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13期 NEW MEDIA RESEARCH
媒体语境下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探究
杨  慧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摘  要  新媒体语境给传统媒介整体上带来巨大压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深受影响,传统媒体必须通过加大改
革创新力度实现自身的突破。文章分析了新媒体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形成的冲击,并就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创新优化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关键词  新媒体;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3-0150-02
作者简介:杨  慧,讲师,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编导、教育行政管理。
对新闻的深度报道其实最早源自报刊等纸媒,当时由于电视的普及造成了传统纸媒受众的大量分流,出于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求,报刊开始对新闻报道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挽回读者,于是开创了新闻深度报道的先河。随着电视新闻报道纷纷开始借鉴纸媒经验,越来越多颇具影响力的资深记者逐渐成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主持人。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节目《六十分钟》为标志,世界范围内开启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新纪元。
1  新媒体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形成的冲击
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受众的分流。新媒体承载平
台的携带方便和任意移动的属性让其使用者不必拘泥于电视机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且网络媒体海量的资讯造成其上的新闻使用者可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于是曾经的电视拥趸逐渐被新媒体吸引,造成电视新闻受众数量明显下降。
为了挽回被分散的受众,电视新闻就必须持续加大深度报道的力度,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持续的深入挖掘同时意味着持续延长的新闻报道周期,这就产生了更高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与随机成本等。而越是深度报道就越会增加对既得利益对象的影响,这就容易潜藏采访遭拒甚至被封杀的风险。同时,不断深入的新闻调查过程常常同时意味着合理、合法范畴的边界延伸,这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否则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除此以外,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即便是新闻媒体也普遍受到投入产出比、成本与利润等产业模
式下逐利心理与目标的深刻影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对收视率的强烈依赖导致不少从业机构或人员往往受到两难境地的困扰。一方面能够胜任新闻深度报道的从业者需要更加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超越寻常的深刻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则是物质利益的诱惑甚至陷阱对业者的冲击与干扰。这也是当下部分从业机构或人员放弃原则宁愿以“标题党”等手段甚至降低从业素质的重要原因。
2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创新优化策略
2.1  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深度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形成了人人皆可报道新闻的全新格局,尤其是各类自媒体更是让新闻报道远远超越了职业记者的工作范畴和惯性时限。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报道甚至频频出现业余“记者”赶在职业记者前发出消息的情况。
然而,越是在这种表面不利的局势下,电视新闻才更需要独具慧眼发现其中潜藏的深度报道珍贵来源,也就是来自普通人的自媒体消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深度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比如,在上海东方卫视、湖南金鹰卫视和北京卫视先后播出了一则涉及中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新闻深度报道。主持人与受邀嘉宾张召忠教授共同探讨了“辽宁舰”甲板上中心线两侧两道黑印迹的成因问题。而这则被电视台深度报道的新闻起源正是之前被众多网友热议的“中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照片事
件。当时网络上的中国军迷网友凭借一张“辽宁舰”的高清照片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分析,既有对中国首艘航母有了舰载机着舰成功的图
MEDIA FORUM 传媒论坛
片证据而欢欣鼓舞的祝贺之辞,也有对两道黑印迹明显是时间累积结果提出的质疑之声。正是发现了网络上这一片热议兼质疑的新闻源头,各大知名卫视于是有了深度报道的极佳资源。而通过海军专家张教授的解释说明,网友间争议不休的黑印迹问题也有了完整、准确和清晰的答案。原来网友理解的“舰载机首次着舰”其实和现实存在常识性的偏差,所谓“首次”指的是首次进行挂钩(即舰载机着舰时挂住拦阻索)实验,而不是第一次在航母上降落。正是有了之前无数次不挂钩的成功尝试,才有了之后首次挂钩即成功的案例。
从以上流程可见,未来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需要密切关注普通民众在自媒体上发布的消息,不仅可以从中及时发现具有潜在珍贵价值的深度新闻,更可借助自媒体获取持续且全面、详尽的深度内容。
2.2 加强互动交流,让新媒体成为新闻深度报道的强大推进力量
除了前面提到的潜在新闻深度报道来源,新媒体其实也是实现电视新闻持续深度报道最廉价的“推进剂”。比如广西电视台“新闻在线”栏目开通了微博,其中有大量民生新闻内容就是取自网友的亲身经历和持续的互动反馈。这些民生新闻的源头是网友微博中精彩内容的片段或剪辑,不仅新鲜生动,而且极易引发网友共鸣,并源源不断地产生反馈消息。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完全可以借鉴此类模式,通过加强互动交流,让新媒体成为新闻深度报道的强大推进力量。比如对某个焦点或热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时,不妨发出诸如“召集令”或“求助榜”等的新闻线索征集口号,让网友人人都有当记者提供新消息的机会。这不仅能够激发起民众了解和参与新闻深度报道的热情,也是电视新闻借助“涟源效应”扩大深度报道影响力的极佳渠道。杨慧微博
2.3 增强权威性,让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为“谣言粉碎机”
新媒体语境下,以自媒体为平台的新闻大众化、社会化虽然给新闻来源与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与迅捷,但不可否认的是,纷繁复杂的信息来源渠道和难以得到充分审核的资讯同时造成了伪新闻甚至是谣言的大量形成和扩散的温床。作为相对传统的媒体报道模式,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需要增强权威性,承担起自身本质上具有的引导舆论宣传、澄清事实真相的重责大任,让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为“谣言粉碎机”。这不仅是电视媒体作为国家宣传喉舌之一的本质属性,也是新闻深度报道履职尽责的应有举措,更
是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创新优化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不能忽略的策略之一。
即便是从建设法治中国的角度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从2015年11月起,新的《刑法修正案(九)》第291条新增一款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无疑也是在促使具有官方身份的电视媒体通过新闻深度报道承担起统一思想、规范认知、明辨是非的责任。
比如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出现的各类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中,电视媒体无疑是最受民众信任的实时消息来源途径,这就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让谣言止于智者”最典型也最有效的策略和手段。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仅需要发扬这些优良传统,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类线上媒介形式让专业人士进行评论引导,从而让可能泛滥的谣言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3  结束语
对比当初报刊新闻遭遇电视新闻冲击的境遇不难发现,时下的新媒体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造成的压力其实与若干年前电视对纸媒的“围剿”如出一辙,都是不同语境下传媒的新老交替和更新换代。而如同当初报刊能够以新闻深度报道的创新思路挽回败局延续生命一样,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同样可以以变革实现超越和突破。其实当下的新媒体虽然对电视媒体造成了不小受众的分流,但局势却较当初的纸媒好了许多,
因为同样以音视频为介质的新媒体与电视其实存在着不少的相似和相通。因此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并不需要视新媒体为洪水猛兽,反而应当积极拥抱之、融合之,将新媒体作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难能可贵的资讯来源和反复传播的多样化渠道。拒绝和回避绝非是这个全面开放的媒体环境应有的态度,惟有以宽容的心态和睿智的眼光对新媒体兼容并包,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才能实现自身的二度飞跃。这不仅是某个具体传媒栏目在逆境中突破的策略,更是整个传媒业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应有的理念和手段。
参考文献
[1]于双双.试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J].视
听,2015(5):92-93.
[2]蒋运生.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
与应用,2013(12):120,122.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