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一、耕地的基本含义1
所谓耕地,就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这是耕地最一般的概念。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有关规定划分,下列三种情形的土地都属于耕地:a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和草田轮作地;b、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者其他树木的土地; c 、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以及前三年内曾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在上述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 1. 0 米、北方宽< 2. 0 米的沟、渠、路
和田梗。这就是我国目前统一适用的耕地的标准。
此外,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对耕地又可具体的划分为下列五种不同类型: a 、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种植水稻、莲藕和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b、望天田。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
靠天然降雨用以生产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望天田也主要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c 、水浇地。除水田、菜地之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的耕地。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灌溉方式一般都是浇灌、滴灌、畦灌和喷灌。d、旱地。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早地主要种植棉花、杂粮、油料等早作物。e 、菜地。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和塑料大棚用地。
二、我国耕地分布概况
三、我国耕地资源现状2
我国是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1 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 25 公顷的44 %。特别是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大于0. 13 公顷的12 个省、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其中除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外,其他省区粮食不能自给或仅能自给。人均小于0. 06 公顷的除4 个直辖市外,还有湖南、浙江、广东、福建4 个省。统计,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 05 公顷临界值的县(区)达666 个,占全国县(区) 总数的23. 7 % ,其中低于0. 03 公顷的县(区) 达463 个,有些县(区) 人均耕地只有0. 01 公顷—0. 02 公顷。
我国耕地分布不合理,质量差,生产水平低。我国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6 % ,而平原、盆地和其他地区的耕地仅占34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38 % ,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0 %以上;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20 % ,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2 %南奎丽。全国优质耕地少,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耕地总量的39 % ,中低产田则占61 %。我国现有耕地总量不足1033 亿公顷,产出的粮食还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1995 表情帝杨迪年—2000 年,我国人口增加近6800万,
总人口近达12. 6 亿,粮食年需求为5200 亿千克,而近年来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4500 亿千克左右,与需求数量相差700 十大国花亿千克。人增粮不增,必然导致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
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后备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根据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耕地数据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期、1995年和2000年3期覆盖全国时间跨度约为10年的遥感数据,对中国耕地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其变化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4。
耕地面积略有增加
近10年来,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增加了25855 km2。其中以旱地为主,增加量为24522 km2,占94.85%,水田增加了1333 km2,仅占5.15%。
水田旱地转换明显
对于西北农田开垦与撂荒交错区,主要表现为草地~耕地与耕地~草地相互转换,但总体上耕地面积增加了;在华中水域变动、城镇扩张区,前5年的格局几乎不存在,而后5年格局明显,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于华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草地-耕地转换区,草地转耕地面积达到20 325.2 km2,成为全国耕地增加的主要地区,主要以旱地的增加为主;黄淮海、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耕地-城镇转换区耕地被城镇所取代,直接导致耕地的减少。
耕地生态环境背景质量下降
东部优质耕地迅速减少,耕地减少的省区集中在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 ,主要有北京、天津、河北、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东部及沿海耕地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城市的扩展和建设用地的迅猛增加。在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优质耕地锐减的同时 ,东北和西北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加剧 ,大量的荒地、草地、湿地被开发成为耕地。我国耕地面积重心十年间向西北移动了28. 3377 公里。
田光进等 (2002) 报道了基于利用遥感和GIS方法的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将生态环境质量分10个级别,级别越高,表明生态环境质量越好。将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数据与80年代末和2000年的耕地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后结果表明,耕地变化部分的生态环境质量主要为3~6级。将级别数作为权重,每一级别的耕地流失或者开垦面积乘以权重值,并求和,其结果表示为耕地变化部分的综合环境质量指数。结果表明,新开垦耕地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543.54;流失耕地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577.013,流失耕地的总体质量大于新开垦的环境质量。最主要的特点是新开垦的耕地是坡度较大的土地,而流失的又是坡度较缓的土地。
四、耕地质量
1. 土壤酸化
