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风歌曲具有文学性、音乐性、易传播性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本文主要以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为例,阐述将“中国风”歌词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的具体策略,以期丰富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106-02
何谓“中国风歌词”?狭义来说,就是歌词词意内容仿古典诗词的创作,广义来说,其曲风是中国小调或者传统五声音阶的创作,或编曲上加入了中国传统乐器,如琵琶、月琴、古筝、二胡、横笛、洞箫等,歌词则夹杂着古典背景元素,如拱桥、月下、唐装、绣花鞋、灯芯、蹙眉、红颜等[1]。“中国风”歌曲可根据歌词涵义来归类,它将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与新唱法、新编曲结合,具有易传播等特点,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一、“中国风”歌词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课标》)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以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为例,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在《青花瓷》中欣赏千年文明产物青花瓷的淡雅脱俗,在《爷爷泡的茶》中感受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还可从《敦煌》中领略盛唐长安神秘厚重的历史。《课标》“实施建议”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应该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师重视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把大众流行音乐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引进课堂,超越狭隘的语文教材内容,有助于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和形式,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再者,潮流的音乐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语文课堂形式,培养学生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欣赏中华深厚文化底蕴和学习古典诗词的能力,进而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为例,对歌词与教学的结合提出以下具体实施策略。
二、用“中国风”歌词进行情境导入
促进语文课堂成功的因素之一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用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作为情境导入,有助于创设与课文相符的意境,渲染烘托气氛,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其以强烈的学习兴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进入学习课文的状态。如《荷塘月》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营造了月下清幽宁静的环境,抒发了自己内心淡淡的忧愁。教学时可用《菊花台》做情境导入,既营造淡淡忧愁的氛围,使学生更快地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用“方文山的《菊花台》词写了一个在月光中独自怀想、感伤的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也心事满怀,他将心事寄托在月下淡雅的荷花上,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的心事是什么呢?”引導学生,开展教学。
方文山的多首“中国风”歌词都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如《娘子》可以用于游子、思妇、征夫等主题的诗歌的导入,游子和思妇虚实结合的两个时空与柳永《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的写作手法相同。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做导入,如将《上海一九四三》中的老上海和课文《古都的秋》的老北京做比较,将《大敦煌》中辽阔的塞北和课文《周庄水韵》中细腻的江南做比较。更可以用《胡同里有只猫》引出课文《猫》的课文主题;用《双截棍》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华传统技艺呢?”借机引出《口技》中对“口技”这项精彩的技艺的表演描述;还可以用《
爷爷泡的茶》和《茶汤》引出《茶馆》的经典片段等。
三、结合“中国风”歌词进行炼字教学
方文山特别注重字词的选用和雕琢,跟古代诗歌一样,十分讲究炼字,使句子更加形象、传神、精炼。如《青花瓷》中,“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的两个“惹”字点出了精髓,因为“沾”与“染”的语意都没有“惹”的强烈,“沾”与“染”只是一种与他物接触的用词,但“惹”字却有不请自来的招惹之意,主动性很强,比较具有侵略性与戏剧性。“惹”字写出了静态的芭蕉和门环被动地等待骤雨和铜绿的情形,而“我”路过江南小镇时主动认识你、接近你。由此可见“惹”字的微妙,包含了人物之间的主动和被动关系,这首歌中“天青等烟雨”的“等”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动词的炼字是古代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像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和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使得句子增添了活力和生机。《东风破》中“你走后,酒暖回忆思念瘦”的“暖”字跟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样是形容词做动词的用法。做这类诗歌鉴赏题时,教师要提醒学生重点关注这类字词,从中寻赏析的切入点,还要多一些类似的诗句,让学生多赏析,体会诗词用字的奥妙。
方文山善于利用字词的词性转化功能,使歌词富有表现力和创新性。如《千年之恋》“谁在悬崖沏一壶茶,温热前世的牵挂”中“温热”是形容词作动词的用法;《菊花台》“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中“飘落”是谓语动词的使动用法,“灿烂”是形容词作名词的用法;《发如雪》“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中“凄
中国风歌词 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飞了眼泪”和“苍老了
谁”是谓语动词的使动用法;《牡丹江》“月光下一轮美满”和“银白的温暖洒在儿时的床”便是将“美满”和“温暖”这两个形容词作名词使用。可见,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包含着许多字词的特殊用法,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和诗歌鉴赏的素材来源。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需要词性解读的重点字词,如《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王”字是名词作动词的使动用法,还有《论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故”和“新”都是形容词作名词的用法等。基于此,将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具备文言现象的字词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这类字词的词性用法,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扎实地学习文言知识。
四、借助“中国风”歌词指导作文教学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可以用作作文教学的训练题材,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关于写作的技巧。首先,其善于用陌生化的语言表达内心情感,如《东风破》中用“岁月在墙上剥落”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让人回想起小时候记忆的画面;《铜锈》中用“故事染了铜锈,被谁上锁”比喻尘封的往事,写出情人之间无奈、寂寞、悲痛的情感;《寂寞河流》中用“我的泪水,感情丰沛地在漂流”表现泪水不停地流成河,夸张地写出了悲痛之深,从“漂流”两字更见悲伤之大,不可控制;《千年之恋》“轮回的记忆在风化”用地理现象“风化”写出记忆在时间的风蚀下必将消失的无奈,喻指记忆的淡化。这些普遍表达的词语经过作词人的异化组合,取得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使得意境更加优美空灵。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可以润作文语句,增強审美特性,使文章更加优美动人。
其次,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常用场景描写的方法,营造出某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使人物情感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如《牡丹江》借由细腻的笔画勾勒出骤雨过后偏僻小镇的场景,用“桥梁、砖墙、青石板”等怀旧性的事物塑造出幽僻清净的画面感,寄托了游子心中的惆怅和遗憾。《千年之恋》中由声音透过画面,可以看到漠北客栈烈士身披甲胄、殊死作战的悲壮场面,“一生行走望断天涯,最远不过是晚霞”勾勒出相思等待的苍凉场景。《娘子》中用北方元素描绘出塞北客栈场景,又用折柳、烟雨等柔情事物描绘出江南水乡的场景,在同个
时空背景下,让两个场景并存,形成对比,也让游子和思妇的情感有了寄托之处。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入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场景描写的写作手法。要经常开展场景描写训练,借助例子既让学生懂得场景描写的概念,还让学生在作文写作实践中运用场景描写的手法,学会构造画面、营造意境、交代时空背景。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从而达到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情境、美的传达的交织融会,直至美的领悟。因此,创造一种与教学相融合的艺术氛围十分重
要[3]。“中国风”歌词就具备这种独特的艺术审美性,它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审美性相契合,能为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提供很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里的文字秘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王志辉.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现象初探[J].黄河之声,2008(21).
[3]温泉.论艺术美对课堂教学的作用[J].美术大观,2009(10).
发布评论