1年第1期
【教学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理解诗意,抓住细节体味“母爱”。
3.互文阅读,学习以细节表现“母爱”。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好!你们已经读过不少唐诗,那么,谁知道唐诗一共有多少首呢?
生:一千首,三千首……
师:清朝有人搜集整理了唐诗,发现一共有49403首,诗人2873位。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流传到今天,我们能读到的唐诗就不多了。同学们,你最喜爱的是哪一首呢?
(生轮流发言,谈自己喜爱的唐诗)
师:大家猜猜,在这么多唐诗中,哪一首最受欢迎呢?
(生交流《静夜思》《山行》《登鹳鹊楼》)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猜想。老师告诉大家,1992年,香港一家出版公司曾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的内容就是“最受欢迎的唐诗”。调查结果是哪一首呢?请看课件。
(课件呈现《游子吟》全诗)
师:就是这首——孟郊的《游子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提示“吟”的写法)
师:“游子”是什么意思?
生:出门在外的人。
生:出门旅游的人。
师:哦?那么,五一假期,你离开家乡到北京去旅游,算不算?
生:不是!因为五一假期才几天,旅游很快就回来了啊!
师:哦,看来“远游”不只是说距离家乡比较远,更是指——
生:离家时间比较长!
师:太棒了!偶尔出门几天,不算是远游,也就谈不上“游子”。例如,虽然我们离北京比较远,但现在的交通如此发达,我们来回只需三五天就可以了。这不算真正的“游子”。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孟郊称自己是“游子”吗?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孟郊的生平。
(课件呈现孟郊生平)
师:原来,孟郊漂泊大半生,所以称自己为“游子”。那么,有谁知道“吟”的意思吗?
生:就是吟诵。
师:同学们,“吟”在这儿表示一种诗歌体裁,往往是诗人有强烈感情的时候写出来的。我们一起来读
读诗的题目。
(生齐读诗题)
二、以读为本,体味母爱
师:为了求取功名,孟郊离家远行,长年在外。这位游子会吟些什么呢?我们可以从诗句中得到答案。首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整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指名读。正音:缝,恐,晖)
(生齐读全诗,师带读)
师:这首诗,你读懂了吗?同学们,静静地再读一读,边读边想,把自己的理解和疑惑批注下来。
(生默读,批注)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大家读懂了哪些地方呢?
生:第二句的意思我猜是这样:临行的时候,母亲一针一针地缝衣服,就怕儿子回来得太晚。
师:是啊,就怕孩子回来太晚,衣服也坏了,所以母亲要“密密缝”。其实,总之一句话,就是希望——
生:孩子早点回家。
师:是啊,儿行千里母担忧。在母亲心里,只有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才觉得踏实。那么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生: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
心,能够报答母亲春晖般的恩情呢?
师:是的,这里的“寸草心”就是——
生:儿子的孝心。
师:嗯,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是一样。“寸草心”就是孩子的心意、孩子的孝心,而“三春晖”就是——
生:母亲的恩情。
师:母亲的恩情太深太重,孩子没办法报答,这就像小草生长需要温暖的阳光照耀,但小草却没法报答阳光一样。那么,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何“临行”的时候才缝啊,不能早点吗?
师:提得好!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母亲只是缝补了衣服吗?为什么只说“临行密密缝”啊?
师:又是一个好问题!这两个问题,大概可以放在一起来理解。同学们想一想,孩子要出远门了,母亲只是缝补了衣服吗?你猜想一下,母亲还会做什么?(生说)
师:是啊,大家说得都有道理,这些都有可能。那么,为什么只说“临行密密缝”呢?
生:是“密密缝”最重要吗?
师:哦,做一顿饭让孩子吃饱也很重要啊!
(生语塞)
师:其实,也可以写做饭给孩子吃的。我们一起读这一句。
(出示。生读: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饮马长城窟行》)
师:“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一个妻子写了一封信给丈夫,信的前一部分让丈夫增加饭量保重身体,后一部分诉说思念。吃饭,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写吃饭还是缝衣,这只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大家闭上眼睛,听听老师读读这两句。(范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同学们,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母亲眯缝着眼睛在给孩子缝补衣服。
生:我看到一个孩子即将出门,他妈妈又说,孩子你把衣服脱下来,我再给你缝好一点儿。
师:你真的听进去了。其实,母爱如海,它的表现形式实在太多太多。孩子要远行了,母亲做了很多很多,孟郊只是把那么多的事、那么多样的母爱定格在临行前那一刻,定格在“密密缝”的一个细微动作里,让我们去想象,也让我们去联想、去回忆自己的母亲。那么大家再想想,刚才我们有人提到,为什么是“临行”的时候才缝啊,不能早点吗?你现在有什么看法?
