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实践探索与未来趋势
——基于问卷分析的调查报告
胡永强1王宇1刘慧敏2
(1.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34;2.辽宁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以辽宁省高校图工委成立40周年为契机,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方式,对辽宁省高校图书馆40年来的空间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梳理省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基本情况,总结分析省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发展脉络,预测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未来发展趋势,为各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调查分析辽宁省
[分类号]G258.6
2021年,《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正式发布,明确了图书馆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应有贡献,特别强调了图书馆实体空间的功能创新与价值回归将成为新的趋势,图书馆应该在交互式学习、数字学术与协作等方面探索新模式与新场景[1]。从古代的藏书楼到现代的图书馆,图书馆空间建设从理念构建、主体布局到基本功能都在逐渐演化变迁。北京大学
郝平校长在接受陈建龙馆长的访谈时谈到,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学校对于图书馆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对于图书馆的期待在不断增强,图书馆应当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有力服务师生的学习和科研需要,更好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2]。
为全面了解全省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基本情况,在辽宁省高校图工委成立40周年之际,辽宁省高校图工委面向全省高校图书馆组织开展了空间建设问卷(以下简称“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采用“问卷星”系统进行,由辽宁省高校图工委统一发放和回收,共收回问卷68份,有效问卷共计65份,其中本科院校45份,高职院校20份。从调研结果来看,近20年来,辽宁省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共计增加83万平方米,在新馆建设过程中,绿和谐理念普遍应用,软硬件资源配置日趋完善,空间功能复合多元,空间服务特鲜明,空间利用开放高效,为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发展历程
梳理调查结果发现,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在过去40年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大约16%的图书馆启用于这一时期,大部分图书馆尚未开始新馆建设,馆舍布局和功能呈现第一代图书馆的藏书中心特征,大部分图书馆在这个阶段以闭架为主,藏、借、阅分离。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10年前后,高校图书馆逐渐进入新馆建设高峰期,省内超过50%的本科高校图书馆启用于这一阶段。这一时期,图书馆物理空间得到极大扩展,空间格局打破
藏借阅分离的传统架构,逐步向通透式、一体化方向发展,绝大部分图书馆转为开架借阅,取消独立书库设置,空间功能从以藏为中心转向以用为中心。第三阶段从2010
年至今,“双一流”高校及地方高校陆续建成新馆,如2010年投入使用的大连理工大学令希图书馆、2017年落成的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图书馆等。这一阶段图书馆的功能更加多元,现代化程度更高,图书馆开始由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向信息共享中心、学生学习中心、教学支持中心转变,成为学校的文化新地标,为学校发展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见图1)。
在建设新馆的同时,更多的高校图书馆把目光聚焦在老馆改造上,通过特化、个性化空间再造来实现图书馆发展重心由“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自2011年起陆续进行了6次空间改造,围绕学校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等工作建成了5大类22个特空间,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经典案例[3];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东北大学宁恩承图书馆也先后完成了内部设施的整体改造,修缮后的图书馆在空间再造、功能提升、文化内涵上都有新突破,图书馆空间的文化价值与服务价值深度融合,老馆重新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
。图11982—2021年间辽宁省高校图书馆每年新
建馆舍情况
2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现状
2.1馆舍空间面积增长迅速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底,辽宁省高校图书馆面积均值为1.4万平方米,这一数据与同年全国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均值2.55万平方米有较大差距[4]。辽宁省高校图书馆中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为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图书馆43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最大的是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83160平方米。总体上看,图书馆馆舍面积与所属学校规模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馆舍面积增长速度上看,近20年(2002—2021年)新建馆舍面积为前20年(1982—2001年)的2.7倍(见表1)。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图书馆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图书馆
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
辽宁工业大学图书馆
渤海大学松山校区图书馆
大连海事大学新图书馆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图书馆
沈阳工业大学中央校区图书馆
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
大连外国语大学旅顺校区图书馆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大连理工大学令希图书馆
单体建筑面积
(平方米)
43700
39950
37000
36000
35000
33078
33000
30149
30086
30000
30000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图书馆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
东北大学图书馆辽宁美术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
