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创意表达”在统编 语文教科书使用中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来源:《江西教育B》2022年第09期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板块,并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基于此,“学习任务”备受小学语文教师关注。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分三个层面:第一层为基础型学习任务,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第二层为发展型学习任务,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第三层为拓展型学习任务,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任务。尽管“学习任务”在现行的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科书中尚未以同样的名称表述,但统编语文教科书中“阅读”与“表达”的编写理念清晰,教材中有具体的呈现。基于“理解‘新课标’,用好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实践需要,笔者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为例,谈谈如何依托统编语文教科书践行“新课标”中关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
        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的意义与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提出,六个学习任务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多重对应关系,或者说是整体对应关系,每个学习任务都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各具特定的育人功能,整体推进与侧重发展相结合,各学习任务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交叉、渗透的,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由此可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与其他任务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积累语言材料、语言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打下基础。再如,发展型学习任务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分析材料,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等。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阅读方法在同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同样可以应用。同时,“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内涵中提及的“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以及“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都需要学生具备思辨能力。由此可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与其他学习任务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理念,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往往离不开阅读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各有特点、各具魅力。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这样概括:“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文字的生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文学作品的独特意蕴在于阅读者透过文字,能感受直抵者内心的展现生命样态的思想意义。阅读好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审美情趣的提升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意义重大。
        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之间的关联性及重要价值
        六个学习任务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标题都明示了“积累与梳理”“阅读与交流、表达”的紧密关系,而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联系起来,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的设计主题,凸显了二者的意义与价值。“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之间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呢?
        小学阶段的“文学阅读”包括阅读古诗文、儿歌、童话、现代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文学阅读”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阅读教学方法和阅读指导方法更倾向于读、思、悟,这恰恰也为“创意表达”提供了学习的基础与可能。“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學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根据以上表述,写作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真实地表达情感,但对如何帮助学生达成这一目标却未详叙。“新课标”巧妙地把“阅读”与“表达”进行了联结,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感受文学之美,从而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为后续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思考,提供了充分可能。也就是说,文学阅读活动与创意表达活动有机结合,一方面体现着“表达促进阅读”,个性化的表达活动有助于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阅读促进表达”,内容丰富、充满情趣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引导学生成为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相得益彰,二者相辅相成,能较好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有创意的名称        三、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呈现及关键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段特点,体会作者的编写意图,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教学结合点,将阅读教学化繁为简。
        (一)第一学段:初步体会阅读乐趣,鼓励想象、感受和自由表达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第一学段的学生编排了散文、诗歌、童话等文学作品,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默读等方式,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会文学阅读的乐趣。教科书的课后题编排了引导学生由阅读展开想象的说话、写话练习,鼓励学生表达。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课文《彩的梦》是一首儿童诗,诗歌展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快乐的生活。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彩铅笔画出的梦,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干的前半部分提示了阅读这篇文学作品的方法“一边读一边想象”;题干的后半部分“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提示了“创意表达”的基本要求,即复述课文呈现的内容,由读到说,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课后习题同样提出了“你想用彩铅笔画些什么?
试着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把想画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的要求,本题题干引导学生由“阅读”文学作品走向“仿写”“想象写话”,实现了创意表达的发展性要求。
        (二)第二学段:理解品味语言段落,尝试情感表达与故事创编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第二学段的学生编排了寓言、童话、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基于此,学生能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态度。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阅读具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品读富有童趣的语言,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学习用口头表达或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发挥想象力。从教科书的课后题来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总是联系在一起,旨在鼓励学生在口头表述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呈现形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儿童故事,展现了儿童无限的想象力。课后题为“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
些秘密?和同学交流,看谁想得更奇妙”,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讲到的“宇宙的另一边”展开想象,练习创意表达。精读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趣味横生的童话故事,课文语言自然、生动,散发着童真与童趣。课后习题第一题,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哪些想象有意思”;课后习题第二题,提出了充满创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进行文学阅读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想象,体会作品的生动性、趣味性,进而写一写自己变化后发生的奇妙的事。由此可见,“文学阅读”可以成为“创意表达”的前奏,或者说是必然的导引。
        (三)第三学段:感悟语言、形象、情感、主题,学会抒发情感及创意表达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第三学段的学生编排了古典小说、散文、古诗文等文学作品,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同时侧重考查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力,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学生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的能力。小学第三学段,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品鉴能力有所提升,会运用基础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并能通过阅读这一途径体悟作品中的真、善、美,能运用多种写作方法进行创意表达。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魯滨逊漂流记(节选)》由小说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梗概按照鲁滨逊历险时间顺序记叙,表现了鲁滨逊战胜并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精彩片段写的是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时的思考。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学习借助作品梗概,在列标题、串情节的过程中了解整部名著的主要内容”“在阅读节选内容的过程中,初步感知鲁滨逊的人物形象,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效阅读课文内容。课后第二题“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同学交流”引导学生有创意地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在“选做题”中将文学阅读中感受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适度延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