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期第37卷(总第48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No.2,2021
Vol.37
Total No.482文化自信视域下电影美育功能构建
杨笑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美育作为新时代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持续关注,并成为“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电影艺术作为一种现代视听艺术,具有传递文化理念、积淀人文底蕴的育人作用,也因此成为了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电影艺术的美育功能,使之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信仰基石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新时代美育工作的现实成效。这就要求当前的电
影创作要自觉地将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作为核心指向,从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认同、讲好中国故事等角度出发,切实发挥电影艺术的美育功能。
关键词:文化自信;美育;电影
doi:10.16083/jki.1671-1580.2021.02.010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21)02—0045—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将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课题。2016年5月17R,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⑴这不仅是对文化自信的最充分最有力的肯定,同时也对新时代的电影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美育培养新时代的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者,成为了中国电影艺术的重要美育功能所在。
一、深耕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纵览中国美育发展史,传统文化始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育人资源。早在南北朝时期,庾信就曾
在诗作中写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⑵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传统文化之于育人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因此,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正是电影艺术继承与发展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可谓是民族精神之根,中华文明不仅延绵至今,而且更加繁荣,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拥有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我们更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温情与敬意”,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具体而言,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使文化传统中优秀的内容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就是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让每一个中国人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同时还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综合运用大众传播、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民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字形体肖然不动。中国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之前,从岩石上的象形图案,到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大篆、小篆和各种书体写法,中华民族始终坚持着“书同文”的文化原则。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不但是前人留给中华子孙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而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共构、法家墨家兵家等百家争鸣的思想体系,则更加深刻地蕴含着中华
收稿日期:2020-10-09
作者简介:杨笑(199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45
民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讲述着中国故事,尤其展示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艺术创造。
当文艺形式发展到当代,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电影以其时代影响力、视觉冲击力、故事表现力、精神感染力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受众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迅猛普及,“大众化”“年轻化”已成为当下电影受众与传播的显性标识,而这恰恰决定了电影对于育人工作的高度适用性。“大众化”决定了电影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这是电影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美育载体的关键所在,只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庞大的受众体,才能让全民性的美育落到实处。“年轻化”则意味着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成阶段的广大青年构成了电影的最基本受众体,而该体正是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关切对象,这也进一步决定了电影在美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电影艺术多元化传播的今天,互联网裹挟着海量的影视作品扑面而来,自媒体传播的便捷更将良莠不齐的视频内容如洪水般倾倒。青少年处于对世界认知与探索的初级阶段,面对如此众多反映现实世界的丰
富的影像、彩与声音的各种符号,更需要有审美经验的次主体为辅助来进行审美活动。对影视符号的解读影响着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与影视传播的功效,影视艺术不是简单的感官娱乐与满足,更是人类心灵、世间百态的折射。对于在影像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来说,感知视听语言尤为重要,掌握这一提升影视审美能力的利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的内容,更可以形成自我评析、自我过滤的趋利避害的能力。
就现实的题材而言,由陈凯歌执导的上映于2008年的电影《梅兰芳》可以说是深耕传统文化、发挥电影艺术美育功能的典范之作。影片取材于一代梨园宗师梅兰芳的人生经历,从“艺”与“德”两个方面来展现京剧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塑造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德艺双馨”这一艺术家标准的梅兰芳形象。影片故事主要分三个阶段,梅兰芳在国内的成名、在国外的饱受赞誉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大义凛然。与此同时,影片还塑造了一系列同样深入人心的配角,如视艺术高于生命、视尊严高于金钱的众多的老一代京剧艺人,这些人物形象同梅兰芳一道,承载着熠熠生辉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影片对爱国主义大曝的高举,更是抓住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传统文化以家国情怀为底蕴,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诠释。纵观电影《梅兰芳》中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众多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不难发现他们的性格气质、品行做派既符合传统道德体系,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肯定的人格风貌,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到了美育的契合点。类似的作品还有2011年上映的张唯执导的《一个人的皮影戏》,影片通过一位皮影戏老艺人的令人啼笑皆非的际遇,严肃地思考
了包括皮影戏在内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大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以及求变之路上的种种不确定性。影片以一种挽歌情调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悲怆处境,由此来唤醒人们正视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紧迫性。
二、构建文化认同,激发民族意识
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中国人有自己的心灵及其心灵复制的民族意识,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同时,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是一个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
多民族融合的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的基础和无尽源泉。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团结统一、和而不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影响着整个民族政治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竭尽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如“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是中华民族在共同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形成的,是促进全民族在意志和行动上形成凝聚力的精神。历史发展证明,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
构建文化认同,激发民族意识,需要在艰难的环境中激发“自强不息”的爱国情怀。这种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体表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斗争精神。悠悠岁月,沧桑巨变。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内忧外患的苦难,进行了不屈
46
不挠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无数先烈都为实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人民的富裕和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和艰辛的探索。而这段艰苦卓绝的伟大奋斗历程,也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美育素材。如2020年上映的管虎执导的影片《八佰》,作为疫情期间第一部院线上映的大制作电影,承载着提振国民信心的重要艺术使命,而最终影片也以审美价值与思想价值的高度统一交岀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影片取材于抗日战争期间淞沪会战的尾声,留守于上海四行仓库的号称八百实则四百名中国军人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不顾军事实力上的悬殊差距,与日寇激战数日的动人事迹。影片以极富艺术性的电影语言重新讲述了这段历史,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军人的形象让观众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凛然报国之志。“中国人”“中华民族”等文化认同概念在影片中成为了让观众热血沸腾的元素,不断地激发着观众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八佰》上映于国内疫情防控拨云见日而全世界范围内疫
