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啦小知识大世界正月初一
1、开门炮仗
正月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烂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对经商人家来说,放爆竹是为了祈福新的一年大发大利。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据说,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2、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向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年初一需要带着礼物到父母家。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
小齐齐的大世界位作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别人欠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节,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过多礼节。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汉族拜年的风俗,从汉代开始,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拜年等。
3、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前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卜本年的年成。此说法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岁后八日,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物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至初十,皆以天气晴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
4、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当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所贴画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
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鸡有五德,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的首日定为鸡日。
5、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会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和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现在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大年初一不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只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