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史学界对我国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研究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基础作
用的是()
A. 科技的不断进步
B. 对古文献的整理
C. 考古的不断发展
D. 对神话传说的研究
2.据考古学家考证,早期北京人的寿命如表,出现表格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狩猎生活,危险过大
B. 不会用火,只吃生食
C. 没有工具,食物匮乏
D. 个体生活,难以生存
3.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
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 天然火的运用
B. 打制石器的使用
C. 居生活出现
D. 原始农业的兴起
4.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将民族学上的各种社会
加以分类排列的理论,其演进模式为:游团(地域性的狩猎采集集团)——部落(一般与农业经济相结合)——酋邦(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复杂社会)——国家(阶级社会)。据此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相当于()
A. “游团”
B. “部落”
C. “酋邦”
D. “国家”
5.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
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 农耕文明
B. 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 神话传说
D. 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6.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与良
渚文化形状相似的玉琮,但没有神徽。近日,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与商王朝时期一致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A. 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不同文化间互动频繁
D. 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7.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祭祀黄帝陵的高潮,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了全球华人。这是因为黄帝()
A. 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前身
B. 推行了禅让制
C. 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D. 主持治水有功
8.下列三幅图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A. 中华文明的演进
B. 生产工具的进步
C. 耕作技术的发展
D. 古代纹饰的演进
9.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一记载表明()
A. 禹禅让于启使华夏族分崩离析
B. 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C. 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D. 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10.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区。有的墓葬随葬品很多,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这些考古发现表明()
A. 夏朝用武力统治民众
B. 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C. 夏朝时期的疆域辽阔
D. 夏朝的中心地区在今山西境内
11.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关于夏朝的历史记载有西周的《尚书》、战国时期的《左传》、西汉的《史记•夏本纪》与《竹书纪年》等文献。这些文献()
A. 是证明夏朝确实存在的原始史料
B. 是后人编造的历史材料
C. 说明夏朝的存在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D. 是对远古传说的汇编
12.很多史学家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与上述最符合的是()
A. 良渚遗址与《回忆良渚遗址的发掘》
B. 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C.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D. 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
13.阅读下面“周朝分封制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 等级制度森严
B. 周王室衰微
C. 封建制度形成
D. 生产力提高
14.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A.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B. 突出周天子权力的至高无上
C. 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D. 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15.《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姜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述材料中出现从《诗经•小雅北山》到《诗经•小雅大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 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 青铜器的制造
C. 水利工程的兴修
D.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深圳福田邮编16.《三字经》有这样的文字:“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这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A. 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的产生
C.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 大一统时代
17.阅读如表,反映出战国时期列国变法()
A. 完全废除爵位制度
B. 打破世袭等级制度
C. 造成社会阶层固化
D. 秦国商鞅最早变法
18.《秦集史》指出,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早已推行,而秦国“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这说明()
A. 东方各国实行了商鞅变法
B. 商鞅变法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C. 秦国变法较早于其他国家
D. 商鞅首创的县制促使秦国强大
19.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促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大转型的措施是()
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 重农抑商
C. 建立县制
D.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20.据《战国策•秦策》载:秦“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此策最重要的历史影响是()
A. 增强秦国的战斗力
B. 发展了秦国的农业
C. 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D. 秦国确立土地私有制
21.如图是战国时期主要农业地区分布图,其中农业发达区主要分布在()
A. 农牧分界线以北
B. 汉水流域
C. 黄河中下游地区
D. 长江以南
22.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表明都江堰()
A. 反映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B. 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
C. 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功能
D.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3.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的17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 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
C. 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 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起来
24.清“万世师表”匾为康熙帝所赐(如图)。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康熙帝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听了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
后御赐此匾。康熙帝赐孔子为古代“万世师表”的历史依据是
()
A. 提出“仁”的思想
B. 主张以“德”治国
C. 主张“有教无类”
D. 撰写《大学》一书
25.某同学在研究成语起源时,有如下发现这说明百家争鸣()
成语揠苗助长杞人忧天滥竽充数东施效颦来源《孟子》《列子》《韩非子》《庄子》
A. 各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
B. 在当时引起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C. 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了思想基础
D.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6.儒、道、墨、法四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学说,他们的思想各树一帜,但它们也有不少共同之处,如()
A. 都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 都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 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 强调和谐,建立大同社会
27.面对“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局面,诸子百家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用以解决社会问题。此行为()
A. 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B. 代表了周王的利益
C. 表现了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D. 实现了人民的愿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