情形势愈加严峻的时期,一度成为当时的全球年度电影票房冠军,就如同影片中的感人故事一样,它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与无畏无惧,构建了影像之外的文化认同。而与之异曲同工的还有同为2020年上映的管虎、郭帆、路阳联合执导的《金刚川》,影片以抗美援朝为故事背景,展现了志愿军战士面对强敌时的英勇不屈,揭示了战争奇迹背后源自爱国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讲好中国故事,奏响时代强音
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利用电影坚定文化自信,不能依靠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必须要到恰当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实际就是中国电影创作未来发展的正确路径。就此而言,所谓“中国故事”是强调一种新的宏观视角,强调中国立场,强调讲述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⑶而所谓“讲好”,强调的则是故事的传播效果与话语效力。
2019年上映的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可以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部力作。影片将故事背景设立为地球遭遇空前灾难、人类文明濒临绝境,中国航天员自觉承担起了守护人类命运的重要使命。影片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纳入到充满张力的故事冲突与震撼人心的视觉体验当中,不仅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票房表现,同时又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富有担当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且影片甫一上映,《人民日报》便用两个版面高度评价了《流浪地球》,从另一侧面更加说明了影片在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方面的重要作用。《流浪地球》和《战狼2》等影片一起,成功地打破了以往观众对主旋律影片的刻板印象,
而这些影片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就在于他们讲好了中国故事,他们是在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来传递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这些元素既是源自民族精神土壤的,同时也是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
民族文化形象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同样有赖于主观性的构建,这就决定了话语方式对于民族文化形象的重要影响。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柔性表达策略,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唤起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内在性认同,塑造积极、正面的民族文化形象,这也正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而如果我们可以简单地历时性地梳理一下中国电影在进入新时期之后的演变历程的话,那么不难发现,不断趋于正向的民族文化形象构建,分明便是一条十分清楚的发展路径o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国产影片都以东方主义的话语方式来展现中华文化、塑造老旧中国形象,如《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霸王别姬》《风月》《人鬼情》等作品,并且形成了“铁屋子里的女人”的独有叙事模式。尽管这些影片在国外赢得了声誉,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国产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也都是作为文化自信薄弱的表征的存在,并且自身不能起到筑牢文化自信、唤起民族身份认同的美育功能。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影像故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以及民族文化形象开始逐步转变,中国形象不再显得破败不堪,中国文化也不再是落后愚昧的代名词,而是呈现出尚义、敦厚的正面属性。如同为张艺谋所导演的电影,在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元素已经不再作为一种负面场景存在,而是成为了影片的正向美学内核,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2002年上映的
肖然《英雄》当中,大量具有中国美学做派的写意式镜头构成了影片的突出看点,构筑了影片美轮美奂的视听体验。同时,传统中华文化中“心怀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被影片所称颂,以及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精神,共同构筑了影片的主题思想,使整部《英雄》超脱于过往张艺谋电影的东方主义格调,将礼赞传统文化作为影片的价值观底。而在他2016年上映的电影《长城》中,则是更加大力弘扬爱国、重信、守义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并使之与影片中唯利是图的西方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体而言,当前国内电影大都能以本土立场来展现中华文化,塑造蒸蒸日上的中国形象,成
47
功地打破了中国文化形象的“他塑”境遇⑸,使之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坚定文化自信这一重要的美育工作方向。
从某种意义而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可能并不在于对当代中国辉煌成就的展示,而是像乔舒亚•雷顿曾提岀的那样,其实“现代中国”形象来得更加重要,“世界知道中国有多古老,无需再去强调。真正需要的是以简章的方式去了解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什么”⑷。如2019年上映的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就是聚焦新中国70年不平凡的奋斗历程,而2020年上映的宁浩作为总导演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则充分展现了祖国大地的日新月异。2020年上映的陈可辛执导的电影《夺冠》,尤其深刻地诠释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中国女排精神,带领观众重温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现实的意义上来讲,在刚刚过去的极不平凡的2020年当中,涌现出了众多的抗疫英雄,他们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道义观,奉献“小我”,成就“大我”,尤其是战“疫”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们,更是以实际行动书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昭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与此同时,广大电影艺术工作者用镜头定格感动、用歌声鼓舞人心、用诗歌凝聚温暖,一大批抗疫题材文艺作品直抵人心,如《战疫》《最美逆行》《在一起》《武汉日夜》等等,这些影片共同唱响了众志成城的时代最强音。可见,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我们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集成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岀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
电影艺术是人文精神和文化根脉承续的重要载体,丰富的影视题材、可塑的影像表达、多样的视听艺术形式,决定了电影艺术对历史的叙事、对当代的探讨。美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自信,树立未来的人生理想与目标,这也正与电影的审美属性相契合,相信在未来一定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持续发挥坚定文化自信的美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EB/ OL].dangjian.people/GB/414209/415921/.2017-11-0&
[2]庾信•庾信诗文选译•徵调曲[M].许逸民,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3]李云雷•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一一当代中国文学的新主题与新趋势[J].文学评论,2014(05).
[4]乔舒亚•库珀•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沈晓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晏青.文化自信的文艺实践:从文化叙事到中国形象传播[J].东岳论丛,2020(02).
[责任编辑:张丽丽]
The Function Construction of Film Aesthetic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YANG Xiao
(College of Art,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川i n130000,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new era,aesthetic education has been continuously concerned by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n recent years,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
k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As a kind of modem audio-visual art.Film Art has the function of transmitting cultural ideas and accumulating humanistic details,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function of film art and make it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build up the foundation of belief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ctual effect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This requires that current film-making should consciously take the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building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s its core orientation,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omot­ing traditional culture,building cultural identity and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function of Film Art.
Key words:cultural confidence;aesthetic education;film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