渤海大学图书馆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
辽宁大学图书馆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
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
辽宁工业大学图书馆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图书馆
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83160
64210
59700
48000
45000
43160
42780
39950
37000
33078表11982—2021年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建筑面积前10名列表
图书馆特空间的规模愈加灵活多样,既有可承办大型学术会议和大型读者活动的大型空间(覆盖率67.65%),容纳人数可达50人以上;也有适合教师教学和小型学术研讨等活动的中型空间(覆盖率61.76%)和小型空间(覆盖率57.35%);还有容纳人数仅为2~5人的微型空间(覆盖率36.76%),方
便学生开展学习研讨和交流。大连医科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高校图书馆还设立了极具个性化的个人空间,读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规模的特空间。
2.2软硬件资源配置完善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特空间建设兴起于2012年前后,硬件设施配备比较完善,尤其是近几年新建的图书馆,其空间建设多条主线并行,功能趋向多元化,硬件设施也更先进,更契合当前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前沿。如,启用于2020年的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东区图书馆,不仅基础设施完善,还配备了当前最前沿的V R/A R等沉浸式体验设备。据调研统计,配备率最高的前5项硬件设施为:与空间功能相关的文献资料、电脑、校园网络、可移动桌椅、投影及智能电视,配备率均超过了60%。有35%的图书馆已完成了5G网络覆盖,课程直播/录播设备等教学支持设施覆盖率较低,只有25%,A R、V R、M R及沉浸式体验设备,机器人(数字人、虚拟人)等设施配备率最低,不到10%(见表2)。
选项
与空间功能相关文献资料
电脑
校园网络覆盖
可移动桌椅
投影设备、智能电视等
朗读亭或相似设备
空调
5G网络覆盖
课程直播/录播设备
比例(%)
82.35
80.88
80.88
70.59
64.71
57.35
48.53
35.29
25.00
选项
3D打印机
智能书法台
可调节灯光系统
静音仓/太空仓
V R等线上虚拟场馆与场景设备
机器人、数字人、虚拟人等
沉浸式体验设备
其他
A R、M R等微观虚实交互场景设备
比例(%)
10.29
8.82
7.35
7.35
7.35
5.88
4.41
4.41
2.94表2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硬件资源配置情况
在软资源配置上,主要分为4个方面,即管理系统、管理制度、人员、经费。其中,78%的图书馆设有空间管理人员,60%以上的高校图书馆为特空间配备专业教师或指导人员,超过一半的图书馆配备了智能管理系统和空间预约系统,个别图书馆如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配备了楼宇管理系统,达到较高的智能化程度。各图书馆相应的空间管理制度也比较齐备,保证了空间管理的规范性。
2.3空间建设绿和谐
图书馆空间环境的绿环保、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真正体现。绿和谐首先体现在空间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生态性原则,尽可能采用绿环保的材料,尽可能多地融入自然元素,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如超过70%的图书馆在采光方面都采用了侧窗或者天窗的设计,通过反光板和遮光板来调节自然光的光照强度与时间;
55.38%的图书馆在空间建设或再造中选用绿环保的材料,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东学院等图书馆在能
源供应上采用了光伏或风电等新能源电力方式,降低了碳排放量。
空间环境的绿和谐还体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通过优秀的环境设计,提升读者的空间环境体验,促进人、资源、空间环境之间的多维互动。
35.29%的图书馆在创客空间、学习研讨空间等容易产生声音的部位采用了隔音降噪材料进行分隔,保证了整体环境的宁静和谐;42.65%的图书馆在馆内打造了以绿植、流水为主的室内小生态系统,在安静的读书氛围中增添了一分灵动自然之气;还有一些图书馆在空间环境布置上选用智能调光系统,根据实际需要调节光照强度,降低能耗,改善环境。还有很多图书馆在各种细节设计上下功夫,如布设书法绘画作品,增加空间文化氛围;选用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家具提升舒适度;应用智能管理系统满足读者个性化资源需求,提高读者服务的精准度,节省读者时间。
2.4空间功能复合多元
目前,高校图书馆空间除传统借阅空间外,从使用功能上可划分为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文化空间及智慧空间。据调查统计,书刊借阅、信息素养教育、自习等传统功能仍
然是图书馆最为普及的基本职能,覆盖率超过90%,覆盖率相对较高。超过50%的空间有展览展示(76.47%)、交流研讨(76.47%)、教学支持(75%)、学术报告厅(64.71%)、文化空间(64.71
%)、艺术鉴赏(58.82%)等功能。对于软硬件配备要求较高的特空间,图书馆的覆盖率相对较低,如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创客空间覆盖率只有26.47%,让学生体验前沿科技的新功能体验空间覆盖率也是26.47%。校园书店因其新书更新快,环境优雅时尚,颇受高校图书馆青睐,至2022年11月份,共有中国医科大学、鲁迅美术学院、辽东学院、辽宁医药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15家高校图书馆开设了校园书店,覆盖率达到20%[5]。越来越多的新功能为图书馆所接受和容纳,图书馆空间的功能愈加多元化、复合化,与读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相适应。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特空间专业化也是图书馆空间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21年打造的航空科普基地,集合实物、模型、数字文献等各类型文献资源,弘扬航空精神,凸显学校特;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将浓浓的中医药元素融入半夏网室、厚朴雅苑、岐黄书院、沉香学斋等空间,于无声处向学生传递中医文化精华;此外还有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星空绘本馆、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创新空间、沈阳音乐学院的民族乐器陈列馆等,都将学校的专业特与空间建设完美结合,助力专业发展,凸显空间特。
2.5空间利用开放高效
高校图书馆各类空间主要面向高校读者开放,尤其是各馆实行大流通一站式服务后,空间服务更加开放,读者使用更加便捷。调查结果显示,有95.59%的图书馆实现了全部空间的免费开放。大部分图书馆
空间均采用预约系统进行管理,以保证空间的利用效率。从调查数据上看,学习共享空间利用率最高,达到80.13%;其次是信息共享空间,利用率为64.46%。作为近年来才出现的创客空间和智慧空间,利用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5.91%和30.56%,各类空间利用率均值为51.06%,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通过宣传推广激发读者兴趣,提升空间利用率。
