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教育体系创新建设研究
作者:沈畔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11
        [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不仅会给广东地区的经济建设带来巨大变化,也会对该地区的应用型职业教育产生重大影响,而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办出特是这类院校的当务之急。应用型院校应在理清自身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响应大湾区战略这一重大举措,明确发展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应用型教育体系,这对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都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关键词]大湾区战略;应用型院校;实训课;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1-0016-04
        [DOI]10.13980/jki.xdjykx.2018.11.004
        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了纽约、东京、旧金山3个湾区的主要功能:纽约湾区主要以金融为中心;东京湾区体现在先进的制造业方面;旧金山湾区以硅谷而著称。与这3者相比,我们有香
港、广州、深圳3个经济中心城市,又有以东莞为代表的制造加工业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扮演着各项改革领头羊的角,完全符合中央湾区的要求,同时可将香港、广州、深圳3个湾区的特点结合起来。而就教育发展水平而言,仍存在众多短板,但其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形势下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规律决定教育事业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历史经验表明,经济一旦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就会在促进教育进步的同时也对其寄予希望并提出要求——希望它在引领技术升级换代方面发挥领跑作用,要求它能够提供合格一线劳动者来满足经济发展的人力需求。总体来说,满足这类希望的责任多落在重点、研究型大学身上,而后者正是应用型院校的用武之地,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伴随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应用型院校迅速增加的新特点,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然而应用型院校如何扩大发展空间、做大做强、培养应用型就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均是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行业一线人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非常明显。湾区指的是哪些地区”①将这一办学理念落到实处,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体现应用型和地方性特,乘大湾区建设的时代潮流而上,对于广东地区的应用型高校来说,既是生存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底线。
        一、广东湾区内应用型院校现状
        广东地区应用型院校从不同角度分析,主要有如下特点:从体制、规模上分,民办类应用型院校多,万人学校占大多数,用人和资金使用方面也相对灵活。就学科门类而言,出于投资角度考虑,外语、管理、金融、会计较需要较大投资的理、工、农、医等学科多。就学校历史沿革而论,专升本和从培训机构发展成为学历教育的占比很大。从师资力量来看,教师队伍组成缺乏学科领军人物、知名学者,多以年轻硕士毕业生为主。从学校管理来说,学校各项事务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化,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健全。从生源地来看,学生主要来自广东省内,尤其是教育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从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来看,多数学生高考成绩低于大多数公立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就学生学习素质而论,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考试、毕业而学的想法较为常见。以求学动机而论,大多数学生对未来无太高期望值,主要以谋生就业为目的。从办学指导思想来看,学校对于校企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更有积极性,普遍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和毕业生的就业率。从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角度考虑,学校对于大湾区建设更加敏感,急切希望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广东湾区内应用型院校与重点、研究型高校相比,其特点对于大湾区建设来说具有互补性。相对优势在任何领域都是存在的,经济发展对于从业人员一直以来都有教育层次和素质方面的不同要求,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日益打破不同工作之间的偏见和壁垒,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和褒奖工匠精神,对于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社会和任何实体都好比人体,很难说哪个器官重要,哪个不重要,教育就是要保证所有器官能够相互协调地正常发挥功能。如果说研究型大学起到大脑的作用,应用型院校就是执行大脑命令的四肢;如果前者的使命是心脏,后者就是把血液输送到位的血管。前者开发出的先进技术要由后者去应用,再好的理论不去落实都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把学校办成研究型还是应用型对于这样的院校来说已经不存在争论和认识方面的问题,自身特点已经决定必须将其定位落在应用型这个层面上,相对于一些老牌、公立、又不那么知名,在这方面犹豫摇摆的高校,应该说是一个很大进步和优势。因此,应用型院校当前要做的就是认真研究如何落实自己的办学定位,扬长避短,不断研究湾区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市场变化,查缺补漏,加大投资力度,补齐短板,填补空白,实现体系创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广东历来有人有我有做得更好、人无我有敢为人先的光荣传统,在应用型院校发展中同样要充分体现这一光荣传统,迎来曾经草根学校的春天。
        二、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教育体系创新建设路径
        首先,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要认真做好调研。换言之,就是要充分了解所属地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确定自己在湾区这个棋盘上所处的地位。以东莞市为例,位处珠三角的核心地带,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加工业为主的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管理和用工制度灵活,产品五花八门,市场竞争激烈,应用型人才在此地大有用武之地且发展空间大。这类地区的企业对于所需毕业生没有过高的期望值,基本要求是能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希望他们是中小企业能够用得上、用得起的人,能够学以致用,简单培训后就能胜任所应聘工作,相对于无学历的就业者来说,他们经过短期实际工作历练后能够独立工作。职场、市场、社会只认可实力,不同情弱者,更不欢迎徒有虚名者。为培养这样的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规划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会冲击原有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体系必将重构”②。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应用型院校应该根据调研结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认真领会贯彻教育部相关规定的同时,应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把想法变成具体措施。如可将企业家请来,认真倾听其意见和建议,聘请他们做顾问,共同探讨如何培养企业切实需要的人才,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便可实现定向顶岗培养。不难发现,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少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与过去相比,在大湾区就业更加容易,对于适龄就业人口来说份工
