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内涵理解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1、“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的内涵理解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是新概念,但并非新事物。传统小学语文中的文学教学,从价值
定位看,文学审美存在着文以载道等偏离“审美”的价值取向;从学习内容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常常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从教学方式看,其仍然重视对文本的分析和对知识的传授。新课标提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是对既往小学语文文学教学的纠偏与完善。从价值定位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的关键词是“审美”,指向核心素养内涵中的“审美创造”。该学习任务应关注“感知、鉴赏、表达”三个完整的文学学习过程,围绕“审美经验、审美品位、审美表达、审美观念”四个方面来整体设计。审美经验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感知过程,这个感知过程是积极的,需要结合一定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审美品位便要从感知、经验上升到知觉、理解的层面,文学的知觉过程离不开欣赏评价,是对文学阅读和审美经验深度加工的过程。审美表达不仅体现在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审美体验,还体现在能主动追求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审美观念便要求学生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文学的学习起点在于整体感知、获得审美体验,发展是要提高审美品位,终点是要进行表达创作、实现审美创造、形成审美观念。不难看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的价值定位暗含着文学教学回归育人功能、关注审美价值意涵,这就扭转了既往在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中进行的文学教学常常偏离审美创造的局面。
2“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的语文实践活动
2.1关注文学语言积累,促进创意表达能力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础,也是创意表达的基础,保持语言的新颖是培养学生创意表达能力的难点。文学作品中,在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十分成熟,而学生需要做的是通过阅读去体会文学作品在表达层面的特点,通过品读和模仿练习,将文学作品中比较自然、流畅、特殊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以诗歌阅读为例,诗歌及语言风格相对自由且风格鲜明,或委婉,或豪放,或细致,或简约,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不同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感受其独特的组合方式和表达逻辑。例如,教材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促其创意表达能力时可以通过四个步骤完成。其一,整体感知,重点放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分析其整体特点,作者以四月天季候特征为起始,映照生活情景,最后直抒情谊,书写细腻柔丽的情愫;其二,感受其意象,诗人借助多个情景来描绘眼中的“四月天”,包括风、云烟、百花、白莲等;其三,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景,书写对故乡的热爱;其四,仿照诗歌形式,将自己书写的内容转化为排比的修辞方法,突显诗歌特有的音律之美。
2.2任务教学的达成:整合学习评价以达成学习目标
有创意的名称随着教学方式从关注教师教到促进学生学的转变,学习评价中促学功能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所谓“评价促学”,是指要将评价视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评价不应仅仅是教学行为的最终环节,而应基于主题学习任务,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评价来促进学习。如何实施过程性评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习评价以外显的学习成果为依据,可采用“小节点”和“多表现”的理念开发促学评价工具。小节点,意味着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要步步为营,每一步都应实现教学评的闭环结构,每一步都需要设计具有特的学习成果展示环节。多表现,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应该是丰富多样的,纸笔测试固然是学习成果的外化形式,但除此之外,还应有制作表现类成果(如戏剧表演、海报、网站、地图、音频、视频等)和解释说明类成果(如演示、口头报告、PPT报告、书面说明、研究报告、演讲等)。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必须要有相应的证据支撑。因此,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任务单设计等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做好过程性记录。如任务一“春节的民俗日历”涉及“北京春节民俗日历”“《北京的春节》腊八民俗结构图”“《北京的春节》其他民俗结构图”“家乡春节民俗日历”“南北方春节民俗对比表”“‘家乡特民俗’思维导图”等内容,学生应借助这些学习任务单让学习“留痕”。对于学习任务单的评价,我们在关注结果的
同时,也不能忽视过程,尤其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内驱力、合作沟通能力、阅读思辨能力、创意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发展情况,并以鼓励为主,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与反馈功能,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2.3化繁为简做好阅读批注
在促使学生阅读深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随文笔注的方式将自己的阅读感悟、疑惑以及情感共鸣做好笔注记录。如针对不理解的句段所做的疑问性批注、针对优美句段所做的赏析式批注、针对情感共鸣语句所做的感悟式批注等等。这些随文批注的内容都是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和感悟的重要阶梯,对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所蕴藏的情感以及人物特征都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仍以《桥》这篇文章的精读学习过程为例。文中“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中强调了什么?党员为什么要排在后面?又如,在老汉前后“纠”和“推”的动作中,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这位老人爱众胜过自己的儿子,才会把他从队伍中“揪”出来。但是老人爱儿子胜过爱自己,才会用力把他“推”上桥,这一推代表着一位父亲将最后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在老人看似铁面无情的背后又充满了让人为之动容的浓浓父爱。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老人克忠职守,他是无愧的;作为一名
父亲,他和所有父母一样爱子情深,在最后生死关头将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孩子,一个平凡的老人所表现出来的大爱,让学生们深深为之动容。通过这种随文笔注的方式,借助任务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将文本内容读精、读简,在精简的主题内容中促使学生文学阅读过程变得更加深刻。
结语
创意表达源于思维、能力以及对文本、情景的感悟。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教学,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有材料,还要引导学生扎根于实际,借助阅读这一方式开拓视野,通过积累、重构等方式学习文学表达手法,结合写作进行创意表达,促使学生逐渐成为主动的文学阅读者,积极创作的表达者,勇于创新的挑战者。
参考文献
[1]徐迎梅.在单元任务进阶中亲近民俗文化——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实践效果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22(Z3):155-157.
[2]吴欣歆,管贤强,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2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