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现状分析
公务员职级工资表 豆腐怎么做好吃
内裤门
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覆盖北京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新设备大量引进,医疗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迅速缩小,临床救治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显著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动力,充分显示了医疗卫生事业在保护人民健康、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衡量北京市居民健康状况的三项指标(即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各国和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中,婴儿死亡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7.6‰下降到目前的3.89‰,孕产妇死亡率由7‰下降到0.1674‰,人均期望寿命由52.84岁增长到80.24岁,居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一 北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历程
(一)以缓解“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为突破口,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大力发展北京医疗卫生事业
20世纪70年代末,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短缺,由于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盛行,医疗卫生领域服务质量受到诟病。在被称为“医改元年”的1985年,国家提出了发展卫生事业的新思路。而北京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早在80年代初期就已启动。1984年,根据北京市政府批转市卫生局《关于本市医疗卫生系统进行改革的请示》的精神,卫生改革全面铺开。1988年以后,市政府制定了深化改革的办法,连续5年为卫生工作办了50件实事,把卫生改革推向新阶段。1992年卫生系统实施了深化改革的28条意见。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改革办医和服务模式,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办医;开展了多层次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加强了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推行了预防保健保偿制度;努力改善补偿机制,拓宽筹资渠道,逐步改革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积极推进医疗卫生系统内部人事分配制度、经济管理、科研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通过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挖掘卫生资源的潜力,调动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了卫生服务范围,改善了城乡卫生服务条件。医疗卫生机构通过“
放权让利、扩大自主权和分配制度改革”,有效调动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大幅度增加,北京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人员、病床数以及医疗装备、技术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改善,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缓解了长期困扰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体制转轨过程中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给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由于医疗机构创收动力趋强,加之农村合作医疗解体,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筹资不足,政府卫生投入比重下降,居民医疗费用快速上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困难体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日渐显现,医疗卫生公平性问题凸显。
(二)以强调社会效益、体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和公平为重点,全面推进医疗卫生综合配套改革
1996年12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大会,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强调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体现社会公平;强调合理配置资源等新的发展思路。1997年1月15
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1998年12月,在全国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2年,明确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重大战略部署。这些政策都是旨在实现基本卫生服务的均等和公平。
从1994年开始,为适应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北京市探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积极成果。2000年12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这标志着北京市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全面启动,同步推进。北京市卫生局和各有关委办局制定出台了11个配套文件。北京市卫生部门紧紧围绕“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城镇广大职工众基本医疗服务需要,促进首都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这一改革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是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二是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推行“病人选医生”、“病人选医院”;三是提高医疗收费的透明度,实行住院费用清单制;四是对医院实施医疗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遏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等多项改革的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城镇医疗卫
生体制改革的政策框架,在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和控制医疗费用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积极推进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改革,把卫生监督执法与疾病监测、检验等技术服务分开,调整、归并原有卫生防疫站、专科疾病防治所(站)等机构的职能,建立起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促进了卫生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和依法行政。
流行qq网名(三)以强化公益、改善民生为重点,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为解决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重医轻防”、“重城轻乡”等弊端,需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建设和农村卫生建设,建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方针,促进京郊农民健康和卫生保健水平的显著提高。北京市的农村卫生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全面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为重点,加强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建设,全市农村于1994年提前一年实现北京市农村初保“八五”规划目标。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北京市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把全面恢复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民心工程
”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措施,在大兴、怀柔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市推广。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对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和返贫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2001]68号令)的颁布为标志,北京市于2001年4月正式启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2007年,北京市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即“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2008年,继续完善医保制度,提出“全覆盖”的发展目标。同时,逐步完善对困难体实施医疗救助制度。2008年10月,国家新的医改方案开始公开征求意见,北京将面临新一轮医改。
二 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分析
经过改革与发展,北京市积累了雄厚的医疗卫生资源,医疗卫生机构的总量、规模、床位、装备水平等均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科技智力优势、临床医学技术水平和医学教育水平在全国领先;诊疗设备与手段,以及医疗机构的服务提供能力远高于全国其他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
(一)医疗卫生机构遍布城乡
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医疗机构总数8873家(不含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医疗机构,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门诊部、个体诊所),其中医院535家,包括三级医院50家、二级医院94家、一级医院326家,未定级医院65家。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政府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745家,占30.94%;非政府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3046家,占34.33%;营利性医疗机构3001家,占33.82%;其他机构81家,占0.91%。全市医疗机构病床总数83736张,全市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总人数为54989人,注册护士总人数为50890人。北京市户籍人口中,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为6.34张,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1.48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为4.53人、注册护士数为4.19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10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1018个。北京的医疗资源人均占有量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二)医疗机构服务提供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国领先
从由政府举办的医院来看,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472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44家,二级医院94家,一级医院256家,未定级76家。实有床位63367张,其中三级医院32486张,二级医院23730张,一级医院6785张,未定级366张。病床使用率84.27%,平均住院
日14.22天,总诊疗人次7566万人次。实际职工总数121205人,其中三级医院66177人,二级医院38903人,一级医院13662人,未定级2463人。职工总数中卫生技术人员占78.2%,其他技术人员占4.6%,管理人员占7.2%,工勤技能人员占10%。共有执业医师33434人,其中三级医院17093人,二级医院11491人,一级医院4006人,未定级844人。医院总收入约378亿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55.5亿元,医疗收入156.5亿元,药品收入159.5亿元。医院总支出375亿元,医疗支出194.8亿元,药品支出149亿元。总资产4970亿元,负债940亿元,净资产4030亿元。
北京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在服务首都的同时也服务全国。据抽样调查,大医院的外地患者门诊占28%,住院占36%。
(三)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撩到对象硬的污句子
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2个,其中专科病防治所2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个,卫生监督机构19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目前,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人员总数达257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34人。
港台明星
2007年底,120急救系统拥有1个急救中心、10个远郊区县急救分中心、190个急救站,急救人员2450人,救护车375辆;急救半径城八区1.9公里,远郊区县11公里;急救反应时间城八区为10分钟,远郊区县为25分钟;每天接听的急救呼救电话为2349次,派出的救护车为560次,急救服务量以23%的幅度逐年递增。
三 覆盖城乡的北京市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北京市的卫生工作扭转过去“重治、轻防”,“重大医院、轻社区”的认识偏差,将卫生投入和卫生资源配置向公共卫生、基层社区和农村倾斜,全面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一)完善首都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可靠的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吸取2003年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北京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12月7日印发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
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经过三年的努力,以建立完善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的“一个机制、四个体系”为核心的首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就,在防控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已经和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成立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统一指挥和决策;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构,组成了全市范围内多层次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核生化事件医疗卫生监测、应急和救援合作机制;建立重大疫情信息通报制度;形成了与其他应急指挥系统之间的联动和跨区域的机制。北京市卫生局建立并实施每日卫生防病信息会商制度,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分析,及时向社会发布卫生防病和预警信息;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编制完成了《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5个专项预案;组建了19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分队和11支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小分队,2支生物反恐医疗救治应急小分队。城市整体应对发生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得到提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