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吴起的简介
吴起别名:吴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吴起既是兵家代表人物,又是儒家学者,亦是法家先驱。他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先后求学于儒家的思孟学派以
治学修身见长和西河学派以治学治国见长。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创立了中国第
一支职业军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一生无败绩的名将,被认为是中华第一名将。他一
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
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
明法审令
《史记·吴起列传》说吴起"相楚,明法审令"。明法,就是制定法律并将它公诸于众,使官民皆明白知晓。"审令"是审核以往法令,不合用者去之,保留其适用的部分。这是吴
起在楚国实施改革的总措施。
战争观念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
形式”。《选集》第一卷164 页在阶级社会里,由于阶级地位不同,对待战争的看法也就不同。吴起的战争观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是进步的。
在战争的起源问题上,吴起力图从社会方面去寻原因。他说:凡兵所起者有五:一
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吴子·图国》吴起认为战争是一
种社会现象,对战争的根源作了论述。这在世界军事史上对战争根源的探索是最早的。当然,吴起这种看法还停留在表面上。
他对“争名”、“争利”、“积恶”、“内乱”,是何原因引起,“因饥”的根源何在?并没有深入分析。列宁说:“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永远会引起战争。” 《列宁全集》第三十卷第360 页又说:“当阶级统治还存在的时候,战争是不会消除的。”《列宁全集》第八卷第35
页吴起由于他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认识到战争的真正根源,也不到消
灭战争的途径。但是,他从社会方面去寻战争产生的原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强调把政治放在首位。他说: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吴子·图国》
意即一个国君若是只讲求文德而废弃武备,或者依仗兵多能战,都会亡国。要使国家
治理得好,必须既要看视政治,也要重视军事。从这个思想出发,吴起在西河一方面注重
军事改革,一方面从事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魏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吴起从战争实践中
认识到,只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还不够,还必须有的后方,因此,他说:“必先教
百姓而亲万民。”只有国内人民和前方军队团结一致,才能打胜仗。他主张:有道之主,
王刚的第一任妻子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吴子·图国》他又说: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
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同上
就是说,国内各种意见不统一,不可以出兵打仗;军队内部不团结,不可以出阵作战;
出阵以后,军队不互相配合,不可以进行战斗;进行战斗以后,各部分战斗动作不协调,
不能夺取胜利。他还进一步说:“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同上吴起阐明
了国家、军队和人民三者的关系,并认为人心向背是军事上取得胜败的关键。总而言之,
就是政治决定军事。
在如何统一中国的问题上,吴起主张只有用武力才能达到目的。在这一点上,他与儒
家思想是不一致的。吴起的这种思想,对稍后的孙膑“举兵绳之”,“战胜而强立,故天
下服矣”《孙膑兵法·见威王》这一主张有直接的影响。
吴起一方面看到了战争的重大作用,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因
此他认为对待战争要持慎重态度,反对轻率发动战争。他总结历史上战争的经验,说:天
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而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吴子·图国》
经常轻率发动战争,就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而使人民疲弊不堪,国家贫弱,而且
会招来祸患。因此,多次发动战争而取得天下的少,亡国的多。比吴起稍早的军事家孙武
也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可
见吴起继承了孙武的思想,并有所发展。这对比他稍晚的军事家孙膑也有所影响。孙膑看
到了战争的胜负决定国家存亡的一面,同时又指出:乐兵好战者亡,而利胜贪图胜利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孙膑兵法·见威王》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之间思想的
继承关系。
吴起身处雄争霸的战国初期,出生于常受强邻欺凌的弱邦卫国,家境又由富庶走向
败落,这一存在环境造就他求强争功却又狭偏易狂的心理。他自幼聪颖好学,成年为出仕
而送礼活动耗尽家财,结果一官未得反受同乡讥笑。吴起由此狂怒,竟杀非议自己的三十
邻人后逃往鲁国,临行声言不做卿相不还家。此后,他求学于儒家大师曾子,又因母丧不归,被注重孝道的老师逐出。求官若渴的吴起便横心在乱世走从军之途,悉心攻读兵法,
并在齐军来攻伐时谒见鲁君献策请缨。他因岳父家是齐国名门且有恩于己,不受鲁国信任,便不顾亲情道义斩下妻子首级,换来鲁君封他为将统军抗齐,不过由此也留下千古骂名。
战场上的吴起确是个军事天才,弱小的鲁军在他训练统领下,竟一战击败在春秋战国
时素称强大的齐国,引来天下震惊。不过作为孔子故乡的鲁人不耻吴起之德行,擢升他的
鲁君也为此人心狠手辣而内存惊悸,不久便下了辞退书。功利欲极强的吴起转投魏国,被
正在开始变法求强的魏文侯起用。他在魏二十六年,“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
四”,其余也打成平局,同时又“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吴起任西河守将时,一再以寡
兵击败庞大的秦军,占据了黄河以西七百里之地,使原来强大的秦国一度岌岌可危,魏国
变成战国头强。
魏武侯即位后,吴起因不受信任又投奔楚国,被楚悼王任用为相,仅一年便创造了
“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显赫成就。这个外来户一步登天和提出种种
变法措施,招致楚国众多贵族嫉恨。悼王刚死,前去致祭的吴起便被众多手执弓箭者追逐。尽管他临危仍显智谋,趴在按礼教神圣不可侵犯的故王遗体上,还是死于雨点般射来的乱
箭之下。
纵观吴起出仕鲁、魏、楚三国的过程,每到一地便能强军兴邦,既会统兵又善治国,
确有过人之才。他的著述大多散佚,却仍留下“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谋国强军之道,
并对“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有独创性见解。吴
起还认为“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因饥”是引发兵祸之源,虽只论
及浮浅表面,仍可谓在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探索了战争发生的社会根源。不过他所到之处均
引发忌惮非议并最终被谋害,固然有行变法之策得罪了既得利益豪强的因素,个人道德缺
失亦难辞其咎。据载,吴起为将时曾“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不过也有人认为,从他对亲人也无情无义的行径来看,此类举动不过是笼络下属的
小手腕。当时被吮疽的士卒之母闻之悲泣就并非感激,而是哀叹儿子受此拉拢定会送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