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06·商周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
1.(2022·重庆·模拟预测)巴国,地处长江上游,多鱼盐之利,形成于商周,灭亡于战国。下图是出土自重庆涪陵小田溪M12号墓巴国晚期巴王玉组佩。玉组佩常见于中原文化礼乐制度,该玉组佩还包含楚国图腾元素玉鸟形牙饰。该随葬品可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巴国晚期等级制度严格    B.巴楚之间经贸往来频繁
C.区域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D.宗法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答案】C
【解析】在巴国的坟墓中出现了常见于中原墓中的玉组佩,而且这些玉组佩上还带有楚国的图腾元素,说明巴国地区和中原以及楚国地区应该存在文化交流,C项正确;根据玉组佩信息不能说明巴国等级制度严格,排除A项;材料仅能说明区域文化存在交流了,不能说明巴楚之间存在经贸往来,更不能说明宗法分封制度趋于崩溃,排除BD项。故选C项。
2.(2022·陕西渭南·二模)长江流域出土了大量商周青铜器,既有生产工具、武器,也有青铜礼器。其中商代中期典型的与中原地区相同的器物在湖北盘龙城、湖南石门皂市、江西清江吴城和江苏南京等地都有出土。这说明,商周时期
A.青铜制造技术先进    B.青铜器使用较普及
C.中原文化向南扩展    D.区域发展相对平衡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商周青铜器在长江流域大量出土,这说明商周时期中原文化向南扩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介绍青铜制造技术的情况,无法得出“先进”的结论,排除A项;“普及”说法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是礼器,只有减少的青铜农具,排除B项;商周时期中原地区
是经济重心,“区域发展相对平衡”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广东·三模)古骆越(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方国)工匠早期铸造的青铜器,主要是依照中原青铜器的模式。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骆越设计和铸造出具有较为鲜明地方民族特的青铜器,形成具有明显地方民族特的青铜文化。这一变化表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骆越经济文化发展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主要理解材料信息,早期青铜器模仿中原,后期有自己身特,这表明骆越自身的手工业水平得到提升,B项正确;骆越的手工业水平提高,并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骆越后来自身的手工业水平提高,不能反映出民族交融加强,排除C项;D项也不能在材料中得到反映,排除。故选B项。
4.(2022·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模拟预测)西周初年,彝铭中的“福”以事神致福为框架;西
周中期以降,随着世族的形成和周人政治经验的积淀,西周贵族在铭文中先后累加了以型效祖先威仪,履行政治规范求福的论述,即以德求福 。这一变化
A.体现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    B.反映了宗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C.淡化了政治中的贵族彩    D.折射出早期人文精神的意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以事神致福为框架”“累加了以型效祖先威仪,履行政治规范求福的论述,即以德求福 ”可知“福”的变化中加入“德” 的成分,折射出早期人文精神的意蕴,D项正确;体现了神权和王权结合的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宗法制一血缘为纽带,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贵族彩的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2·湖北·模拟预测)商代重视天象观测,殷墟卜辞就有不少关于天象的记录,其中常见的有雨、风、云、启(天晴)易(多云阴天)晦(阴沉欲雨),还有日月食,对恒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表明当时
A.人们有自然崇拜的观念    B.服务于对王权的神话
C.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D.建立了天气观测系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代重视天象观测,并且殷墟卜辞有不少关于天象的记录,这是因为气象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表明当时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然崇拜,排除A项;对天象的记载服务于农业,并不是服务于对王权的神化,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四川·树德中学模拟预测)下图是2021年出土于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早期墓葬的镂空有銎(qióng)铜戈,考古人员评价“这件戈的纹饰非常精美,后面方形的部分是镂空的,前部则是一个三角圆戈,这种器形,应该不是本地生产的,可能是来自当时中国南方、西南方,是非常珍贵的‘舶来品’”。这说明
A.西周冶铜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B.地域文化要素助推中华文化整合
C.分封宗法制促进了文化交流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官府鼓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这件戈的纹饰非常精美……应该不是本地生产的,可能是来自当时中国南方、西南方,是非常珍贵的‘舶来品’”可知,北京发掘的文物呈现出多元文化因素,表明中华文化的形成整合了地域文化要素,B项正确;A项“普及”二字无法得出,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了“文化交流”,但没有提到是受何因素影响,无法得出分封制宗法制促进了文化交流,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官府鼓励,而题干时间为西周,这时期仍然是“工商食官”,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2·安徽·滁州市第二中学模拟预测)据《孟子》一书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公田指的是国君直接经营的全国土地
B.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
