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读:”。“早订过婚,却没有恋爱训练”的方鸿渐自然不能免疫,虽然爱慕他的苏小不时投来哀怨的目光,甚至暗骂他“无耻”,“气得身上发冷”,他仍不管不顾地投向了早有未婚夫的鲍小怀里,还心甘情愿地以舒服的二等舱换到三等舱活受罪。当鲍小笑说“你叫我想起我的fianie(未婚夫),你相貌和他像极了”,他如坠云里雾里,“又害羞,又
论文摘要摘 要:在于,一方面不经意间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假丑恶,自觉筑起一道“请勿逾越”的人性道德篱笆;另一方面又在意趣盎然中洒落一地人性期待的春光,默默牵引我们走向灿烂和美好。它帮助读者跳出“围城”看“围城”,更正确地认识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别样人生,让我们在发出会心微笑的同时,依稀看到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美好寄望。同时,对后来者而言极具现实启迪作用,并对人性美的发现和人类劣根性的改造有所帮助。
关键词:《围城》 情描叙 审美价值 认识作用
如盐和味精之于大厨,情乃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剂独特的调味品。以“红楼”贾宝玉多彩的脂粉世界到“三国”貂蝉献身取义的唯美情怀,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扑朔迷离的无悔追逐
到阿Q往尼姑脸上捏上一把的自我满足和陶醉,文学创作都因有了情要素的参与而变得更具张力,并更具“引人探究一番”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如果没有了对情世界的透彻把握与细致刻画,文学作品的创作作用和有着价值将大打折扣,有的甚至会由此变得味同嚼蜡,不名一文。
钱钟书深谙此理。于是,在法国邮船寂寞的旅程中,便适时地有了犹太女人格格的浪笑,有了苏小哀怨的情怀,有了鲍小的一夜癫狂,也有了方鸿渐生殖器的无端冲动,在“带着酡红”的印度洋晚景中织就了一幅意味深长的世态图,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细细品味其深刻的意蕴及别样的美学价值。
一、掘进“灵魂深处”的情世界
笔者认为,《围城》情描叙的最大审美价值在于,一方面,不经意间向人们自然展示了什么是假丑恶,以而自觉筑起一道“请勿逾越”的人性道德的篱笆;另一方面,又在意趣盎然中洒落一地饱含人性关怀、人性期待的春光,默默牵引着我们走向灿烂和美好。方鸿渐这一角的倾情演绎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我们知道,有着一个古董父亲的方鸿渐并非是专事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但他同样经历了一出“天上砸下大馅饼”的情轻喜剧。这出剧目展示的不仅是旅途的寂寞、空虚和男人的随性、堕落,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出“学成”归来的中国留学生们隐秘的内心世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他们对前途的期盼、焦虑、无奈、迷茫等复杂情感通过方鸿渐瞬间“生殖的冲动”赤裸裸地暴露得一览无遗,以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更加可触可感。
时间定格在1937年。在印度洋上懒洋洋航行的那艘寂寞的法国邮轮上,“只穿绯霞抹胸,海蓝贴肉短裤”的鲍小一出现,自然成为了那孤独的留学生们注目的中心和热议的话题,看得他们“心头起火,口角流水”。“早订过婚,却没有恋爱训练”的方鸿渐自然不能免疫,虽然爱慕他的苏小不时投来哀怨的目光,甚至暗骂他“无耻”,“气得身上发冷”,他仍不管不顾地投向了早有未婚夫的鲍小怀里,还心甘情愿地以舒服的二等舱换到三等舱活受罪。当鲍小笑说“你叫我想起我的fianie(未婚夫),你相貌和他像极了”,他如坠云里雾里,“又害羞,又得意”。当鲍小不经意的一句“咱们俩今晚都一个人睡”飘来时,他更是“周身的血都升上脸来”,并迅速心照不宣地苟合在一起。但当船到香港,鲍小迅速扑向未婚夫,“一个半秃顶,戴大眼镜的黑胖子”怀里时,他才惊觉被摆了一道,心里狠狠地发酸、发傻。好在方鸿渐瞬间又以“我心依然”的苏小那里得到了安慰,亲热地“傍着她腰走下扶梯”,直教全程关注
