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三年聘期工作目标及发展规划
学院定位与发展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术研究为主导,教学科研并重。稳定本科教育,重点发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材料学科专业人才,把学院办成特鲜明、省内领先并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点1个:材料学;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化学、工业催化、材料工程;本科专业4个: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 材料物理与化学;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实验室 纳米材料工程技术实验室;青岛市重点实验室-纳米材料技术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特专业材料物理;学校品牌与特专业材料化学
一、学科建设与规划
依托山东省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学科和材料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争取在三年内将材料学科建设成为教学、科研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建设体系,形
成以重点学科-博士点-特专业-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示范中心建设为框架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专业建设格局,使材料学科各专业成为在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具有鲜明特的本科专业。
今年,我院将加大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工作。同时注重“泰山学者”岗位建设:尽快在国内外、校内外学者中确定电子材料、光信息材料、半导体材料、环境材料研究方向的“泰山学者”人选。进一步加强山东省“十一五” 重点学科 材料物理与化学的建设,确定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 材料化学及应用; 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材料表面改性强化和薄膜物理; 光电信息材料。结合“泰山学者”岗位的建设,使该学科成为在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具有鲜明特的学科。
二、教学工作
材料学院目前拥有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四个本科专业。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总量为9982.27,其中课堂工作量4312.4,实验工作量1234.8,实践环节工作量4435.07。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自2008年上半年逐步开始开设,下半
年大量开出,同时2006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明显增加,因此预计2010年伴随着我院首届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毕业,本科教学工作总量将增加近1/3。
(一)特专业建设
建设好山东省高等学校特专业-材料物理专业。材料物理专业将坚持教学与科研互动,依托省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学科和材料学博士点,争取在三年内将材料物理本科专业建设成为教学、科研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建设体系,形成以重点学科-博士点-特专业-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实验示范中心建设为框架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专业建设格局,使材料物理专业成为在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具有鲜明特的本科专业。建设好学校品牌与特专业-材料化学,以省、校品牌、特专业为引导,带动学院全部四个专业的课程及专业建设。
(二)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依托青岛知名企业,完善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培养人才的良性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拓宽实习范围,加强实习、实
训基地的建设,加强教师与实习基地的科研联系,让企业成为实习基地的受益者,促进实习基地的良性发展。在建设好现有的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争取再建1至2个和专业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及实习基地。
(三)实验中心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被评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高分子材料实验教学中心一起申报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四)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争取学校经费和用房支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学院本科教学亮点和特。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扩大实训基地用房面积,将陶瓷生产线建设成艺术陶瓷和高档瓷的小批量生产线;将高分子生产线建成可以小批量生产工程用品的水平;拓展金属生产线的工程范围,充分发挥激光焊机等大型工程设备的使用效能,激发学生实践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就业方向
教学质量目标
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引导和培育教学成果,以学校教学效果奖评选为契机,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三年内出版特教材2~4部,三年内争取获得学校教学效果奖1~3项,申报教学成果奖1~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7篇。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双语教学,力争建成1门国家级双语课程,使双语教学成为本学院教学亮点。
整合现有资源,在不同专业同类课程中组建课程,立项建设1~2门优秀课程(拟推荐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材料测试与研究方法),力争建成1门省精品课程。
措施和方法
1.切实提高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对于高校教龄不满三年的青年教师全部配备授课指导老师,选派有发展潜力的教学骨干到重点大学进修学习有关本科课程的设计及授课;
2.制订相关制度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及实验资源;
3.每年邀请校内外教学专家举办教学艺术讲座1-2次,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实习活动,丰富和强化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性、先进性;
4.开展创新性教学理念的研讨,引导教师自觉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切实做到三个转变:从原来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以启发式、互动式学习为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从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尊重学生,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为中心;从以知识为本转变到以育人为本,支持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把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作为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三、科研工作
加强对纵向课题尤其是国家基金、国家各部委项目立项的指导工作。整合力量,加强科研梯队建设力度,争取承担更多国家级项目,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大项目,科研团队的建设是争取国家级课题的基础,为了使我院的科研工作能够有大的发展,必须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学院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创造一个自由的、良好的、竞争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制定相应的政策对重点研究方向在人力和硬件上实行重点支持,使这些研究方向能尽快出成果,对成绩突出的在精神上和物质上进行鼓励。
(一)科研团队建设:凝炼科研方向,根据实际组建科研学术梯队,每年组建1-2个科研团队,三年内我学院的科研团队达到4个。学院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将充分考虑科研团队及其
梯队的建设,有针对性引进学术带头人及培养、组建科研学术梯队。在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泰山学者”岗位的建设上将充分考虑其科研方向和队伍建设,使其能够带动我院的科研工作。目前学院在纳米材料、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物材料、复合材料、薄膜物理、催化材料等研究方向上已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在纳米材料的研究上曾取得优异的成绩,针对这几个研究方向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确立各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并进行梯队的建设。
(二)科研立项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各部委项目及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横向项目的立项指导,争取在国家基金立项上每年有稳定的增长,863课题、国家支撑计划等方面的立项上有突破。改变观念,密切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向生产力的转化。三年内争取国家级课题5-8项,省市级纵向课题10-15项,横向课题立项达20项,纵横向课题研究立项经费达300-500万元。发挥专业特,扩大与企业联合,争取创建1-2个校企联合科研中心,获得稳定的企业资助课题。
(三)科研获奖: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的获得是一个科研团队经过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达到的,是科研工作的积淀。我们首先要扎
扎实实把科研工作做好,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三年内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3项,1-2项市厅级科研获奖,培育有潜力冲击国家级奖励的项目成果。获得国家专利10项以上。
(四)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对学科建设有很大的帮助,学院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虽然论文的数量不很多,但论文质量在学校居首位。学院将继续延续这一优良传统,在论文发表上重视论文质量而不追求数量,鼓励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提高SCI、EI等的收录数和引用率。三年内发表SCI、EI收录论文150篇左右,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10篇以上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教职工49人,其中教师及教辅42人;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讲师7人;博士24人硕士10人(含在职博士3人)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占94%,40岁以下青年教师24人,所占比例为67% ;硕士生导师18人,博士生导师6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名;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学者1名;青岛市优秀教师1名;校教学名师1名。
学院4个本科专业人员分布为:材料物理专业 11人,教授4人(60岁以上2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助教1人,需引进2~3名凝聚态物理专业的博士或博士后。材料化学专业9人,教授2人(60岁以上1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需引进1名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教授。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10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5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需引进2~3名材料学专业(材料保护及表面强化方向)的博士或博士后,1名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教授。
五、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以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以思想作风建设为重点,加强学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促进学院健康、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理论水平。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大的政治任务。 要完善学院中心组学习制度,提高学习实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学院教职员工,统领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学院教职员工思想理论水平,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建设高素质的和谐领导班子,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服务能力以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为重点,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分工合作,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领导决策程序。加强廉政建设,抵制不正之风,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工作能力与水平。自觉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把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广泛听取众意见,坚持政务公开,积极破解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
(三)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此,要改进学院党的组织生活方式和活动内容,进一步加强党总支建设,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教师党支部建在教研室,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增添党的新鲜血液。严把学生党员发展、教育、转正关,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院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坚持不懈地
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教育广大教职员工。大力开展以“三育人”为重点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培养建功立业精神。积极开展优秀党日活动,促进院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为学院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