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O &TV JOURNAL 2020.10
上线拍一拍功能怎么用面需求的提高,以及节目对现实逻辑的逐渐遵循,偶像也成了受众的情感寄托。作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体,
受众想在偶像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与以往为了梦想而
委曲求全的女团选手相比,《》
中的选手有话直说的态度,打破了传统综艺严肃的竞争氛围。得知自己的表演要被打分时,郑希怡表示“要被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
人去评审我自己”,质疑评委的评审能力;
伊能静面对镜头拍到自己的膝盖,希望摄影师配合她。
从前,选手面对镜头较少敢说真话,因此《》
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预期和设想,让受众获得“爽感”
。节目对选手包容的胸襟也让受众到了归属感,使受众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选手身上,满足了自我代入的需要。
陈晓陈妍希领证(三)从墨守成规转向开放创新
综艺节目几乎从没有离开过受众的视野,
但“换汤不换药”的制作手法使其同质化现象严重,消耗了受众关注节目的热情。在爱奇艺和腾讯专注综艺成团节目,先后播出《青春有你2》和《创造营2020》时,芒果TV 精准把握时机,采取同类题材不同标准,打破综艺节目同质化倾向,以《》成功破局。节目以30岁以上的年龄为节目亮点,并采用全开麦、不彩排的live 形式,将节目现场遛弯、趴在桌上睡觉,甚至利用表演的麦叫导演送牛奶的百态用“原生态”的方式记录下来,引发了全国网
祝贺词友的激烈讨论和强烈关注④
,有效集中了注意力,也缓解
了受众对标准化女团的审美疲劳,
为综艺节目更为精细化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三、结语
《》的播出切中了社会对大龄女性的角期待,
提升了价值取向,给予每个中年女性
“乘风破浪”的勇气,它的成功是社会情绪与社会能量使然。从
《》这档综艺节目可以窥探到,受众已经对目前的女团综艺产
生了审美疲劳,对女团角的期待发生了变化,
反映出受众对综艺节目价值取向的变迁。小鸟酱写真
综艺节目应在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方面达到统一,
以文化内涵和社会效应为中心,从娱乐性转向真实性、
创新性,关注市场需求,尊重多元主体的个性化发展和需求,
关注点从文化商品回归文化产品,
从注重形态转向注重内容,摒弃以娱乐市场的主流标准为主导的评判方式,
更多地以温度和深度观照节目叙事,
坚实其内核。注释:
①张殿元.作为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述评[J].世纪桥,2007(07):57-58.
②郭徽.综艺综艺节目中“回锅肉”现象的传播学审视———以《明日之子》第三季为例[J].视听,2020(04):43-44.
③毕天峰.创造偶像:文化工业与粉丝狂欢———以《创造101》为例[J].新闻传播,2019(01):31-33.
④李丹.从《舞蹈风暴》看综艺节目技术、模式及内容的创新[J].影视制作,2020(06):87-90.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媒体奇观”的概念来自道格拉斯·凯尔纳,他将那些被媒体渲染到极致的事件称为
“奇观”,指的是“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
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
焦曼婷化现象”①
。将媒体奇观这一概念置于2020年暑期档的
国产综艺行业,最具娱乐价值、话题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奇观莫过于《乘风破浪的》
。这档节目突破了传统选秀和偶像养成类节目的青春范式,
创造性地融入了女性对年龄概念的迷思,尝试确立女性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内
核。在叙事文本的建构上,《乘风破浪的》
将近年来流行的偶像养成类节目进行反差化设计,
利用反差感制造极具奇观效果的戏剧化张力,颠覆观众的审美惯性,引爆持续不断的话题和流量。
媒体奇观因何而出现?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娱乐经
济的发展和资本的占领。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中,
资本会筛选出符合消费社会价值观念的元素,并由媒体具象为充满诱惑力的消费符号,渗透到媒体传播当中。
凯尔纳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人类的体验和日常活动是由媒体文化
和消费社会的奇观所塑造和传递的。”②
当奇观化的表达成为媒体传播的话语规则,消费文化的奇观将重塑大众
对于社会价值的认知。《乘风破浪的》
是一档现象级的娱乐节目,从传播效果上看,
它让“逆龄”概念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涵化了观众对中年女明星的定位。
飞镖的折法那么,该节目是如何通过文本建构实现奇观化传播,
又是如何利用消费主义将观众裹挟进这场娱乐盛宴的呢
一、身份的认同:
从年龄到价值在媒体文化时代,个人身份和体归属都需经由媒
体的强化与确认才能最终成型,发展壮大中的女性观众体也是如此。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帮助受众
完成自我认知,对于一档节目来说,
最终形成的不仅是收视体,更是“情感共同体”。《乘风破浪的》
旗帜鲜明《乘风破浪的》:从媒体奇观到消费社会
□郑士辰
摘要:《乘风破浪的》
是2020年值得关注的媒体奇观。它以年龄概念作为标签,将明星塑造为励志的符号载体,吸引受众以完成身份认同为目的参与奇观创造。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对文本的使用体现了消费社会语境下对身体和符号的消费。在女性意识表达的创意概念背后,节目奇观化的传播逻辑还需要进一步反思。
关键词:《乘风破浪的》;媒体奇观;消费社会;女
性意识业界参考:《乘风破浪的》
专论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