的侍者阿刘“不禁又诧异,又佩服,又瞧不起”,“啐”的一声射出一口浓浓的唾沫,干脆利落地降下了这出独具审美作用的情轻喜剧的帷幕。
以读者的欣赏角度而言,方鸿渐的“生殖冲动”至少具有两方面的审美价值:一是宣告了传统禁欲主义教育的彻底失败。方鸿渐的父亲是前清举人、大绅士,又是一乡之望,多年来管教甚严,说一不二,威严无比。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祖训,自作主张地为方鸿渐订了婚。不曾想儿子对这个“并没见面,只瞻仰过一张半身照相”的未婚妻漠不关心,并“不由自主地对她厌恨”,“怨命,怨父亲”,甚至于最后“壮着胆”要求解约。当受到父亲打压,方鸿渐只得自慰“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而当获悉未婚妻病逝时,竟有“犯人蒙赦的快活”。“他只觉得自己要鲍小,并不爱她。”所以,一旦有小小的外力驱动,方父多年苦心构建的情感道德大厦就会顷刻土崩瓦解,鲍小的暧昧诱惑只是为方鸿渐的道德“决堤”刮了猛烈的一阵暴风雨而已。对方鸿渐这个家教甚严的家伙来说,他的抗命、他的癫狂正是他宣泄道德苦闷、寻情感真我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一切看似荒唐,实则必定;二是揭示了新一代留学生对前途的茫然与苦闷。学成归国、衣锦还乡,本应是留学生们“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最美好时刻,而对一大批像方鸿渐那样学国文的人”异彩纷呈的情世界中,苏小的演绎别有一番滋味。苏文纨是一个贵气的官家小,心中装着爱情却又轻贱爱情,自视清高却又游戏
人生,故作大方却又小气自私,常常孤芳自赏、落落难合,表里不一、矛盾交集。她钟情方鸿渐,认定他是“旅行中消遣的伴侣”,话语又柔又软,却不主动出击,只作“冷若冰霜”状,希望方鸿渐能“卑逊地仰慕而后
出洋“深造”,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国家三个城市的三个大学,混日子、混文凭、混将来的“混一族”来说,他们还得时刻陪着笑脸,紧张地应对假面具一旦被撕开所引发的乱局、困局。但取得了博士文凭的假话、大话既已抛出,并得到了丈人兴奋的夸张宣传,方鸿渐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装腔作势,却又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路在何方,不知道谎言何时被揭穿,种种不确定因素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他,大力敲打着他脆弱的心灵和敏感的神经。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日子实在难熬,他迫切需要发泄,需要释放,需要寻到新的心理平衡点。与鲍小的艳遇使他生出了“久旱逢甘露”的感觉,必须要有一场巫山云雨才能让他郁闷、焦急、躁动、茫然的心灵得到短暂的平息,并复归平寂。这是情节进展使然,也是人性净化使然,有否定也有肯定,有破坏也有建设,有批判更有鼓舞,情描叙的美学价值由此可窥见一斑。
二、还原“另眼看世界”的真实人生
就“作品——社会”的角度而言,《围城》情描叙的另一重要审美价值在于,不断拓宽文学
作品的欣赏渠道和审美视角,让读者跳出“围城”看“围城”,通过作品表面的情描叙,还原当时社会一个阶层一个体的真实面貌,巧妙达到“借一斑以窥全貌”的功效,帮助后来的读者更正确更有效地认识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异样人生。