作已不是问题;另一方面,与高科技领域相同,生产一线也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上岗就能顶岗的就业者拥有更多优势。这两个方面成为企业与院校之间寻求合作的动力和重要因素。互利共赢是合作的基础,曾经为追求上档次的学校和嫌麻烦不愿与学校走到一起的企业在大湾区背景下会逐渐消失,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利好消息,为更加密切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应用型最重要的两个指标:一是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二是产学研合作教育”③。如有的应用型院校通过调研获悉市场急需汽车修理方面的人才,就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时地增设、增开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样学校便可将自己的办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学生也可以很顺利的到对口工作,企业和学生都很满意。其次,既然应用就是服务,那么服务就要让客户满意,客户的需求既是推动力也是牵引力。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④。清晰的建设思路对于学校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应符合地方经济的现实情况,走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清晰的建设思路要体现在专业建设上,而专业建设需认真考虑后才能定夺,一旦决定下来就要认真贯彻落实,为适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也是十分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弄清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好比拿到了产品订单,只是向成功迈开了第一步,
能否保质保量培养出让社会满意的合格毕业生则要依靠教学过程来实现,需要解决学什么专业、学哪些课程这两个问题。针对学什么专业这一问题,尽管有些专业目前很热很火,但由于大湾区建设发展的新态势,专业建设的诸多方面仍处于摸索探讨阶段,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加以完善。在技术进步生产线更新换代加速的背景下,教学计划需要不断进行微调以适应现实经济形势和科技发展趋势,既不能急功近利,违背教学规律,碎片、空心化地现用现学,也不能脱离地区经济特点现状闭门造车,盲目追风、赶潮流,忽视教学质量,不考虑发展后劲儿,而是要深刻领会国家发展意图,认识到大湾区建设并非短期行为,而是国家的长期战略规划,懂得改革成本有时会大于建设成本。针对学哪些课程这一问题,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普通高校办学质量提出了空前详细的要求。陈宝生部长有关质量为王、标准先行的提法为教学改革指明了坚定不移的方向。《标准》详尽规定了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是专业知识的孵化器、后续学习的助推器、深入下去的打桩机,课程与专业是有机辩证的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东莞号称世界工厂,主要以机械、服装、电子产业为主,高校为尽量满足企业需求开设如机电、计算机、管理、商务英语等相关专业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教学内容不可能兼顾到各行各业,而是要通过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扎实的知识体系来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实际操作能
力。素质是属概念,能力和知识是种概念,素质包括能力和知识,能力和知识是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⑤。以商务英语为例,要端正学生对于这门专业的理解,在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及时向他们指出在地方院校里学习这门专业与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里学习这门专业毕业后的工作条件和前景会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在东莞这样国际贸易常态化的地区,一定要做好吃苦、打拼、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远非媒体上常见的那种国际商人西装革履、纵横捭阖的情况。同时注重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心态和对这门专业的具体想法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有的学生来自家族企业不存在就业问题,针对这类学生应注重提示他们商务英语在企业管理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有的学生是出于好奇选择的这门专业,针对这类学生要明确说明其将来从事的工作与在电视上看到的会存在很多差距;还有的学生是抱着创业的想法选择的这门专业,针对这类学生要告知他们学好这门专业会带来哪些好处。无论针对哪种类型的学生,要实事求地介绍这门专业在本地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甘于从小事、基层做起,人生就有出彩的机会。院校可以邀请成功人士用其亲身经历说明商人素质的重要性,通过组织模拟谈判、报关清关之类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表明,素质教育对于专业建设来说是软实力,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就业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学校也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了自己。
        为地方经济服务,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是应用型院校的一个重要办学特点。因为应用型院校在学术研究方面无法与著名大学相提并论,拉动经济作用方面也是自不待言,创新方面更是无法望其项背。为扬长避短,应用型院校课程设置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亲力亲为者,转用东莞企业家的话:这样的毕业生有多少要多少。实践表明,上好相应实训课是培养较强动手能力学生的好办法之一,是把课本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的一条正确道路。因此,实训课应成为应用型院校专业课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有必要将实训课列为正式课程,并以每学期2周共计32课时的课程计划拨出相应资金保证落实。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是缩短自然发现过程的一种方法,与在自然情况下相比较,可以做出安排使学习能够更容易、更有效地进行”⑥。就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来说,实际操作是保证教与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针对东莞地区中小企业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在认真听取企业意见和调研的基础上,实训课程要具有可操作性和代表性。就可操作性而言,这些内容应该是课堂上学习讲授过、学生熟悉甚至经历过的;就代表性而言,应该是生产实践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类似情况的,是一条从入门到负起一定责任的成熟之路。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以此激发自
己的想象力而不必拘泥于书本知识,进而开阔所学知识的使用空间;就现场实训基地建设而言,过去是学校有求于企业,是否愿意配合的主动权不在学校,而在于企业的经营者。随着经济转型的发展、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就业市场向买方的转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些企业联盟甚至主动登门表示愿意接待学生实训、实习、就业等,这为实训提供了便利条件,院校可以挑选管理先进、效益突出且符合大湾区经济发展趋势的企业进行合作,这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办好应用型专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结语
        应用型教育体系应经济发展而生,服务于经济发展,最显著特点是它的应用性。应用型院校的教育属于服务业,从在商言商的角度看,一所应用型院校只有提供优质服务才能生存下去;从在教言教的角度上讲,学校只有脚踏实地将细节落实好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就专业建设而论,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是应用型院校的3个主要构成要件,3者各有侧重,形成相互依赖的完整体系。如今高校上马、扩张期已过,今后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办学质量上,特别是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更是如此,必须下决心办出自己的特,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这也完全符合经济发展中优胜劣汰的规律。这类高校准确地给自己定位,主要涉
3方面问题:一是学校办学定位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学科专业设置要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⑦。本文循着这个思路和线索,就大湾建设背景下应用型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建设中怎样体现应用型、职业性这两个特,对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进行了探讨。
        注释:
        ①鲁嘉华.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专、兼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9.
        ②兰日旭.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基于经济史教学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11.
        ③原中山大学校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黄达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http//v.
        ⑤陈法春.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能力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16.
        ⑥H.G.Widdowson.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⑦原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分会理事长黄百炼曾有过类似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