生:孩子要远行了,母亲舍不得,忙前忙后,忙这忙那,就把缝衣服这事儿给忘了。
师:你们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要知道,孩子要远行,母亲往往很早就知道,她可能很早就开始在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呢。
生:我想,母亲可能早就缝过衣服了,只是在孩子即将出门的时候,突然又觉得不放心,就再缝一遍。
师:你的回答让我想起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复恐匆匆说不尽”——
生: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把信封上口之前,可能也看过几遍了,但行人要走的时候,还是想再看看有没有忘记什么事。而这里,母亲临行密密缝,也很有可能是——
生:母亲不放心就再缝一遍。
师:是啊,好一个“不放心”。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临行密密缝,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母爱。孟郊这样写,就勾起了无数人的联想和回忆。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母爱如海,无以为报。在孟郊与母亲聚少离多的20年里,孟郊想报答,却常常不在母亲身边,他只能感叹——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如今身为小小的县尉,想报答却感到力不从心,他唯有感叹——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想到母亲年事已高,自己就算能报答也时日无多,孟郊怎能不感叹——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读着读着,我们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读着读着,这首诗就像我们自己写的,那样熟悉,那样真切。读着读着,这首诗,就化进了我们的心里。(提示背诵)
(学生背诵)
三、互文深读,再品母爱
师:同学们,此刻我们大概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游子吟》这一首诗。因为,孟郊写下的“临行密密缝”,是那样真切,那样熟悉,它勾起了我们每一位读者对自己母亲的回忆。美国有位叫惠特曼的诗人说,“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真的,天下的母亲是一样的,从远古到今天,都一样!大家看,在孟郊之后,许多人也写过类似的母爱。这一首,便是当代诗人车行所写的母爱。(出示)
儿行千里
车行
衣裳再添几件
饭菜多吃几口
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
一会儿看看脸
一会儿摸摸手
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
装进儿的兜
替儿再擦擦鞋
为儿再缝缝扣
儿行千里揪着妈妈的心头肉
一会儿忙忙前
一会儿忙忙后
一会儿又把想起的事
塞进儿的兜
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
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千里的路啊
我还一步没走
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流
妈妈眼里流
师: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自读全诗,同桌交流)
生:这首诗写了母亲在孩子出门前做了很多事。
师:做了哪些?(生说)
师:是啊,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
游子吟的诗意 生:是生活中的小事。
师:和《游子吟》相比,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都写了母亲的不放心。
生:我还发现两首诗都是写生活中平常的小事。
师:是啊。两首诗都是选择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事来写,实在是太相似了!我们甚至可以猜想,诗人车行就是受了《游子吟》的启发,才这样写这首诗。
四、创作诗歌,礼赞母爱
师:这首诗被人谱成一首歌曲,和《游子吟》一样,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我们听。
(欣赏歌曲《儿行千里》选段)
师:每个人心中都有对母爱的动人记忆,而这些记忆往往都是生活中最平常又最真切的小事!在孟郊心里,母爱是“临行密密缝”中的一针一线;在车行心里,母爱是“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的声声嘱咐;在老师心里,“母爱”是每次打电话时,母亲总说的那句“放假了,早点儿回家!”。同学们,在你的心里,“母爱”又是怎样的?请拿起你的笔,用一句话写下自己最深的感受。(出示)
母爱是……
母爱,是那“临行密密缝”中的一针一线;
母爱,是“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的声声嘱咐;
母爱,是电话中的那句“放假了,早点儿回家”;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生:母爱,是早餐时那个圆圆的荷包蛋。
生:母爱,是我考试失败时那轻轻的安慰。
……
(学生依次交流,教师稍点拨修正后现场输入,完善小诗《母爱是……》)
师:同学们,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母爱总是这样,发生在最细微的地方,平平常常,真真切切。我们一起来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