在“围城”异彩纷呈的情世界中,苏小的演绎别有一番滋味。苏文纨是一个贵气的官家小,心中装着爱情却又轻贱爱情,自视清高却又游戏人生,故作大方却又小气自私,常常孤芳自赏、落落难合,表里不一、矛盾交集。她钟情方鸿渐,认定他是“旅行中消遣的伴侣”,话语又柔又软,却不主动出击,只作“冷若冰霜”状,希望方鸿渐能“卑逊地仰慕而后屈伏地求爱”,甚至大摆迷魂阵,有意让追求她的赵辛楣、曹元朗加入战阵,“斗法比武抢自己”。但一旦方鸿渐偏离了她掌握的航向,千方百计接近讨好鲍小时,她又骂他无耻,“气得身上发冷”。特别是得知和自己有过轻轻一吻的方鸿渐竟然转向追求她表妹唐小时,她更是不顾向来的淑女风范,怒不可遏,大骂方鸿渐“混蛋”,并将方鸿渐以前结过婚、与鲍小好得寸步不离,追求自己、在欧洲念书美国得学位等丑事一股脑儿地告诉了表妹,狠心棒打鸳鸯,使得这株稚嫩的爱情幼苗嘎然夭折,成为了读者心中难舍的遗憾。恶意的报复过后,苏小迅即投入了认识还没几天,“念念不忘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不时作些“不知所云”的诗句哄人唬人的所谓诗人曹元郎怀里,然后极速订婚、结婚,为夫婿谋取“油水”职位,
成就了一段各取所需的“天作之合”。婚后,苏小为了更好地“走单帮贩私货”,发国难财,继续与当年的追求者赵辛楣保持着一种不清不楚的看似“很亲密”的联系。她一边悠悠地诉说还保存着赵当年的许多信函,却不肯全数送还,又一边暧昧地暗示“信上有一部分的话,她现在还可以接受”。在读者心目中,“此地无银”的情诱惑绝对是大家闺秀苏小不屑为之的,殊不知她竟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如此游刃有余,令人瞠目。而在香港偶遇的同一方天地,苏小对待当初让自己失了脸面的落魄人方鸿渐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不但故作高高在上、视若不见,还指桑骂槐、冷嘲热讽,极尽挖苦之能事。无疑,苏小如川剧般的变化、“变脸”既是她复杂内心世界的客观反映,又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部分知识分子“入世”后的无奈应变之举。可以说,苏小的情描叙艺术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某一方面”的生活真实,今天读来仍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审美认同和愉悦。论文摘要孙柔嘉则是“我们这个圈子里最寻常可见的”,“他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了方鸿渐。她和方鸿渐是芸芸众生间很典型的夫妇”(杨绛《记钱钟书与》), 她的出现竖起了一个延续至今的中国式家庭妇女的“活标本”。这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说不上漂亮,没多少专长却有点小聪明,没什么爱好却自有主见的现实女人。在将方鸿渐圈进婚姻“围城”的特殊战役中,她可以说是运筹帷幄,彰显了她的聪颖和智慧。她善于借势,几次借力赵辛楣的热情和好心不断强
化自己在方鸿渐心中的好印象;她善于造势,常在外人的注目下方鸿渐,不经意地渲染陆子潇对她一路穷追不舍、死缠烂打,甚至写匿名信向她父亲告密,而自己偏不喜欢他,怕骚扰、怕遭恨,很无奈、很苦恼,并向方鸿渐求计,言听计以,以此激活方鸿渐挺身而出、英雄救美的战斗情怀。当无端陷入争斗,受到学生的捣乱、攻击时,她首先向方鸿渐叙说,“手帕按嘴,肩膀耸动,唏嘘哭起来”,还哽咽着想要回家,发誓“死也不肯教他们了”,“梨花带雨”的情景终于激发了男人们固有的怜香惜玉的豪情;她善于趁势,方鸿渐到外语系主任刘东方办公室反映情况时,她在看书,“见
了他,满眼睛都是话”。当有人传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的“闲话”时,她没有主动解释,还有意无意地透露给他,急得他“满屋子的转”。当训导主任李梅亭和追求者陆子潇有一次发现他们在一起,不断酸溜溜地用“打断你们的情话”、勾了手、吃喜酒等言语旁敲侧击时,她慌得“伸手拉鸿渐的右臂,仿佛向他求助”,对敏感不足迟疑应对,后来还“把鸿渐勾得更紧”,让鸿渐“如在云里,失掉自主”,只得随口答应。而当她请求鸿渐原谅、不必当真时,身心疲惫的鸿渐只得硬起头皮:“我可句句当真。也许正是我所要求的。”终于她得遂所愿。然而,一旦真的订婚结婚,她固执、记仇、自私、刻薄、世故、小气、唠叨、撒泼等本性随即暴露无遗。她逼问鸿渐的恋爱经历,不时拿苏小、唐小说事,成了一颗名符其实的酸葡萄;因为赵辛楣
