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
论
道100
小人物像 大世界崩塌
■ 冯 欣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 陈红梅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和内容隐喻来刻画社会规则禁锢下少女的艰难成长。通过影片内容叙事一定
程度上批判了社会现实,引起大众对少女青春残酷成长的沉思。同时,也通
过对电影《狗十三》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分析了成人的伪善,少女的改变,
以及少女改变之后的成长。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物形象;隐喻;成长
——浅析电影《狗十三》的人物形象塑造
“成长是什么,就是把真相撕碎了血淋淋地展现在你面前”,《狗十三》就是一部把真相撕碎了展现在你面前的成长史。少女李玩被迫成长,一次次的反抗失败之后,她慢慢妥协,妥协于这个非黑即白,情理与感情并没有严格分界线的现实世界。都说成长是一瞬间的事,其实不然,它是在很多次深夜痛哭,冷眼旁观现实世界后对这个世界最后一块遮羞布的弥补。整部电影以压抑的黑为基调,其间点缀着满天繁星,那每一刻欢笑都无比珍贵。
一、“自我”与“本我”
《狗十三》看似是青春叛逆期女孩李玩与丢失的两条狗“爱因斯坦”的故事,其实揭示的是李玩“自我”与“本我”的像反应。单亲家庭,缺少关爱的李玩内心孤独寂寞,用一道道高墙将自己束缚起来,细心的话,我们能发现影片的英文名是“Einsten and Einsten”,少女李玩物理成绩相当优秀,在选择兴趣班时,父亲却擅自将她喜欢的物理改成英语,对青春期的女孩来说,这是一种深深的遗憾,所以这也是爱因斯坦名字的由来。这只狗身上寄予了十三岁少女李玩对于自己爱好、梦想的美好希冀。从接受“爱因
斯坦”到失去,少女一次次的控诉着来自周围带来的强势压力,这种压力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带来的深深枷锁,并非她凭一己之力能推翻的,所以最终她选择妥协,接受后妈带来的“替补爱因斯坦”。在影片的结尾,她明明遇见了真正的爱因斯坦,但这个时候的李玩转身就走,在面前否认那是真正的爱因斯坦,因为李玩知道,一旦“爱因斯坦”跟她回家,面临的将会是弟弟的虐待,家长的白眼和再次被送到“狗肉馆”的风险,与其说学会放弃是对妥协的成长,不如说在经历一次次的失去失望后,那个天真无邪,对这个世界抱有最真诚善意的李玩已经不见了,被抹杀了,成长为一个大人想要的模样,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本我”与“自我”本就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界限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被打破而存在。
二、典型人物的塑造
好的影片必定是细微见著,就好像一颗洋葱,一层层剥开后仍旧不显苍白,包裹着丰富的故事内核,也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第一个关键词是“伪善”。导演为了表现出人性的虚伪设计了一个小细节,女主角去问的男朋友“伪善”的单词怎么拼,有理由相信每一个镜头细节的设计是有其独特存在含义的,因为纵观全片来看,虚伪这条线不是一条暗线,而是一条明线,成长的世界就是伪善的。影片之所以一直压抑,是因为它将生活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扯下,将那些不好的污秽赤裸裸地摆在大众面前,其实对于很多生活本来就是有尊严的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通过虚张声势、弄虚作假来获得别人眼里所谓的尊严,越没有什么,越想拥有
什么,反过来再来看李玩失去爱因斯坦的绝望时,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个女孩的固执了,因为越在意这只狗,越代表着李玩内心是孤独且寂寞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改变”。这条线是少女李玩贯穿全片的一条明线。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李玩喝牛奶的镜头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仓促上学时,奶奶递给李玩的,李玩吐了,后来牛奶被爱因斯
传媒论道
坦吃了;第二次是在两次经历狗狗丢失后,她和高放在一起,高放把牛奶递给她,她迟疑了一下还是喝了下去,就算她明明知道自己不能喝,在这里她喝下牛奶是一个暗喻,喻示着少女的妥协式成长;第三次是在影片的最后,她看着弟弟昭昭在滑冰场学习,一次次的摔倒后,老师将牛奶喂给昭昭,其实对于昭昭来说,成长是必然的,早点接受对他来说一件好事,如果以李玩成长的方式来看,太倔强的成长,很疼,这也是为什么李玩在一旁冷眼旁观的原因。“改变”是一个很哲学却很真实的命题,李玩的改变就好像是我们每个人青春成长的缩影,她对世界的信任开始崩盘,她不相信她说的话别人会接受,她的“自我”概念也被完全改变了,女孩所定义的东西是真实的,外部给的定义也是真实的,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真实的,那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内心世界的边界崩塌了,她对世界的定义彻底产生问题了,她把自己那个真我给埋藏了。女孩的认知边界,就是自我、真我全部混乱了,她变成了一个很假、很痛苦的人。