2.6空间服务特创新
空间是服务的载体,服务是空间功能的具现,各图书馆依托精心打造的各类空间,创新开展丰富多样的读者活动,形成具有本馆特的服务品牌。据调查,有86.45%的图书馆打造了自己的特空间品牌服务。其中,超过30%的图书馆形成了读书类空间服务品牌,如辽宁广告职业学院图书馆趣味读书厅的读书文化系列;超过25%的图书馆形成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类空间服务品牌,如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非遗展厅;有20%的图书馆形成了美育教育空间服务品牌,如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的装裱室书法活动;还有一部分图书馆打造的专业阅读品牌,给学生一个展示专业技能的平台,如大连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录播教室开展的专硕教学等。
3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建设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正视问题,努力解决问题,才会降低后续空间建设的试错成本,才会回避设计中的误
区,从而推动空间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1空间建设经费严重短缺
经费问题是束缚空间建设的最突出问题。据问卷调查,75%的高校图书馆选择了这一选项。以2021年为例,全国高校图书馆经费均值为585.7万元,比2020年减少了19.7万元,而辽宁省高校图书经费均值只有282.8万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的经费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持续降低,2017年经费均值为472万,5年时间下降了40%[4]。
3.2管理人员专业能力较低
缺乏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空间管理人员是困扰图书馆空间管理的另一主要问题。在问卷调查
中,选择这一选项的图书馆超过了55%,而在空间软资源配备调查中,无论是专业管理人员,还是专业指导教师或设备维护人员,配置比例都比较高,这说明大部分图书馆都能意识到专业人员的重要性,并为之投入足够的关注与资源,但由于空间建设理念的超前性及软硬件技术的高速迭代,使专业管理人员的素养提升很难与之匹配。同时,由于学生自身对于新技术、新知识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也要高于知识结构相对固化的馆员,他们产生的需求更为多样和尖端,这使得提升空间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成为当务之急[6]。
3.3空间数量供求失衡
据问卷调查,51.47%的图书馆认为空间数量不足,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同时也发现,规模越大的空间覆盖率越高,60%~70%的图书馆都建有可容纳6人以上的空间,越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小微空间覆盖率越低,平均只有30%左右的图书馆设有小微空间。从读者需求上看,为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建设的小微空间,其利用率远高于中大型空间。造成空间数量供求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经费不足、原有建筑格局限制、读者需求变化、相关政策支持等[6]。不过,这一矛盾必将伴随空间建设理念的普及、特空间功能的集约化和智慧化而有所缓解。
除了上述问题,软硬件更新维护不及时、缺乏空间使用评价体系、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也是各图书馆需要直面的普遍问题。
4未来空间建设的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高等教育指明了前行的方向。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让各高校图书馆对于未来空间建设有了更多新的期待。2021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继承与创新: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新征程”学术研讨会上鼓励高校依托图书馆试点建设一批“未来学习中心”[7]。“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既是教育部对于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统一部署,也对中国式现代化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此次调查结果分析,高校图书馆未来空间建设必将顺应以下三大趋势。
一是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彰显图书馆的陪伴性与服务性。纵观高校图书馆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所有图书馆的共识,人性化、安全性、环保节能等已成为各高校图书馆规划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所遵循的基本理念。
二是全方位支持教学科研,助力专业人才培养。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和教学科研提供支撑是高校图书馆的根本功能。图书馆未来空间建设要聚焦于学科专业专用空间,助力专业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学科教育。同时,要打造教学支持空间,实现在线教学、智能板书等教学辅助功能,设立教学演示区、观摩研训区、协同备课区,为教师提供教研一体化成长空间,助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8]。
三是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广泛应用。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V R/A R技术、人工智能等各种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快速迭代无不预示着一个全新的、高度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空间建设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建设智能空间、提供智慧服务应成为未来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目标[9]。
历经40年的沧桑岁月和实践洗礼,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在省高校图工委的正确指导下,承前启后,除旧布新,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以空间建设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转型发展,在空间建设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时代,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将紧密围绕教育事业发展目
标和人才培养战略开展深入实践,图书馆空间建设将朝着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建设应更好地融入大学信息服务和文化服务环境,释放在“三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为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撑。
(下转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