调侃性的一番笑话,她固执地让鸿渐拒绝他的荐事和经济帮助,还时常打击他受聘大学时“替各系打杂,教授没爬到,连副教授也没保住”。往往一句话不投机,她说翻脸就翻脸,恶语相向,逮谁咬谁,有时几小时甚至几天都如同变成哑子,“吃饭做事,谁都不理谁”。最后,当那只祖传老钟以容自在地打起来时,这对自由组合的知识分子婚姻也终于无奈地走到了尽头。虽然有读者惋惜,甚至想象着他们如果不是知识分子就可能不会出现如此结局,但直至今天,同类的悲剧每天仍在不断上演着。这既以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围城”时代的生活真实,也以另一角度探究了造成中国式婚姻悲剧的重要理由。
三、寻“导向人类美好”的一抹亮
钱钟书是真实的,也是感性的,他的《围城》总能让我们在发出会心微笑的同时,依稀看到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美好寄望。当我们在为梳理“围城”内外错综复杂的情联系而渐感沉闷和失望时,唐小的干净出场总能让读者顿生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感觉,彷如春光满眼、和风拂面,痒痒的,纯纯的,甜甜的,心里也便有了一种久违的温暖,并长时间地驻留心间,清醇醉人。或许,这正是情描叙的审美魅力和价值所在。
在鲍小、未婚妻、苏小、张小、刘小、孙小和唐小等一众有过或多或少“联系”
僵尸围城成就的女性中,方鸿渐的意中人显然非唐小莫属。唐小唐晓芙,这是一个“方鸿渐立刻想在她心上造个好印象”,“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习惯了惜墨如金的钟书先生还为此大方地花费了不少笔墨。她妩媚端正的圆脸,令人想“化作她的牙刷”的好牙齿,“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的眼睛,“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的天生好脸,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没擦,真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对当时见惯了热衷“把门面油漆粉刷”,装模作样的都市女孩子的方鸿渐来说,无疑更具杀伤力和诱惑力。因为唐小的出现,多日来无聊得昏昏欲睡的方鸿渐顿如发现新大陆般睡狮猛醒,“自觉已成春天的一部分”。于是,“月亮走我也走”,对唐小展开了猛烈的追求。他不管不顾苏小的不快,调动全身的激情与智慧,表演口才,故作高深,卖弄幽默,就连唐小也感觉到方鸿渐的话“都为着引起自己对他的注意”。虽然苏小告诉他表妹人小鬼大,“抓一把男朋友在手里玩弄着”,让他遮不住的失望,思想老在唐小到底有没有男朋友这件事上纠结着,自问自答,自言自语,不断进行逻辑推理,跳下车时尽管左手掌还擦去了一层油皮,但一想到这是唐小害自己的,又满足得“痛也忘了”。紧接着趁势而上,请吃饭、访唐家,外加一通书信对表妹传情,对表致歉,一切紧锣密鼓地如期进行。然而,正当读者津津有味地期盼着瓜熟蒂落、花好月圆的时候,苏小无情挥刀,一段本应备受祝福的爱情半道夭折,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唏嘘与遗憾。
听说当初小说刚出版时,曾有读者写信气愤地质问钱老,为什么那么狠心“棒打鸳鸯”?钱老只是幽默一笑:如果安排方鸿渐和唐晓芙百年好合,而最后又不得不让唐小郁郁离开的话,会有更多的读者骂我无情的。事实正是如此。在当时那个里里外外混乱得一塌糊涂,知识分子的作用根本得不到重视和发挥的年代,像方鸿渐这样兴趣很广却毫无心得,良心仍在却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是不可能保护好唐晓芙并给她真正幸福的。如果硬要将他们撮合在一起,必定是一个劳燕分飞的结局,留给读者的只会是更大的情感伤害。而以创作者角度而言,作者对唐晓芙这个清新的人物显然是偏爱有加的,怕她失落,怕她遭罪,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不愿意让她受到“围城”浑浊空气的污染。笔者想,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因为这一“遗憾”和读者审美期待的不满足,我们才会带着念想、带着希望自觉参与到作品人物角的再创造中去,通过对自然美的进一步探讨、发现,获得独特的审美愉悦和满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