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影 2016.5.11
一、词林正韵
1、由来:
押韵是我国诗歌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学过诗的押韵,知道诗是要押平水韵。而词在用韵上是怎样的呢?其实词的用韵更是非常讲究的,它不像律诗有固定的押韵字数,因为词是一词一格的,所以它的押韵是要根据每一个词牌不同词谱的要求来押韵的。
我们知道写诗押的平水韵是宋末平水人刘渊,把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唐人把206韵合并成193韵)合并为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又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而形成了。那么我们填词押的词林正韵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晚唐时期没有一部人所公认的“词韵”出现,那时唐人写词,一般就用诗韵。到了五代以后,语音的实际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再按“诗韵”填词,已经不能适应词这种比较接近口语文学体裁的要求。
于是词人便参照诗韵,根据实际语音和乐曲的要求加以变通,力求使之易懂易唱。由于这些词人声律知识水平有高有低,时代和籍贯也不同,因此他们写词用韵,也就会有所差异,宽严不一,有时还不免带进一些方音土腔。
北宋末叶,朱敦儒拟过一个“应制词韵十六条”,并未得到公认。后来张辑“为'衍义’以释之“,冯取洽”重为缮录增补“,终未成为定则。
元代陶宗仪”曾讥其淆混,欲为改定,而其书久佚,目亦无自考矣。“可见流传并不广。元明之间,出现了一部题称“绍兴二年”刻的《轩词林要韵》(《词林要韵》或《词林韵释》)。
但他分平声为十九部,次列上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平上去三声,跟宋词实际用韵情况颇有出入。据研究,这本书是元明间人的伪作,而且是曲韵不是词韵。明清两代,词韵专书逐渐增多,如沈谦《词韵略》、赵钥《词韵》、李渔《笠翁词韵》、胡文焕《会文堂词韵》、许昂霄《词韵考略》、吴烺《学宋斋词韵》叶申芗《天籁轩词韵》等,水平高低不一,韵部分合也不尽一致,影响都不大。直到出现了仲恒的《词韵》和戈载的《词林正韵》,才算有了一个比较公认的词韵规范。
《词林正韵》为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人戈载所撰。戈载[清]字顺卿,一作润卿,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作仁和(今杭州)人,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lǐn)生、例生等,统称诸生。)戈世其家学,尤擅倚声之业。他弃官不做,以词学终老,工隶书。写意花卉,设冶逸可喜。尤善写梅,枝繁蕊,得王冕法,著《翠薇花馆词》。《畊gēng 砚田斋笔记、墨林今话》。所撰《词林正韵》为世所重,为清中叶以后词家奉为圭臬(guī niè)。此书从道光元年至光绪十七年五次刊印。解放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过影印本,2004年古籍出版社《中华韵典》载有除序言和凡例(说明)外的全部分韵部分。
2、韵之分部及用法:
书分三卷,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
平声十四部:
第一部平声 一东二冬 通用
第二部平声 三江七阳 通用
第三部平声 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 通用
第四部平声 六鱼七虞 通用
第五部平声 九佳(半)十灰(半) 通用
第六部平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 通用
第七部平声 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 通用
第八部平声 二萧三肴四豪 通用
第九部平声 五歌 独用
第十部平声 九佳(半)六麻 通用
第一十一部平声 八庚九青十蒸 通用
第一十二部平声 十一尤 独用
第一十三部平声 十二侵 独用
第一十四部平声 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通用
仄声十四部:
第一部上声 一董二肿 去声 一送二宋 通用
第二部上声 三讲二十二养 去声 三绛二十三漾 通用
第三部上声 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 去声 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 通用
第四部上声 六语七麌 去声 六御七遇 通用
第五部上声 九蟹十贿(半) 去声 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 通用
第六部上声 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 去声 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 通用
第七部上声 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 去声 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
第八部上声 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 去声 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 通用
第九部上声 二十哿 去声 二十一个 通用
第十部上声 二十一马 去声 十卦(半)二十二祃 通用
第一十一部上声 二十三梗二十四迥 去声 二十四敬二十五径 通用
第一十二部上声 二十五有 去声 二十六宥 通用
第一十三部上声 二十六寝 去声 二十七沁 通用
悠组词语第一十四部上声 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 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
入声五部:
第一十五部入声 一屋二沃 通用
第一十六部入声 三觉十药 通用
第一十七部入声 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 通用
第一十八部入声 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 通用
第一十九部入声 十五合十七洽 通用
二、钦定词谱
1、由来
词萌于唐,而大盛于宋。晚唐时期温庭筠,为历史上第1位词作大家。其在开创词之填作时,就开始规范了词的长短句格律形式,他所传承至今的词作中,涉及到十九个调名。温飞卿之后,文人雅士开始大量填写词作,所创词牌词律也越来越多。及至两宋时期,词成为当时最为显著的文学表现形式之一,将词的发展推到一个全盛的时代。然唐宋时期人们竞相传诵的词作,皆沿自前人词调,并无"词谱"。盖当日之词,犹今日里巷之歌,人人解其音律,能自制腔,无须于谱。其或新声独造,为世所传,如《霓裳》、《羽衣》之类,亦不过一曲一调之谱,无衷合众体勒为一编者。然词之流传久矣,词牌、调名愈来愈多。元以来,南北曲行歌词之法遂绝,姜夔《白石词》中间有旁记,节拍如西域梵书状者,亦无人能通其说。
明天启年间程明善辑撰《啸余谱》,开始收录诸词谱,但所记词曲之谱内容颇为简陋。清杭州仁和赖以邠撰着《填词图谱》九卷,将词之格律及词牌以圈、点图形格式列谱。
清初词人万树曾作《词律》二十卷,其详尽校订平仄音韵,考据诸词调句法异同,收盛唐以来到元代词作六百六十调,共一千一百八十个体例,为词学发展史上重要的词谱之一。
万树作《词律》,虽析疑辨误所得为多,然仍不免于舛(chuǎn)漏。到了清康熙朝,王清、陈廷敬等根据康熙帝的旨意,先辑历代诗余,康熙帝亲加裁定,复命校勘编撰词谱一编,因该书为康熙所钦定,故名《钦定词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