C.描述了战国时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可知,材料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即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渠道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奴隶和庶民耕种完公田后,才可以耕种私田,B项正确;公田包括分封给诸侯的土地,排除A项;井田制并不属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2·辽宁·模拟预测)据考古发现,商代以“人虎”这一特殊纹饰为主题的青铜器物,广泛分布于安徽阜南、河南安阳、湖南宁乡、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等地区。这可以说明当时
A.文化认同的增强    B.冶铸技术的传播    C.审美水平的提升    D.等级观念的强化
【答案】A
山东高考时间表安排2022【解析】根据材料“商代以‘人虎’这一特殊纹饰为主题的青铜器物,广泛分布于安徽阜南、河南安阳、湖南宁乡、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等地区。”可分析出,商代的文化影响了安徽阜南、河南安阳、湖南宁乡、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等地区,A项正确;传播的是青铜器物,而非冶铜技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审美水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等级观念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2·福建莆田·二模)卜辞中常见商王组织或亲自参与各项生产活动的记载,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癸未卜,有祸百工。”这反映了,商代
A.神权对王权的支配    B.国家对经济的重视
C.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D.卜辞左右社会生产
【答案】B
【解析】协田,指在土地上进行集体耕作,“(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的
大意是商王命令众人努力耕田,获得好收成,体现了商王对农业的重视;“癸未卜,有祸百工”则是商王为百工(手工业者)求问吉凶祸福,体现了对手工业的重视,综上可得出商代重视经济的特点,B项正确;商代神权是服务于王权的,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D项与材料“(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无关,且“卜辞左右社会生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2·四川巴中·一模)商代盛行使用人牲祭祀。据统计,武丁在位50年间使用人牲数为5418人,祖庚至文丁90年间使用人牲数为1950人,帝乙、帝辛在位40年间使用人牲数为75人。人牲数量逐渐减少反映了
A.商代奴隶制走向瓦解    B.商后期奴隶来源减少
C.商代后期“敬德保民”观念产生    D.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增强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丁王朝时期,生产力水平依然十分低下,加之战事频繁,劳动力不断被补作兵源,更造成田园荒芜,收成减少,加上奴隶主阶级生活奢侈,导致征战所
用的粮草和奴隶平民的生活尚且无以为继,于是除了极少部分被补作兵源或变成奴隶之外,大部分则会被杀死用作人牲。到了商朝末期,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渐将更多的战俘特别是男性青壮年变为了奴隶,D项正确;奴隶制走向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人牲数量的减少,说明会有更多的奴隶被当做劳动力来使用,故人牲数量逐渐减少不但不会减少奴隶来源,反而会增多奴隶的数量,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从商朝暴政以致商朝灭亡的教训中,西周统治者认识到天子并非绝对的天命,只有君王具有道德才能治理好天下,由此形成了“敬德保民”的天命观,因此“敬德保民”是西周出现的观念而非商朝,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2·山东烟台·三模)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如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种管理方式
A.体现了中央集权需要    B.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C.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下的生产是集体生产,反映的是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材料中西周政府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B项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与井田制瓦解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小农经济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2·安徽蚌埠·二模)先秦时人们每日吃两顿饭。早餐叫饔,时间为十至十一时;晚餐曰飨,时间为下午三时至五时。这种饮食习惯
A.体现了礼乐制度的特点    B.顺应了农耕生活的需要
C.反映节约成为社会风尚    D.旨在维护贵族经济特权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古人一般遵循“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即“两餐制”,也是以此适应下地种田的时间需要,因此B项正确;礼乐制度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节约粮食无
关,排除C项;这种饮食习惯与维护贵族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2·云南昆明·一模)商代动物类象生玉器数量丰富,涉及动物种类30余种;西周的象生玉器涉及动物种类明显减少,纹饰向龙凤纹集中,多元动物崇拜逐渐向单一动物崇拜转变。这反映出西周
A.手工业技艺逐渐提高    B.权逐步摆脱神权彩
C.国家权力呈加强趋势    D.艺术风格趋向浪漫主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的象生玉器涉及动物种类明显减少,纹饰向龙凤纹集中,多元动物崇拜逐渐向单一动物崇拜转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动物类玉器数量多,但到西周时期动物类玉器减少,龙凤纹越来越多,并且多元动物崇拜逐渐向单一动物崇拜转变,反映了这时期国家权力统一的趋势,即国家权力呈加强趋势,C项正确;手工业技艺的发展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主旨内容,主要反映了国家权力逐渐统一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神权彩,无法得出权逐步摆脱神权彩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西周
时期国家权力呈现统一和加强的趋势,没有强调艺术风格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