我国部分地区的耕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土壤酸化的问题,特别是南方蔬菜地酸化问题尤为严重;偏施氮肥特别是生理酸性肥料,是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土壤酸化又会促 使菜园土中养分的分解和钙、镁离子淋失,加剧土壤的酸化。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土壤中钙、镁、钾等营养因素,使土壤贫瘠化。
2.. 耕地肥力下降,并且肥力极不平衡
由于缺乏耕地肥力补偿机制,耕地的使用基本处于“只种不养”状态,对耕地的掠夺式使用造成肥力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施肥方法和肥料结构,如过多地使用化肥、施肥中氮磷钾比例不当,造成耕地有机质下降,土地养分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力下降趋势。据统计,全国有9 %的耕地有机质含量低于0. 6 %(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1 %~2 %) ,57 %的耕地缺P ,20 %的耕地缺K,10 %的耕地既缺P 也缺K。
另外,土壤肥力,尤其是菜地的土壤肥力极端不平衡。如耕地土壤磷素含量普遍性的急剧增加和钾素相对不足。蔬菜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而施肥时,一 般总是偏重氮肥,磷次之。这样就会造成土壤中的氮量逐步增加,钾量很少增加甚至降低, 磷有明显的富集现象。而且由于不少农民重视化学肥料的施用,而轻视了有机肥的施用,有机肥投入量偏低,致使土壤提供钾素能力降低,满足不了高产栽培模式下的作物需求。
调查还发现,黑土质量下降严重,耕层变浅,养分流失。
3.耕地土壤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重金属超标主要集中在铅、汞、砷、铬和镉。
耕地污染问题在全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原因主要有: (1) 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使用方法不合理,不但使用效率低,且残留严重; (2) 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渣对耕地造成污染,特别是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污染物排放量大,一般又未经处理,对耕地危害更大; (3) 在引用污水灌溉过程中,如果污水未经处理,没有达到灌溉用水标准,也会对耕地造成严重
污染。耕地污染不仅使耕地质量下降、产量降低,更严重的后果是,由于某些化学物质不可降解,农产品的品质受到影响,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
4.水土流失严重
为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许多地方通过垦荒来增加耕地,造成林地、草地减少,其直接后果是地表植被被破坏、蓄养水土能力下降qq爱歌词,进而造成水土流失。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垦坡度过大的土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全国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0. 454亿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1/ 3 ,每年流失土壤达10 亿吨3(另一说法为33 亿吨) ,其中以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水土流失情况最为为严重,其次是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水土流失造成耕地土壤侵蚀,耕地质地变差,肥力下降。由于复杂的自然因素,加上多年来过度砍伐森林资源,使我国地表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近40 % ,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4200万公顷的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43 %左右,每年地表土壤流失量超过50亿吨2,其中62 %左右来自耕地表层。流水带走了耕地表层大量疏松土壤,从而使耕地土
层变薄,耕层变浅,砾石含量高,质地变差,农作物根系延伸困难;垃圾分类的意义是什么在耕地土壤受到流水侵蚀的同时,土壤中所含的有机质和各种可溶性速效养分,也随水土一起流失,使耕地养分缺乏,肥力下降,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氮、磷、钾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化肥总量。目前,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 % ,明显低于欧美等一些国家2. 5 %—4 %的水平。在我国一些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如北方的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不足0. 5 % ,全磷含量低于0. 05 % ,全钾含量低于1. 5 %。由于土壤肥力下降,不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需要,使这些地区耕地单产普遍较低。根据1996 年全国土壤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52 %的中低产田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5.耕地盐碱化、荒漠化现象严重
灌排错节、海水倒灌、强烈蒸发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导致耕地土壤逐渐盐碱化3。盐碱化土壤的典型特征是有机质含量低、盐份含量高、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和土壤板结。我国盐碱化耕地面积为763 万公顷(另一说法为497. 6 万公顷) ,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耕地沙化或盐碱化,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不良,保水性差,甚至丧失了生产能力。耕地盐碱化是我国中低产田的主要类型之一,严重制约了作物产量的提高。
另外耕地荒漠化现象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耕地面积累计达1000 万公顷,约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0 %以上,其中,沙化面积为26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华北平原北部,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等直接或间接接受风沙危害的地区,且每年以10 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向与沙漠无缘的我国南方地区因水土流失加剧,也出现了成片石质荒漠化的现象,这在贵州体现得尤为突出。
6.土壤结构变差
在我国传统的耕作方式中,多用农作物的秸杆作为肥料定期补充到耕地土壤中,这对及时弥补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各种养分,改良土壤结构是十分有益的。近年来,我国农村化肥的使用量大大增加,这无疑对提高粮食产量起了重要作用,但却忽视了传统农业产业中“杆秸还田”这一有益作法,大量农作物秸杆抛弃在田边、荒野或放火焚烧,促使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来越少,土壤板结,结构变差。
1 许幸频,姜爱林,刘嬴洲:耕地概念的界定与耕地质量评价的新方法初探,华中农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1) :67~70
2 郭永林: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4):25-27
3 周江,徐勋光,田传浩:论耕地的质量保护,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梦见有人追杀我) ,1999(2):45-47
4 张国平,刘纪远,张增祥:近十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地理学报,2003年5月:323-33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