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①
司马迁
项王军壁②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③,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④;骏马名骓⑤,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⑥,美人和之⑦。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⑧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⑨溃围南出,驰走。平明⑩,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⑪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⑫,迷失道,问一田父⑬,田父绐⑭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⑮,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⑯yangchenglin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⑰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⑱,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⑲。汉军围之
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⑳。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21,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22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23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24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25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26。乌江亭长○27檥船○28待,谓项王曰:“江东○29虽小,地方○30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31!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32江东父兄怜而王我○33,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34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35,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36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37,顾见○38汉骑司马○39吕马童○40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41,指○42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43我头千金,邑万户○44,吾为若德○45。”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46,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
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注释】①选自《项羽本纪》。公元前202年,汉军与诸侯共击楚军,大败楚军于垓下。项羽陷入重围,最后在乌江自刎。垓(gā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题为编者所加。
②壁:修筑营垒。
③楚歌:用楚地方言唱歌。电池牌子
④幸从:受宠幸而跟在项羽身边。
⑤骓(zhuī):毛青白相间的马。
⑥歌数阕(què):唱了几遍。乐曲每一次终止为一阕。
⑦美人和之:虞姬应和着项羽的歌声一同唱。
⑧麾(huī)下:部下。
⑨直夜:当夜。
⑩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⑪骑能属(zhǔ)者:能跟随他的兵马。属:跟随。
⑫阴陵:在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⑬田父(fǔ):种田老人。
⑭绐(dài):欺骗。
⑮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
⑯度(duó):推测,估计。
⑰卒:终于。
⑱快战: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⑲四向:向着四面。
⑳期山东为三处:约定(突围后)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此山后名为四溃山,在今安徽省和县西北。)
○21披靡:败退。
○22赤泉侯:指杨喜。这是他后来的封号。
○23瞋(chēn)目:张目怒视。
人力资源六大模块是什么○24辟易:因惊惧而退避。辟同“避”;易,易地。
○25伏:同“服”。
○26乌江:渡口名,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四十里长江西岸。
○27亭长:乡官名。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理乡里事物。
○28檥(yǐ)船:停船靠岸。
○29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偏南、东北偏北流向,是南北往来主要渡口的所在
地,习惯上称从这里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30方:方圆。
○31我何渡为:我渡江做什么!
○32纵:即使。
○33王(wàng)我:拥护我为王。
○34独:难道。
○35长(zhǎng)者:年高忠厚的人。
○36短兵:短小轻便的兵器,指刀剑之类。
○37创:创伤。
○38顾见:回头看见。
○39骑司马:骑兵官名。
○40吕马童:原是项羽部将。
○41面之:对面细看。一说,面,同“偭”,背过脸去。写其忸怩之状。
花轮头○42指:指示,用手指给……看。
○43购:悬赏征求。
○44邑万户:万户的封邑。
○45吾为若德:我给你做点好事。
○46共会其体:拼合项羽的尸体。
【参考译文】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
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
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补充资料】
〔写作背景〕
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楚国贵族。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
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绩,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层次结构〕
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
第一段写霸王别姬。包括两个层次:先写项王被围垓下,四面皆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然后写项王诀别虞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境。
第二段写东城快战。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突围失道,陷大泽中,见出其勇而无谋;二是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三是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部下叹服,展露他勇猛无敌的英姿。
第三段写乌江自刎。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因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二是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三是将头赠给故人,自杀。这三层主要表现了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一面。
〔内容述评〕
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彩。东城快战,主要是继续展现项羽一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的主导性格;但让他反复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呼告,这就把他恃勇自负的内心世界充分暴露出来。这入木三分的一笔,与其说是贬,不如说是褒,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壮,令人扼腕喟叹不已。特别是关于慷慨悲歌、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赠马亭长、赠头故人等情景的描述,让人窥见了风云英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的另一面,
这种内心世界的展露,在《项羽本纪》的前面一些章节中是基本看不到的。应当说,《垓下之围》中的项羽,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立体,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无疑,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加工中,渗透了作者的不少感情。这恐怕是由于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对失败者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吧?
〔艺术特〕
司马迁是塑造鲜明生动人物形象的能手,《垓下之围》的艺术成功也主要体现在这里。这主要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去体会:
一是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人物性格,让其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都展现得十分鲜明,从而使人物形象浑厚而富于立体感。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
二是写出了不少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细节。可以说,《垓下之围》主要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无尽雄风,“瞋目叱之”、“辟易数里”的超凡威力,“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侯分尸”的惨烈情景。这些激情浓烈、彩斑斓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地塑雕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英雄形象,而且多方面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其艺术光芒是夺人耳目的。
应当说,《史记》首先是一部史书,其次才是一部文学著作,因而这里就有一个历史事实和艺术加工的关系问题。这里的垓下被围、迷失道路、反复突围、杀伤数将、乌江自刎等
张敬轩电影基本情节,都是依据历史事实而设置的,但展现在这些基本情节中的一系列细节,却是作者凭借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总体说来,这些艺术加工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主要可从如下几方面去思考:一是在基本情节方面,绝不能违背历史事实;二是在形象塑造方面,不能违背人物的基本性格;三是主要应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处进行细节加工;四是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合乎此时、此地、此人、此事的具体情景;五是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情致感染力。从这几方面来看,《垓下之围》的种种描述,都可以证明司马迁确实是一个善于将其历史才学与艺术才华有机结合起来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