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为什么南阳话与汝州话十分相同?
为什么南阳话与汝州话十分相同?
高万须
从汝州向西、向北不足50公里,向东不到100公里,人们的语言就会有明显的差异,而南阳距汝州市200余公里,淅川、西峡、邓州、新野则将近300公里,然而那里的人们说话的语音、语汇和语调与汝州话十分相同,就连儿化音也基本一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南阳人与汝州人究竟有什么渊缘?
请先看一下图示:
图中红圈区域(棉靴形)内的部分就是现代语言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划分的方言区域——“中原官话”区的“南鲁片(宛汝片)”,含30个县(市)。南鲁片中西部黄区域(元宝形)是笔者根据个人调查粗略划出的。这个“元宝形”大致包含全部南阳市和“老汝州”,即汝州市及其原辖
的鲁山、宝丰、郏县和伊阳(今汝阳县)。这片区域的语言极为相同,实可称为“宛汝片”了。而东部的无区域早期为少昊氏的封地,后属东夷族,在随后的历史上又受到东南方民族的影响较大,其语言稍微有些变化,在此不做详述。
“元宝形”区域的最北端汝阳、汝州和郏县位于北汝河以北、嵩山以南。其中现汝州市范围是6000年前轩辕黄帝分封其次子昌意的封国,名谓“鄀国(若国)”(《大戴礼记》载:昌意降居若水。”)。鄀国以汝水而称名,轩辕黄帝晚年也在鄀国居住生活(《帝王世纪》:“黄帝居若水”)。若水就是汝水(《康熙字典》载:“古人读若字为汝,故传记之文,多有以若为汝者。”)。当时,鄀国就是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皇帝在此发号施令,其各方面影响逐渐向周围辐射,当然也包括语言的传播和发展。鄀国在汝水存在大约两千多年,期间不断有若人越过伏牛山(即尧山)到人口稀少、土地肥沃的南阳盆地寻新的生存地,继而定居下来。至商代晚期已有部分若人达到丹江、淅水地区(参阅马世之《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至此时,整个南阳盆地都已散居着若人。大约在商末周初,这一部分若人部族在今淅川县(后来称为商密)一带成立了一个名为“鄀”的小国。《系本》云:“鄀,姬姓之国。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为诸侯。此其后也。”这里就是“元宝形”的西南端。春秋时期,这个小国处于秦国和楚国边界地区。为了自身利益,这一小国“朝秦幕楚”,时而投靠秦国,时而倾
向楚国。终于在春秋后期鄀国被秦国吞并,其后部分若族人迁于南郡鄀县(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这个鄀县是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建立的。东汉时,这里曾设鄀郡。唐贞观八年鄀县建制撤销,并入荆门县。自此,“鄀”成为历史的记忆。“元宝形”区域的若族人是黄帝的直系后裔,一直受到异族的敬重,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及其语言一直对周围产生着较大的影响,没有遭受异族严重的冲击,因而这一区域的语言就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和一致的状态。可以说,南阳人和汝州人同根同族同一母语,其语系由于长期作为中原官话的基础六千年来保持不变。中原官话又是汉语言的基础。因此,汉语言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都在“元宝形”宛汝片方言之中。汝州话和南阳话的相同性不是偶然而来也不是渐趋接近,而相同基因的遗传是其根本所在。
汝州话和南阳话保持稳定和一致还有两个重要的历史因素:
一、由于丝绸之路的连通,自汉代至宋代,约有一千五百年的时间,南阳和汝州长期保持着频繁的交往和密切的联系。桑蚕丝织起源于汝州。大约8000年前,女娲被天皇伏羲封于“汝水之阳(即今汝州市一带)”,成立女娲国,“汝水”始得其名。先秦著作《世本·氏姓篇》载:“女氏: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何光岳所著《炎黄源流史》写
道:“这涡河、汝水,皆因女娲氏居此得名。”《皇图要览》载:“伏羲化蚕”。《通鉴外记》载:“太昊伏羲氏化蚕桑为繐帛”。这是说,驯化野蚕以家养、抽丝织帛以为衣远自伏羲女娲时期就开始了,那么桑蚕衣帛肯定也有女娲的功劳。西汉《淮南子》记载:“黄帝之妃西陵氏始蚕,即为先蚕”。淮南王《蚕经》曰:“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盖黄帝制衣裳因此始也”。嫘祖最早植桑养蚕的地方也在汝州,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昌意鄀国,当时黄帝和嫘祖就在鄀国居住生活和生产劳动(《帝王世纪》:“黄帝居若水”)。中华民族开始大规模植桑养蚕始于黄帝时期,而以黄帝元妃嫘祖倡导和推广养蚕织帛的功绩为最,所以其后才有“衣裳而治”的五帝时期。从汝水流域的鄀国迁徙到南阳盆地的若人把养蚕和丝织的技术同时也带到了南阳,使南阳一代的蚕桑丝织业逐渐发展起来。到汉代时,南阳的蚕桑丝织业相当普遍。至唐代时,整个“元宝形”区域内是全国最发达最主要的丝绸产区。北宋时期,这一区域仍然桑林遍野、机杼声不绝于耳,丝绸织造业在全国仍然居于领先地位。丝绸产品的西行、丝绸贸易的兴起形成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在国内则是由丝绸源产地通往两都(西安和洛阳)而形成的路线,实质上就是当时采购、转运丝绸形成的道路。宛洛古道是“元宝形”区域内的主要丝绸之路。宛洛古道经过汝州,汝州成了客商中途食宿休整的重要据点,是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随着东西方物质文化的深化交流,丝绸之路又同时扮演者茶马古道的角。汝州也成了
各种商品交易的繁华商埠,茶叶、瓷器、药材、布匹等的集散地和转运站。通过宛洛古道,“元宝形”区域内人们之间的交往比其他任何区域都更为频繁,联系更为密切。这肯定是南阳话和汝州话保持一致的重要因素。
二、约有二百年的时间,汝州隶属南阳府辖区,汝州与南阳间联系更为紧密。由于宋元交替时期战争频仍和杀戮,汝州和南阳人口锐减,元至元八年(公元1274年),汝州改隶南阳府管辖,明代沿袭元代区划体制,直到明代后期(公元1476年),汝州从南阳府分出成立直隶州。在此期间,除了公务往来,民间交往也会加剧,同时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功用更为突出。这样,这一区域语言就有了保持相同的稳固基础。
从五帝时期若人南迁至今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南阳和汝州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与桑蚕丝织有着不解之缘。汝州和南阳这一区域是蚕桑和丝织技术的起源地也是丝绸产品的源产地,自古以来就一直影响着我国丝绸文化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宛汝片的语言作为中国语言的基础几千年来保持着稳定和一致。就像这一区域的地形图一样,宛汝片语言应当是一枚“元宝”,对于研究我国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无比珍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