第三个关键词是“成长”。李玩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典型的“丧爱式家庭”,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起初的她是家里所有人生活的中心,但后来随着弟弟昭昭的出生,一次次狗狗的拥有失去,这个家庭给少女李玩带来的成长影响不置可否是最大的。或许在刚开始狗丢了后,李玩表现出的情绪相当人性,有少许人会埋怨李玩不顾大家的情绪,一意孤行的寻爱因斯坦的同时,但我们更多地忽略了,其实正是她的爸爸和爷爷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她这样做的。在影片中,李玩多次遭受重复的欺骗,幼小的心灵对现实的期望一点一点被磨灭。还有里面最为讽刺的是关于孙子的名字,在昏黄的灯光下,严厉的爷爷仿佛一个君王,说着不能随便取的名字,随口就喊作“昭昭”,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定想了很久,如此用心,相比李玩这个随意的名字,孰重孰轻,自有定论。
三、细节的刻画
影片的很多细节刻画了芸芸众生的画像,这种细节描写让人觉得心疼,就好像将一把刀直落落地捅进伤口,再不动声地拔出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在乎和感受也经常被忽视,大人们用他们认为的“替代式补偿”观念来强加给孩子,完全不在意孩子真正内心的想法是什么,久而久之,现代颇为引起人们关注的“亲子鸿沟问题”开始出现,这种问题,无法避免,是失望的叠加反应。楼上的鸟叫声对于李玩来说,是美好的,是匮乏无聊生活里的小慰藉,美好的东西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不可知,但现实往往残酷,揭开一层层美好的面纱,现实就赤裸裸地出现在你的面前,这里面也蕴含着一个生活哲理:越美好的东西,其实往往越残酷。李玩对于高放来说,是一次认真的青春荷尔蒙,他们两人之间的感情如同
影片基调:压抑沉重。不像平常青春片充斥的考试堕胎等烂俗剧情,在爱这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科目上,他们都还过于稚嫩,稚嫩到无法承受一点点责任带来的风吹草动就足以让那段感情分崩离析,当李玩站在高放的自行车后座上,问他“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相信很多人都开始心疼李玩,她明明在生理年龄上还只是孩子,但是却已经早早地成长为一个需要为他人考虑,学会妥协,懂事的好孩子;还有一处细节描写尤为深刻,在家庭关系上,李玩显然是失败的,父亲独断专行,后母虚伪自私,李玩自始至终没有融入这个重组家庭,父亲带着一家人去参加酒店应酬,进门时,父亲和后母抱着弟弟昭昭先进了酒店转门,留下李玩一个人在外面等待下一个门的开启,她脸上的落寞不言而喻,那种被孤立的感觉扑鼻打脸地冲出荧幕,李玩就好像一个被丢弃的玩偶,让人心疼。影片中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正是这些细节一点点组建起来一个庞大的故事结构体系,让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变得丰富而立体。
结 语
“每一场成长都是谋杀案”,电影用平淡的叙述方式展现出平凡的我们的挣扎与纠结,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们变成现在的真相,知道了原来我们是这样长大的。每个人也曾是一个固执的三角形,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点被磨成了圆形,遇到每一个坎都能看似轻松地翻过,殊不知在变成圆形时被磨掉每一个角都是血肉。故事最后定格在李玩观看他弟弟学滑冰,昏黄的暖光下,弟弟跌倒哭泣,教练让他自己站起来,她大概看到了13岁的自己,犯了错误没人帮助只能自己站起来。人生再多道理都没用,只能自己去亲身经历一遍。 (责任编辑:
小齐齐的大世界张贵志)
参考文献:
[1]杨雪团.诗意现实:青春电影真实影像创作论[J].四川戏剧,2018,(08).
[2]许涵之.深耕现实的土壤——华莱坞叙事中的现实主义转向[J].中国电影市场,2019,(01).
[3]仲呈祥,文豪.话剧《柳青》:现实主义的时代魅力[J].西部大开发,2019,(01).
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小人物:大光芒’:当代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研究”成果,项目号:2019XKT021。
10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